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君寄給太子衣服,大臣不解,太子卻說:趕緊回京;結果順利繼位

2021-01-31   枕貓

原標題:國君寄給太子衣服,大臣不解,太子卻說:趕緊回京;結果順利繼位

雖然俗語有言,「明人不說暗話,」但有時候聰明人與聰明人之間的暗示,卻能夠讓事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到好處的暗示和心照不宣的理解,往往可以起到非常不凡的效果。歷史上,魏武侯即位時就有著這樣一段佳話。

魏武侯

三家分晉,中山國覆滅

隨著周王朝愈發衰微,諸侯紛紛爭霸稱王,各自坐擁一方土地。諸侯國之間國之間更是你爭我奪,刀刃相見。春秋時期,晉國一直是諸侯爭霸的重要角色,實力更是春秋五霸的佼佼者,晉文公稱霸以後實行的三軍六卿制,最後,六個卿大夫紛紛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終於,大權旁落,晉國完全由韓趙魏三個世族大家所掌握,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被迫正式承認了趙魏韓三家的諸侯地位,從此晉國不復存在,分成了趙國,韓國,魏國三個諸侯國,戰國時期正式拉開了帷幕,新的一輪爭霸又將開始。

戰國初期,魏文侯勵精圖治,任人唯賢,重用李悝、吳起、翟璜、樂羊、西門豹等有識之士,在魏文侯的領導下,魏國率先變法,改革舊制,一度成為戰國七雄中最有實力爭霸的國家。在他的治理下,魏國呈現出了一片勃勃生機,他揮刀闊斧地進行他的爭霸大業。

除了爭霸大業,魏文侯對於嫡長子魏擊也很關注。魏擊少時,他就給他安排了儒學大家田子方擔任他的老師,魏擊也是不負所望,對於一些治國理論很快就能心領神會,很快,年紀輕輕的他就成為了魏文侯治理國家的一把好幫手。

魏文侯

前412年,魏文侯決心開疆拓土,魏擊受命前去攻打繁,龐二地,並把百姓遷入魏國。這一年,魏擊20歲,這也是他有史料記載的第一場征討。

中山國的前身是鮮虞,春秋時期,由於多次被晉國所打壓,只能遷都,逃離原址。魏文侯即位後,對此地仍舊念念不忘。前408年,魏國意圖攻打與趙國接壤的中山國。可是,魏國和中山國並不接壤,若要攻打,還得向趙國借路,在順利借路以後,任命誰擔任將領卻成為了下一個難題。恰逢此時,翟璜的門客中了羊,主動請纓攻打中山國。

可是樂舒卻在中山國為將,但是翟璜還是選擇了信任樂羊,向魏文侯舉薦了他。不過,魏文侯對於此事還是稍有疑慮,雖然啟用了羊 ,但是仍舊派出魏擊征戰,監督戰事。

終於,公元前406年,樂羊最終還是攻克了中山國的都城。中山國覆滅,隨後,魏文侯把這塊土地分給魏擊管轄,任他為中山君。從此足以看出這塊土地的重要性,中山國所在地與許多諸侯國接壤,是一塊不可多得的戰略要地。

樂羊

暗語歸國,繼任王位

魏擊受封為中山君後,由於事務繁忙,交通不便,許久未見父親魏文侯。某天,舍人趙倉唐進言道,是時候去看看魏文侯了,不能落下不慈不孝的名聲,索性魏擊就派趙倉唐去魏國拜見父親,並帶上了魏文侯最愛的獵物前去。

此時的魏文侯,年紀漸長,身體日漸衰微,看到趙倉唐來使,心下激動,詢問魏擊的現狀,不過趙倉唐卻道,魏擊已是中山君,不可再直呼姓名。隨後,魏文侯又問了問魏擊的所讀之書。

隨後,就讓趙倉唐給魏擊帶回去一箱衣物,還詔令他務必在雞鳴時帶給魏擊。不曾想, 魏擊打開之時,發現衣物皆是顛倒放置 ,毫無規律。魏擊心下凌然,父親在叫自己回去。倉唐說:「我來的時候,君候並未跟我說有此意啊?」

魏文侯劇照

魏擊回:「君候給我衣服,並不是怕我受寒了,而是要召見我,因為沒有合適的人,所以讓你雞鳴時候到,《詩經》里有說『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原來魏文侯知道魏擊最近一直熟讀《詩經》,便出此暗示,暗示魏擊回國。

魏擊回國,魏文侯大喜,好景不長,魏文侯死去,魏擊即位,是為魏武侯。這段借衣物暗示回國的故事一直被奉為一段佳話,不難看出,魏文侯和魏擊父子間的心意相通。而且,我覺得趙倉唐對於中山君的認可也可能是魏文侯決心傳位的重要原因。

魏武侯

開疆拓土,爭霸大業

魏武侯即位後便一展宏圖,征戰天下。

先是吳起率兵攻打鄭國和秦國,後來又與韓國和趙國結盟攻打楚國大軍,隨後楚國為求生存,請求齊國和秦國的支援。這場戰爭就成為了三晉大軍和齊秦楚三國爭霸,起初,魏軍略有劣勢,但是隨後「陰晉之戰「魏軍勢如破竹地進入了關中平原,橫掃河西,給了秦軍以致命一擊。

魏武侯在位期間,他多次發動戰爭攻打別國,開疆拓土,妄圖一舉完成霸業。而且國政和財力在各方人才的努力之下,也達到了鼎盛,魏武侯在位期間,魏國疆域面積更是達到了巔峰。其實,三家分晉初始,魏國的土地並不多,只有當今山西,河南一帶,面積十分有限,但是經過了魏文侯和魏武侯兩代君王的努力,一路開疆拓土。

楚國大軍

後來魏國鼎盛時期的地盤一直延長到當今陝西一代魏國的繁華只維持了兩代,魏武侯去世後即位的魏惠王並沒有祖先那麼大能耐守住這龐大疆域,所以戰國中後期魏國的疆域又只剩下了山西,河南一帶。

魏國的霸業就此落下帷幕了。其實,魏國的衰微早有預兆,魏武侯在位期間,窮兵黷武,多次征討,已經讓魏國得罪了不少人,當時魏國就已經面臨著四面受敵的困境。可是,由於魏武侯行事彪悍,魏武侯雖然略有察覺,但是仍然可以完成霸業宏圖。可惜,「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魏武侯尚未完成大業,就撒手人寰,魏惠王即位。

可是,魏惠王並沒有能力魏武侯的能力,他無能守住霸業。就這樣,魏國在其他國家的排擠和滲透下,魏國徹底走向衰落。

魏惠王

小結

魏武侯無疑是聰明的,不過,在我看來,他的聰明不及他父親魏文侯。他即位後,延續固有國策,一味地開疆拓土,但是他有些過於窮兵黷武,而且由於對於全局戰略的忽視和整套手段的急切,留下了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導致魏惠王根本無力解決。

首先,他一味地重視中原之地,而忽略了盤踞在西方的秦國,失去了重創秦國的時機,所以才給了後來秦國報復的可能。是他的驕傲,給了敵人回血的可能。

其次,他征討過於急切,往往不能根本解決問題,卻是給自己創造了很多敵人,讓魏國處於四面楚歌的困境中。所以,他面對自己的功績,過分驕傲,並沒有穩紮穩打。基業不穩,這更是他失敗的原因。

魏惠王

魏國雖然是在魏惠王手中衰落的,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魏武侯在位時期的一些歷史遺留問題,也造成了後期魏國的衰落。魏惠王當政不勤,再加上魏國對手的發展和崛起,魏國已經逐漸失去了獨霸天下的有利地位,而且隨著各方人才的相繼離去,魏國又長期沒有人才的湧入,甚至還放任商鞅去到秦國,這更是一步錯,步步錯,終於,萬劫不復。

所以,為君要瞻前顧後,就要有長遠布局,不能驕奢淫逸,不給後世留餘地。做事,更要把事情做絕,可用之人自己不用也決計不能讓其流走他國。

正是因為魏國君王沒有這樣,才使得秦國日後成為了魏國最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