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視劇,總會經歷這樣的狀況,當一部始終不敢快進的電視劇,突然就出現了「全劇終」三個字時,心裡猛地會一下子變得空蕩蕩起來,就像是一位本來無話不談的好友,在某一個瞬間,從生活中消失了那般。
電視劇的魅力,它就是用演繹和編排的方式,讓熒幕外的觀眾跟著熒幕內的人物,重新再走了一遍熟悉的生活之路,在這條路上,酸甜苦辣,通通都嘗一遍,然後,每個人從中得出不同的感悟。
藝術來源於生活,同時高於生活,但是,總歸與生活脫離不開,而我們能從電視劇中看出某個側面的價值,這也算是一種收穫。
在2014年,有一部電視劇在《武媚娘傳奇》停播之後,以後來者居上的姿態,順利收割一波觀眾好感,並且在收視上取得不俗的成績,相對於艷俗的《武媚娘傳奇》,對於這部強勢的電視劇,我是懷有很大期待的,而且,這種期待,是對於父輩,甚至是父輩的父輩所生活時代,以及所經歷的生活的好奇。
在中國這片歷經滄桑的土地上,有一個階層是永遠存在的,且自始自終見證並成為推動整個國家發展的主要動力,他們就是農民。
靠天吃飯,靠雙手勞動,靠汗水換取幸福,而農民身上所具備的中華民族傳統的優秀品格基因,任憑風吹雨打,早已經深深嵌入到國家發展的每個階段中。
所以,我期待這部電視劇,因為,它的名字叫做《老農民》,而它的故事立足的就是我們的農民和我們祖輩開墾的土地。
1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當用艾青這首創作在抗戰時期的詩句,來表述這部關於農民與農村主題的電視劇時,那也是相當恰當的,畢竟,每個時期,對於每部文學作品都可以升華出不同的理解。
當世代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完成一系列變革之後,從一窮二白到生活小康的跨越發展時,其中飽含的深情,是愛,一種對於故土,對於勞動,對於幸福生活的愛。
《老農民》整部電視劇都圍繞著「變化」兩個字而展開的,這種變化伴隨著國家發展帶來的陣痛,也伴隨著農民在思想上的一次次轉變,時代與思想,時代與人,時代與發展,當這些交織在一起的主題,通過在一代又一代奮鬥的農民身上得到完美詮釋的時候,《老農民》這部電視劇,已然在價值傳播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作為老戲骨的陳寶國和馮遠征兩人主演的電視劇,在演技上當然是無可挑剔的,一根筋的農民牛大膽,畏手畏腳的知識分子馬仁禮,原本是不同階層的兩個人物,因為一次土地的改革,而就此成為了牽絆一生的冤家和搭檔。
《老農民》這部劇在時間跨度上是很大,從上個世紀40年代,一直到本世紀初,將近60年的時間跨度,讓農村以及生活在農村中的農民,經歷了各種關於土地的變革,從最初的分土地,成立互助組,到後來的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之後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等等制度上的變革,與其說是圍繞牛大膽和馬仁禮這個村子的展開的,不如說是圍繞全國的農村。
相比較家長里短,談情說愛的鄉村劇,這部《老農民》從一開始站的高度,不僅僅是就農民而農民,而是從農民這個故事為切入點,然後升華到故事所包含的某種變革中產生的深刻價值,這種價值與農民的思想以及土地的變革息息相關。
農民與土地的關係,相當於魚兒與水的關係,而一輩子與土地打交道的農民,最知道什麼叫做生活,可是,這部《老農民》所表現的不僅僅是吃飽肚子這個話題,而是農民在國家發展以及制度變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牛大膽帶領著全村人,在一次一次摸索中嘗試著物質上的富足,而作為冤家,馬仁禮的知識正好可以彌補了牛大膽某些時候眼界的狹窄,而對於在變革中所產生的碰撞,一方面是來自自身的不足,一方面是來自社會前方發展的不明朗。
所以,農村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在發展背後所付出了巨大的失敗與挫折,這些失敗與挫折,從來沒有成為阻礙,相反倒是成了經驗的積累。
《老農民》這部電視劇,沒有持批判或是褒獎的態度,而是採用直接呈現的方式,在時代的發展中,讓農民自己去尋找活路,自己去探討摸索,自己去彌補不足,這種拍攝方式,全景展現農村生活的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最為真實的農村樣貌和最為堅毅的農民品格。
雖然,我們已經從課本中知道了一些我國農村發展的過程,但是,當用畫面再一次呈現這種發展時,內心依舊是熱血沸騰的,因為,我們農民的兒子。
一邊是物質上的匱乏,一邊是保守思想面對開放時代的自我鬥爭,當農民在首要任務,也就是解決溫飽問題上苦苦探索時,其實,渾然不覺中,他的思想早已邁出了一大步。
農民的所有的價值都來源於生活,在生活這個大舞台磕磕絆絆的同時,其實,也就最能看出,中國農民身上從來都不曾丟掉的血性。
牛大膽代表著絕大部分一直堅守農村的農民,馬仁禮則代表著城市返鄉後的新農民,當新舊思想不斷衝突的時候,在這種衝撞中,農村悄然變革,產生的價值也早已深入人心。
2
作為一部「土裡土氣」的電視劇,其實,也可以從側面看出,現代人對於自己根文化的一種追尋。
《老農民》電視劇,是現代創作者對於過去最被忽視的農民階層的一種更為親密的接近,雖然,高度的還原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說明,我們在發展中,總有那麼一小部分人,依舊堅守著最為原始的本質,那就是不忘本。
這部電視劇的主角是農民,它的拍攝視角屬於平視,它尊重農民,當絕大部分現代人本能的對於農民這一身份有種莫名排斥時,這部電視劇來的恰如其分。
城市化割裂後的農村,或許早已面目全非,而農民身上最為可貴的奮鬥精神,已然消失殆盡,於是,我們就更加需要尋根,需要探尋最為淳樸的農民精神。
《老農民》這部電視劇的重點不在人,而在神,如果仔細感受,可以從整部電視劇中體會到一種勃勃的生機,以及從生機中散發的向上力量,這種力量,正是當下我們所缺少的。
風雲變幻60年,滄海桑田早已讓農村解決了溫飽問題,可是,在精神建設上的空白,讓一方面急於發展城鎮化的農村舉步維艱,也讓夾在城市與鄉村中間的農民躊躇徘徊,這是電視劇所沒有完全展現的東西。
《老農民》的時間定格在了2008年,可是,農民未來的發展之路還很長,從熒幕內延伸到熒幕外,需要解決的問題就不僅僅是農民和土地的關係,更重要的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
《老農民》講述的是祖輩的故事,而他們的那種精神也只是定格在了過去,可是,如果要延續《老農民》來繼續講述《新農民》的故事時,我們可以從《老農民》中學習到什麼呢?
時代不斷發展,當下的農民已經開始脫離土地,而農村中的出現的「空心」化現象很是嚴重,缺少生機與活力的農村,已經很難看到父輩奮鬥的精神,而隨後不斷湧入城市的新農民,根文化的丟失以及忘本現象的出現,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韭菜和麥子分不清不要緊,但是,老一輩的精神還是得繼續傳承並發揚,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