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秀童年「可愛」照,自述「嘴欠」少年煩惱:孤寂和與大眾的疏離

2019-11-21     北青文娛

老舍先生筆下的《牛天賜》,曾有「北平少年蹣跚史」一說,被認為與牛天賜有著某種相似,德雲社「少班主」郭麒麟順理成章走入了同名話劇。11月21日,導演方旭攜主演郭麒麟與閻鶴祥等亮相「致少年的你,中國式少年之煩惱分享會」。席間,「大麟子」首次分享了自己從小的孤寂感和與大眾的疏離感。

劇中牛天賜的飾演者郭麒麟表示,有原著可以圍讀是非常幸運的事,「讀的過程非常酣暢淋漓,導演給了演員很高的自由度,以至於排練排的我都不想干別的事了,昨天的演出都差點不想去了,話劇讓我收穫了太多的快樂。」

1934年老舍先生在濟南寫就《牛天賜》,據稱,由於創作環境的慌、忙、熱,他自己對小說評價不高。但文學底色中的悲劇情懷始終未變。劇中飾演門墩兒的閻鶴祥稱,「老舍先生在濟南居住時經常去趵突泉附近的票房說相聲,因此作品中與相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牛天賜》前幽默後寫實的寫作手法也恰與老舍先生一生的創作軌跡不謀而合。」

他同時「澄清」自己不是海報中寫的所謂「領銜主演」,「因為後面門墩兒沒有那麼多的戲,老舍先生真的是用上帝視角在寫作。而大麟子來演這個戲再合適不過,他的成長是孤獨的典型,他在我們單位沒有同齡人,所接觸的人都比他大,我們之間肯定有代溝,這些與牛天賜都有著某些相似,雖然造成的原因不同。」

而在郭麒麟看來,《牛天賜》是一個很容易讓觀眾產生共情的作品。「有一次記者問我,我與牛天賜最相像的是什麼?我想了半天,應該就是孤寂感和那種與大眾的疏離感。小時我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就沒有離開過他們的視線,住了好幾年,同院的小朋友都不認識。到了北京,這些師哥都比我大十歲往上,只有』燒餅』和我像同齡人,牛天賜這一點和我相像。另外我們都性格內向,我和天賜都『欠』,嘴欠其實意味著腦子靈。」而閻鶴祥也適時補充道:「我們都屬於小時候玩』新白娘子』過家家演不了許仙的人,欠是為了引人關注。」

據悉,這部全男班出演的《牛天賜》將於12月25日登台天橋藝術中心,用北京人的方式演繹北平少年成長史。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柴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OXNj24BMH2_cNUgbP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