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1例,其中武漢1例,另20例為境外輸入。
實際上,全國除武漢外已連續多日無本土新增病例,疫情已進入尾聲。隨著疫情的結束,那些因疫情而生的風口漸次消失,只有那幾片飄擺的樹葉才會讓人想起,此處曾是風口。
眾多在線辦公軟體企業即將另謀出路的時候,黃崢逆勢而上,推出企業在線辦公軟體。
在線辦公的風口,黃崢沒有缺席
據《財經塗鴉》消息,3月17日,拼多多開放了旗下的企業通訊辦公平台「Knock」,允許用戶在Knock上註冊帳號並創建團隊。此舉意味著拼多多正式進入在線辦公領域。
面對媒體喊出的「攪局者」可能言過其實,畢竟在線辦公的「天時」已過。不過推出Knock的是拼多多,掌門人是黃崢,他那句創業經典就是「快即是慢,慢即是快」,所以Knock的推出還是有討論的意義。
以目前的節點來看,相比其他的在線辦公軟體,Knock推出的時間確實是有點晚,但實際上在大風剛起的當下,黃崢已是站在風口,我們不知道而已。
1月26日,那是疫情爆發的初期,還是春節假期,辦公也無從談起,那時拼多多就推出了Knock,是一款為企業打造的即時通訊與辦公工具,旨在助力企業高效溝通與管理。
當時Knock的測試版只用於內部溝通,並不對外,所以才有其協議中「非企業員工用戶無法應用本平台」。經過幾次疊代,這款內測多次的通訊軟體終於以真容示人。
黃崢的「慢即是快」與「磨刀不誤砍柴工」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風口來臨的時候,黃崢就是「悄悄」(Knock敲敲諧音)地擁抱風口。
Knock沒有敵人
為什麼是「悄悄」?我們可以從王興的成功來窺見一斑,當年美團能從百團大戰中脫穎而出靠的是什麼?王興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如果在風頭正盛的時候,黃崢推出Knock,勢必會被戴上「左打釘釘,右擊騰訊」的高帽,即使不被圍剿,也會被捧殺。此前某些公司推出的社交軟體因高調而被「封殺」的還少嗎?何況Knock還是新生的?
現在風口已過,在線辦公已淪為雞肋,被封殺的幾率極低。實際上,它並不能動誰的奶酪,也沒能撼動巨頭的能力。
當然,未來Knock跟釘釘、企業微信PK不是沒有可能,但在此階段絕無可能,這點沒有人比黃崢更清楚。畢竟釘釘依靠阿里B2B龐大的資源,陳航更是臥薪嘗膽多年,才有了釘釘今日的突破性爆發;企業微信就更不用說了,連拼多多都需要微信來成就社交電商的中的「社交」名分。
以此來看,拼多多推出Knock志在釘釘、企業微信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那黃崢意欲何為?
從Knock目前推出的相冊、拍照、語音會議三大功能來看,黃崢採用的同樣是拼多多的成功章法——差異化打法。Knock產品遵循簡約原則,以快捷、安全、穩定為賣點,不同於套件複雜的釘釘、企業微信等在線辦公軟體。
這些功能說明Knock目前僅僅是一個即時通信工具,離真正的「辦公」還有一段路程。它沒有敵人,也不會被消滅。
拼多多社交之路
拼多多的成功得益於下沉市場,既然Knock延續了拼多多差異法的打法,那黃崢能否在企業辦公軟體領域發現另一個「下沉市場」呢?
世上本沒有路,走到人多了,就成路了;哪有什麼下沉市場,只是有更多的人消費得起。未來的成功依賴於當下的積累,無論有沒有社交的「下沉市場」,Knock開放是一種必然。
拼多多發展到目前的體量,已成為電商的第三極。隨著體量的提升,溝通成本也隨機上升,對標阿里,拼多多雖為社交電商,但其社交布局顯然不如阿里。
此時,Knock的推出勢在必行。一方面,因疫情突發,線上流量暴漲,釘釘宕機,這背後的巨大流量超乎想像,黃崢還是布此一局;另一方面,拼多多需要這樣的高效溝通工具打通內外,提升效率。
Knock作為拼多多對內的溝通工具,經過長期試用,多次測試,決定對外開放,打通內外,盡顯其能。
首先,是發展的需要。通過與主APP後台打通,使商家可以通過Knock和小二高效溝通。商家獲得良好的體驗後,將成為Knock的第一批忠實用戶。特別是那些開旗艦店的大企業,諸如國美、格蘭仕等。
其次,是戰略需要。拼多多最初或許是為了簡化溝通流程研發了Knock。但經過此次的風口爆發,Knock或許在拼多多內部已上升到戰略高度。
特別是在流量紅利見頂、微信封殺外鏈的當下,拼多多需要有自己的工具,以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
私域流量才是戰場
簡言之,就是向私域流量全面進攻。戰略布局要有前瞻性的眼光,在所有人找風口時,張勇提出了「造風」,有了風,處處是風口,這才是馬雲交棒給他的直接原因。
電商發展社交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流量為王。在社交領域,馬雲也是屢敗屢戰才有了今日的釘釘,ToC不行,來ToB,過程雖不同,結果還是導流。
此前,拼多多推出拼小圈——電商版的朋友圈,對電商而言,真的是妙不可言。因為有了圈子,電商平台直接把買家都變成了種草達人,不僅產品範圍受眾廣,而且降低了買家的決策成本。更重要的是,這個圈子是自己掌握的、免費的、無限使用的。
這才是拼多多的終極目的,向私域流量進攻。不久拼多多又推出社區線下團購「快團團」,同樣是瞄準私域流量窪地,得流量者得天下。
從拼小圈、快團團、Knock的相繼推出,可以看出裡面的邏輯關係。拼小圈是基於個人的社交互動,快團團是基於社區的線下團購,溝通是重要的環節。
Knock不僅可以打通拼多多平台內外,還可以打通B2C2C。每一個圈子、社團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小微企業,這可以很好地為Knock導流。當眾多的個體行為成為一種群體習慣時,就是拼多多社交崛起的結束,而不是開始。
拼多多的布局比阿里、京東晚了不止十年,但還是趕上了;Knock的布局比釘釘晚了六年,它能趕上嗎?
時間是最好的答案,拭目以待!
作者:電商報 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