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顧不了注意頭頂上飛來的炮彈,更不懼怕遠處惡狠狠衝來的日寇,就站在半山腰,讓戰士們能夠看到自己,揚起手指向遠處,大聲向在努力奔跑的戰士喊道:「衝出山口,就是勝利,部隊就在前面接應大家。」
突然,一顆炮彈的碎片,呼嘯而來,不偏不倚地,擊中了他的頭部,他就躺在了那個十字嶺上。
左權將軍的熱血,就灑在了太行山上,染紅了半邊天。
1942年5月25日,年僅37歲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他用生命引領和保護的戰士,順著他指引的方向,翻過了山,衝出了日寇的包圍圈。
左權
出生在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早逝,年少當家,形成了剛毅倔強的性格。憑藉自己的勤奮終於考入中學,又在國難之際,毅然投筆從戎,奔赴沙場。
他曾被黨組織安排,到蘇聯學習軍事理論知識,曾隨紅軍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我黨前期重要的領導人物,是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1942年,日寇對太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掃蕩」,左權負責中央機關總部的轉移任務。在掩護總部時,在十字嶺,被敵炮擊中,不幸壯烈殉國。
左權,歷任紅一軍團代理團長、八路局副總參謀長、八路軍前方總部參謀長,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犧牲的最高將領。用他37年的時光,書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
少有報國心,為國投筆從戎
左權,原名左紀權,1905年出生在湖南省黃茅嶺。
這一年,日軍在奉天會戰中擊敗俄國的軍隊,占有了俄國在長春的中東鐵路的大部分,將侵略的爪牙伸到了中國的土地。
同時,在中國,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在其機關報《民報》上,孫中山在發刊詞上第一次闡述了「三民主義」的思想。
左權後來投筆從戎,與當時的國家形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由於經濟貧寒,時局動盪,左權的讀書學習之路總是走走停停,幾次輟學。
1915年,對於中國來說是蒙羞的一年,袁世凱不顧全國的學生、工人和愛國人士的呼聲,接受了日本提出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舉國震怒。
正在小學讀書的左權,雖年少,但也義憤填膺,視其為恥辱,寫下「勿忘五九國恥」,並以年少的身軀,穿梭於村中,宣傳反日反袁世凱的思想。
黃埔軍校舊址
從那時候起,左權就把自己與國家的命運綁在了一起。他年少便立下報國的志向,更在18歲成年之時,毅然告別鄉親父老,投筆從戎,奔赴了廣州。那裡是當時全國革命的中心,是他能夠施展抱負的地方。
1924年,左權考入孫中山大本營陸軍講武學校進,並在後續轉入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生。由此,左權由一個農家孩子,成長為一名真正的軍人。開啟了自己的軍事生涯。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國著名的軍事學校,培養了許多抗日戰爭中中外聞名的優秀軍事指揮官。蔣介石為校長,一直視黃埔軍校為培養自己心腹的地方。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還有聶榮臻等共產黨人任教官。
三民主義
中共黃埔特別支部十分看好左權,在校期間,周恩來曾兩次親自接見左權,支部更是對其進行了著重培養,左權也閱讀了很多馬列主義的書籍。
漸漸地,隨著時局的變化,左權逐漸認識到國共兩方的信仰的差異,從三民主義轉而信仰了共產主義,並於1925年,經陳賡介紹,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那時候,黃埔軍校囊括了大量的時下優秀的青年俊才,在這樣的環境下,其學員成長迅速,逐漸成為了北伐軍隊的各級指揮官。
周恩來
1925年,第一期黃埔軍校的學員畢業,左權被編入教導團,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東征。不久左權升任連長,先隨東征軍回師鎮壓滇桂軍閥的叛亂,後又第二次東征陳炯明。在歷次戰鬥中,左權表現非常突出,得到了軍隊高層的賞識,並委派他赴蘇聯繼續深造。
在去莫斯科之前,左權先進了中山大學學習俄語。不過,國內形勢突變,蔣介石違背革命信念,搶先發難,結束了國共的「蜜月期」。
當時,大部分中山大學的學生都回國了,但是黨組織經過深思熟慮,依然讓左權按照原計劃進入莫斯科的蘇聯陸軍大學,學習軍事知識。
左權明白黨組織如此安排的深意,在學習過程中格外用功,進步迅速。不過,身在國外的他,依然深切地關心著黨和國家的命運。
1930年,學有所成的左權奉調回國,後任新十二軍軍長。
左權將軍
百團大戰,痛擊日寇
大家都知道,百團大戰,是彭德懷指揮的一次對日寇反擊的重大戰役。其實,左權在其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他的軍事才能,在戰鬥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為百團大戰的最終勝利,提供了關鍵保障。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日寇長驅直入,侵入中國腹地,國民黨節節敗退,大量國土失守。國家命運命懸一線,也促成了國共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左權任副參謀長。
經過國共雙方,以及全國人民和愛國人士的浴血奮戰,終於抵禦住了日寇前期的瘋狂攻勢,沉重地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粉碎了日寇「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痴心妄想。
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寇對敵後中共根據地的日益擴大感到恐懼,更是對游擊戰不堪其擾。
此時,八路軍總部制定了重大的軍事行動,要主動出擊,欲給予日寇以重擊,這就是後稱的「百團大戰」。在制定主動出擊的政策時,有很多將領持有懷疑的態度,現實情況也的確如此,游擊戰已屬不易,主動出擊更加艱難,再者,八路軍底子薄弱,主動出擊,就是要正面對抗裝備更加先進的日寇,損傷太大。
但是,總參謀長左權給出了充分的理由,軍力對比上,八路軍105個團共40萬大軍,華北日軍最多只有30萬人,己方占優,雖日寇有裝備優勢,但我方占據了地形優勢和主動出擊的主動性,獲勝的機率至少有5成。
另外,此戰必打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若不主動出擊,任由日寇的合力圍剿,將來的日子就會更加艱難,面臨的困境也會越來越多。
左權不僅從理論上說服了大家,更是從戰術上給出了具體的指導,就是開戰不硬碰,不以斃敵為首要目的,重在破壞交通要道。日寇的交通癱瘓了,機動性能大大降低,彼此不能相互協助,戰鬥力就大大降低。
依照此戰略思想,以彭德懷為總指揮的「百團大戰」正式打響。百團大戰的勝利,是依靠彭德懷元帥出色的軍事指揮,依靠了八路軍將士們不怕犧牲,勇於戰鬥的精神,而其中,左權的「智謀」,也不可或缺。
當彭德懷在為怎麼樣以最小的代價破壞掉「正太鐵路」考量時,左權給出了建議,各部隊機動性作戰,瞅准機會,一點點打,一點點破壞,敵軍來了撤退,敵軍撤了就再去破壞。
通過這種方式,八路軍在正太鐵路線上,多點開花,讓各處敵軍疲於奔命,自顧不暇。終於,在我軍的「侵擾」戰術下,「正太鐵路」被成功破壞掉,華北和西北的日軍從此失去了有效聯繫。
經過彭德懷和左權的指揮,百團大戰的兩個階段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華北地區的大部分鐵路和公路被破壞掉,日寇的交通樞紐已然癱瘓是,所謂的侵華部署,也胎死腹中。
正太鐵路
生命偉大,「犧牲」的熱烈
「百團大戰」給日寇造成的巨大損失,日寇惱羞成怒,對八路軍進行了瘋狂的報復,更有不剷除彭德懷和左權兩位指揮官不罷休的勢頭。
在左權的建議下,彭德懷果斷採取戰略後退,轉攻為守,打起游擊戰。
日寇苦於找不到八路軍總部,憤恨的拳頭抬起來,卻總是打個空。無計可施而又氣急敗壞地採取了「焦土計劃」,施行了「三光政策」。拿無辜群眾的生命,逼迫八路軍現身。
危急時刻,八路軍必須要捨身保護群眾。雖然單從形勢上講,正面抵抗日寇是不理智的,但是左權理解彭德懷的一腔熱血,於是盡全力配合彭德懷,制定抵抗日軍的作戰計劃。
日軍在掃蕩時意外得知了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的具體位置,派兵進行了破壞,彭德懷得知後派重兵前去圍剿。左權分析到兵工廠既然已經被破壞,日寇的軍隊主力肯定會立刻開進,所以要先搶占「關家堖」要塞,圍堵敵軍的大規模進犯。果然不出所料,我軍在占據關家堖之後,給予日軍沉重的打擊。但也由此得到了日軍更嚴重的圍剿。
這次他們改變了戰略,大包圍包抄,然後一點點收縮包圍圈,但其主要目的,是要分散八路軍的兵力部署,最後要直插八路軍的指揮部。不過,彭德懷和左權已經識破了日寇的詭計。他們找到日寇兵力空虛的包圍圈邊緣,化整為零,以游擊戰的方式進行突圍。
在分散轉移的時候,左權將帶領指揮部和北方局機關幹部留在「正太鐵路」地區,繼續與敵人鬥爭的任務留給了彭德懷和自己。
在隨後的轉移中,日寇頭目發現了他們轉移的隊伍,派出飛機進行了狂轟亂炸。在偵察機的指引下,對彭德懷和左權的部隊逐漸完成了合圍。
在左權和彭德懷的機智應對下,他們被敵軍數次地圍追堵截。但是日寇這次顯然是下了很大的決心,他們的包圍也越來越緊密。
左權擔心彭德懷的安全,決定讓他先行突圍,他自己在必經之地「十字嶺」進行掩護。敵軍發現「十字嶺」上有很多行進的八路軍,集中所有火力,對該地區進行了瘋狂的轟炸。
在帶領掩護隊伍突圍的時候,身先士卒,照顧到每一位戰士。彭德懷到達安全地帶後,派警衛隊來接左權。但是危急時刻,左權決絕了,他不能落下一位戰士、要在戰士們的周圍,給他們信心。
可就在「十字嶺」最後一道山口,先去探路的左權,被在山樑上炸開的炮彈擊中,不幸殉國。
敵人退走後,總部警衛連指導員帶領戰士返回十字嶺,在附近的老鄉那買了副老舊棺木,找到了左權將軍的遺體。
形勢緊迫,他們只能把將軍就地掩埋。可是沒想到,敵人截獲了我方「左權將軍失蹤」的電報,於是殺了個回馬槍,在十字嶺到處挖掘,終於找到了左權將軍的棺木。
他們為了邀功,竟然喪心病狂地又打開了棺木,給左權將軍的遺像拍了照片,並刊登在敵偽報上。敵人的暴行,一時間讓山河失色,大地舉哀。
復仇的呼聲,響徹華北。八路軍優選了一支精銳「敢死隊」,對這支殺害左權的日軍展開瘋狂的報復,最終日軍的那支部隊被打到潰敗解散。
毛澤東和朱德
主席慟哭,全軍哀悼
左權機智過人,文武雙全,是毛主席稱讚的「神槍手」「槍桿子和筆桿子都過硬的將才」,朱德總司令嘴中的「模範軍人」「鋼鐵般堅強、獅虎般勇猛的優秀將領」,周恩來眼中的「足以為黨之模範」,用他的勇敢、意志、才能、忠誠,一次次粉碎日寇的「掃蕩」,與彭德懷一起在華北抗日前線,建立根據地,是我黨軍中不可多得的將才。
毛澤東獲悉左權犧牲的消息後,悲痛不已。毛澤東和左權在左權赴蘇留學的時候便已經認識了。當時毛澤東在歡送會上熱情洋溢的演講,給左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左權回國後的出色表現,也讓毛澤東讚賞不已。
他們一起長征,共同對抗反動派,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得知消息後,他眼中含著淚水,沉默了很長時間才給彭德懷回了電報,懷著巨大的悲痛,寫下:「總部被襲,左權陣亡,殊深哀悼……」,一字一句,異常艱難。
10年後,毛澤東在南下考察時,在路過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時,還特意下車,前去弔唁。
朱德同樣與左權在很早的時候就熟悉了。左權的女兒出生時所用的襁褓,就正是朱德送的壽幛改制的。聽聞左權犧牲的消息,朱德也十分痛惜。
他為左權作悼詩一首: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盡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以詩寄託哀思,令人動容。
為紀念左權將軍的犧牲,八路軍總部將駐地遼縣,改名為左權縣。
新中國的建立,是無數像左權將軍一樣的革命戰士,用鮮血換來的。他們用自己的生活和精神,書寫了波瀾壯闊的革命時代,也鼓舞著我們,不忘初心,奮勇向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AzJgngBMMueE88vMnW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