不談感情 就談施密特的成敗

2019-08-05     北京主場

施密特走了,飽含熱淚。相信這是他的真情流露,因為面對來送行的那麼多球迷,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感動。在這裡,施密特哭過,曼薩諾哭過,帕切科還曾經站在高台上跟球迷一起瘋狂過。




這些僅僅是相處兩年多的感情使然,很多人說,這一刻只談感情,不論成敗。是的,感情應該談,但成敗不論,以後還怎麼進步呢?


2017年,施密特帶著他的高位逼搶和快速轉換的理念來到了工人體育場,第一場比賽他就用著看家的法寶戰勝了廣州恆大,接著又一股錯氣拿下了4連勝,「神奇」是施密特帶來的標籤。


在這段時間裡,施密特打造出了索里亞諾+巴頓的鋒線組合,利用巴頓的大範圍扯動去彌補邊路的進攻,同時為索里亞諾扯出空擋。同時,四個中場22排列,為邊後衛李磊和晉鵬翔的助攻提供空間。





其實,施密特的這套東西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只是中超球隊大多不適應他的高位逼搶強度。他所使用的的4222陣型,也跟在紅牛時執教如出一轍,巴頓扮演的其實就是阿蘭在紅牛時候的角色。


但是誰也沒想到,施密特的蜜月期來的快去的也快。4連勝的腳步被山東魯能中止,隨後的比賽2勝2平6負,國安最終只拿到了第9名,這個名次比施密特接手時候的排名還差。


當時球迷並沒有在意這個成績,因為施密特戰勝了恆大,而且取得了4連勝,球迷對施密特的國安在後面比賽的成績滑坡並沒有放在心上,認為施密特沒有經歷完整的準備期,這樣的情況也可以理解。


事實確實如此,施密特要求的高位逼搶和快速轉換是需要以體能和狀態為基礎的,當體能好的時候,國安無往不勝,當幾輪後體能出現問題的時候,球隊必然陷入低潮期。


可是,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魔咒一直都跟隨著施密特,在隨後的兩年同樣如此,也成了施密特離開國安的最直接的原因。


2018年,施密特帶隊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準備期,同時球隊大力更新陣容,宋博軒、張池明、趙和靖等一批已經不符合施密特理念的球員離開球隊,胡延強、韋世豪、劉歡、池忠國、比埃拉、巴坎布來到球隊。


據說這些球員中,胡延強、韋世豪都是施密特欽點,他需要這種在前場有移動速度和體能的球員,相反他對池忠國並不感冒,這從後來幾年他多次都想拿下池忠國的首發也能夠得到佐證。



但是那一年,卻只有池忠國打上了主力,而且表現非常出色,成為了中超搶斷王,入選了國家隊,參加了亞洲杯。

由此也可以看出,施密特的理念其實和國安本身的人員構成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胡延強和韋世豪論技術並不精細,無球跑位的感覺也一塌糊塗,但是他們速度快、體能好,能沖能搶能攪合。這是施密特的快速轉換理念和高位逼搶理念都需要的。而池忠國要身體沒身體,要速度沒速度,一個純粹玩頭腦玩意識玩技術的後腰,除了體能可以達到施密特的要求外,其他方面並不能滿足施密特的要求。


現在看來,輸給魯能的那場0比3,其實才是一個真實的施密特,他希望藉助李磊的奔跑能力和對抗能力搭檔呂鵬來出任雙後腰,這樣就可以在前場給與對方更快速的壓迫。同時讓向前意識更強的巴頓擔任後衛,打開邊路助攻的口子。


可是魯能當頭的一個悶棍後,施密特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他開始回到一個讓大家更能夠接受的陣容上。而事實也證明,這個陣容打法更適合國安。


池忠國其實是施密特的一塊心病,雖然他的奔跑範圍很大,但他的對抗能力不強,壓迫感不夠,可偏偏當他出現在陣容時,卻可以跟國安隊內的張稀哲、朴成以及奧古斯托、比埃拉等外援發生化學反應。


所以,施密特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高位逼搶,但是卻放棄了快速轉換,改成了國安更習慣的傳控模式上來,讓球從後場經過中場,然後再由中場給前鋒製造機會。


不能說施密特的改變是一種妥協,或者說他必須妥協,因為國安確實更加適合這樣的戰術。當一個球隊擁有張稀哲、朴成和池忠國的時候,教練為了自己的理念而放棄他們,選擇胡延強,那肯定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教練。


只不過,在這套傳控體系里,比埃拉和奧古斯托發揮來太重要的作用。他們兩個人是銜接三條線的人物,隨著兩個人之間的配合越來越熟練,本土球員開始逐漸脫離了中場傳控的體系,而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第一個掉隊的是韋世豪。韋世豪本來就不是一個無球狀態下很好的球員,他只有在腳下有球,且有一定空間的條件下才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點,但是球只有一個,他不可能跟比埃拉和奧古斯托搶球權,加上脾氣暴躁,拿不到球就打人,踢了沒幾場,韋世豪自己就因為累計黃牌而停賽,然後就被無球跑動能力更好的巴頓擠到了替補席上。


隨著張稀哲解禁復出,本來以為國安會迎來一個更美麗的中場體系,但後來發現,儘管施密特用郭全博擔任U23名額,解決了張稀哲與此前陣容在場上共存的問題,但戰術體系里,張稀哲一直游離,他和朴成都變成了過渡型的球員。他們倆不能像比埃拉和奧古斯托那樣把傳球做的那麼精細,也不能像兩個外援一樣依靠個人的盤帶能力解決問題,所以他們倆的工作就是接球,傳球,僅此而已。


漸漸的,施密特的2打11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2018賽季,施密特開始被人詬病的是他的防守體系。沒有邊前衛保護的邊後衛頻繁助攻留下的身後空擋一直沒有得到解決。池忠國單後腰在防守時顧此失彼,無法保護整條後防線,而張瑀和于洋又都不是活動範圍很大的中衛,結果就是,池忠國保護不了整條防線,中後衛保護不了邊後衛身後,邊後衛自己又回不來。


總之一團糟。


毫無體系的後防線帶來的就是下半程的再一次崩盤。聯賽戰罷一半,國安依靠比上港多塞一場的優勢拿到了半程冠軍,這是自從曼薩諾時代以後三年多都沒有過的事情。但是隨後,國安陷入了低潮,從16輪1比1戰平山東魯能後,國安迎來了一個2連勝,接著0比3輸給了北京人和,然後又是一個2連勝。此後輸給廣州恆大、貴州恆豐、上海上港,直接讓自己退出了爭冠行列。不僅如此,輸給上港後,國安最後6輪2勝2平2負,加上前面的3連敗,國安的成績滑落到第四,幾乎失去了亞冠資格。而這9輪的成績在中超里計算可以排倒數第三。


其實在2018年賽季結束後,國安俱樂部高層就已經動了更換施密特的念頭,一方面是施密特一直沒有答應續長約,另一方面防守體系的混亂和習慣性的下半程掉鏈子,已經讓高層意識到施密特的問題。


但是,足協杯冠軍救了施密特。再次面對魯能,施密特沒有排出什麼怪陣,在主場1比1的不利情況下,客場2比2拿到客場進球優勢,捧杯回家。



這一點,是帕切科、曼薩諾等教練都沒有做到的。這個冠軍對於國安的意義並不只是十年來的首個冠軍,而是標誌著國安時隔三年重新回到強隊行列,對於球隊上下的信心是一個極強的促進。


職業體育就是這樣,一個冠軍就可以遮住所有的問題。以至於再也沒有人追究施密特防守體系的問題,也沒有人追究施密特下半年習慣性掉鏈子的問題。


可是不追究,不代表問題就不存在。


2019年國安的征程其實不用再多重複。從聯賽整體形勢看,國安賽季初豪取十連勝,但卻在亞冠翻船。那個時候,人們更多的把目光關注在國安的開局十連勝上,畢竟歷史上還沒有球隊做到過這一點,而且凡是在開局打出連勝成績的球隊,最後都獲得了聯賽冠軍。因此,亞冠的出局更多的被認為是施密特及國安團隊闊別亞冠時間太久而導致的經驗不足。


可是現在想起來,這些都過分樂觀了。聯賽的十連勝其實並不能說明什麼,因為隨後上港就打出了同樣的一波十連勝,其中還包括戰勝了國安。這還不算完,恆大到昨天刷出了一波十二連勝。換句話說,十連勝在過去是滿分,但在今年的聯賽中,只能算是個及格分。


這就好像高考,以前500分上一本,今年分數線水漲船高,550分可能還不夠二本線,那十連勝就沒有什麼可用來吹噓的。


因此回過頭來看,施密特在亞冠上的出局就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但是被十連勝所掩蓋。比如臨場指揮的問題,比如傷病的問題,再比如當比埃拉+奧古的體系無法運轉的時候,中國本土球員的融合度問題。


這些問題都成了今天壓到施密特的最後稻草。


客場對陣山東魯能,施密特再次排出了一個奇葩陣容,結果自然也是一場潰敗。這個時候,上港和恆大都在連勝期,國安的優勢被縮小。


接著,比埃拉的肋骨骨折,讓國安經歷了一個雙線三連敗,足協杯被魯能淘汰,聯賽輸給了江蘇和河南。一下子就被恆大反超了4分。



這兩場失敗是不被允許的。即便球隊有傷病,即便比埃拉受傷,但施密特連拿到兩場平局都沒有做到,不僅如此,他甚至無法讓球隊在比賽中有一粒進球。


很顯然,國安又進入到了跟過去兩年一樣的後半程疲軟。這個時候,高層終於才意識到,足協杯冠軍掩蓋了連續的後半程疲軟和防守體系混亂的問題,十連勝掩蓋了球隊臨場調整、傷病疲勞和進攻體系單一的問題。而這些問題,顯然教練組是必須要負責的。


應該這麼說,施密特的高位逼搶和快速轉換的理念是先進的,但是這隻存在於理念中。現實里,無論是施密特自己在德甲勒沃庫森執教,還是與他同流派的克洛普、圖赫爾,都是在這個先進的理念中嘗到了苦澀的滋味,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球員的體能無法達到要求,最終導致球隊傷病累累,影響了戰鬥力。


德國球員都無法完成的事情,國安自然也不可能完成。對於施密特來說,因為國安存在大量技術型球員,他放棄了快速轉換的進攻理念,改打傳控球的打法。但他不能夠再放棄高位逼搶的理念,否則他就不是他自己。


其實,施密特之前,曼薩諾和帕切科也強調高位逼搶,強度遠不如施密特,但帕切科和曼薩諾的高位逼搶更講究球員的位置。施密特既然提倡強度,那麼就不會把要求降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適當的輪換休息陣容是最好的選擇,可偏偏施密特又沒有這樣做。


球隊的傷病問題其實在亞冠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張玉寧、池忠國、朴成都因為傷病休息了部分比賽,回到聯賽里,王剛、李可、姜濤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疲勞傷。從聯賽下半年開始,這種傷病更是開始蔓延,李磊、張稀哲、侯永永、姜濤、金玟哉、于大寶、鄒德海、李可……這其中還包括國安最重要的兩個人:比埃拉和奧古斯托。


比埃拉的肋骨和奧古斯托的比目魚肌,是施密特無法面對的事情。沒有了這兩個人,國安就沒有了靈魂。儘管奧古斯托的傷勢不重,但比埃拉的傷情直接導致了施密特的下課。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施密特的執教思路強調高位逼搶,高位逼搶需要的就是體能,而體能是有極限的,但體能達到極限後,球員會出現疲勞,速率會下降,判斷也會下降,身體的機能也會下降。


速率的下降意味著前場防守壓力不夠,給後場帶來的壓力就增大;判斷的下降導致攻防失誤增多;而身體機能的下降則意味著傷病的增多。傷病的增多會導致傳控球失誤的增多,失誤增多就需要更多的體能去實施逼搶,然後就耗費更多的體能,再導致更多的傷病。施密特的國安,已經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其實,這並非一個死結。高位逼搶所消耗的體能,可以通過適當的輪換2-3名球員來彌補。當高位逼搶的壓力減小後,後防線面臨的壓力增大,也可以通過後防線的協同保護體系去彌補。同理,前場進攻時也可以通過進攻體系來彌補部分球員疲勞和傷病帶來的問題。


不知道施密特有沒有後悔,在國安的兩年時間裡,他幾乎沒有細扣過球員攻防體系的問題,他的訓練只要求逼搶的強度和速率,對於球員的站位、補位、跑位、換位幾乎從不進行指導。



所以,高位逼搶的打法和從來不輪換的用人,導致體能的巨大消耗,體能過分消耗後導致了傷病和攻防壓力的增大,而沒有成熟的攻防體系,則將傷病所帶來的危機擴大。

帕切科的時候,曾經只用馬季奇一個外援客場2比2戰平恆大。曼薩諾的時候,曾經只用費祖拉烏一個外援客場1比1戰平浦和。但是施密特手中儘管有三外援,只是少了一個比埃拉,他就玩不轉了。歸根結底,還是德國人粗線條的思維方式,並沒有開發球員在體系中的作用。


現在,客觀的評價施密特,可以這麼說:

他有著非常先進的戰術理念,同時有著匹配他戰術理念的嚴格訓練,所以他的球隊富有激情,表現好的時候賞心悅目,他會在你的記憶中留下幾場盪氣迴腸的比賽。

同時,施密特並不是那麼不會變通,大的方向上他會根據球隊的實際情況去改變,說是妥協也好,說是調整也好,他還是會儘可能的發揮團隊的特點。

但是,在細節方面施密特做的不好,甚至說是很不好。他不注重團隊中每個人的位置訓練,不去對攻防體系進行精細的打磨,當然更不會為定位球設計相應的戰術。

他的用人太過死板,對球員狀態的調整也漠不關心,還缺乏臨產調整的基本能力,很多換人要麼是想當然,要麼是套路。

總的來說,施密特確實是一個工程師,他有很美好的藍圖,也有辦法把藍圖加以實施,但是實施過程中碰到的問題,他沒有解決的辦法,更不會去關心圖紙上每一個螺絲釘的位置。

然而,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最適合送給施密特未來的執教之路。



要是說施密特帶給國安什麼,平心而論,有好的地方,也有大坑。

一方面,他的執教理念和訓練強度讓球員獲益,也讓未來的接班人獲益,熱內尼奧不用為國安的體能擔心,也不用為球員是否有高位逼搶的理念擔心。同時,施密特帶領國安拿下了足協杯冠軍,重返亞冠賽場,兩次拿下半程冠軍,並且成為進攻最犀利的球隊,一度也是防守最好的球隊,這些都給國安球員積累了很大的信心,尤其是經歷了2016、2017年兩年低谷的國安,更需要這個信心才能夠前行。


但反過來,施密特也留下了一個大坑。熱內尼奧可以不擔心國安球員本賽季的體能,但他要擔心的是球員的傷病隱患。施密特留下了一個傷痕累累的陣容。同時,還有半程掉鏈子後所喪失的信心和勇氣,以及兩連敗後留下的4分的巨大分差。


施密特走了,熱內尼奧來了。這次人員更迭,國安俱樂部是否明白了什麼。感情可以談,淚不能白流。不然,哭的時候還在後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g4KYGwBUcHTFCnfTmz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