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下來,我也算是個老銷售了。
自從1998年,上著大學,自己跑單幫,推銷列印紙、複印紙,到現在也有20年了。
典型的山東人的性格,就是傻實誠,不會花言巧語,也不會看人下菜碟,定好的價錢就死守著。
在蘭州這樣一個既包容又豪爽的城市,做的還算不錯。
一直到我碰到我後來的一位老闆之前,我也一直以為,自己做不好銷售,或者不是天生做銷售的好材料。因為我和很多人一樣,都認為,想做好銷售,必須能說會道,必須會算計。
我的這位前老闆跟我說,銷售可以根據銷售額來劃分類型:
第一種,是單筆銷售額一萬以內的;
第二種,單筆銷售額10萬以內的;
第三種,單筆銷售額100萬以上的。
我很好奇,我當時提問,銷售,不就是把產品賣給別人嗎?這裡有什麼區別?
他說,單筆銷售額一萬以內,銷售對象基本是家庭或者很多單位里的日常消耗品的採購,這種銷售,基本上只要嘴甜,產品過得去,再加上勤快點,基本都可以做的不錯,因為決策者基本上就是一個人;十萬以內的銷售額則要面臨至少一個部門,要面對一個比較完整的審批流程,作為銷售人員,你就不只是需要說服一個人那麼簡單了,即使你說服了這個人,也得給他充分的支持,讓他能成功的走完流程,並得到批准;而第三種,你要面對的必然是一個組織,決策也基本都是集體決策。而集體決策的時候,產品本身的質量、價值,只是基本條件,只要是組織,自然會有不同的派系,如果搞不清楚這些東西,你的銷售只能靠天吃飯。辦法說起來很簡單,就是讓鐵定支持你的人能夠堅定的支持你,左右搖擺的人也必須得支持你,而讓那些鐵定反對的,必須無話可說。
這就需要你對產品、競品、市場、客戶的需求有清晰的了解,而且必須能夠很清晰的找到其價值,但是,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後邊的就需要你能對客戶的內部組織結構、決策流程、機制,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全盤掌握,而且對各個派系之間的來龍去脈、利益述求都必須有精確的判斷。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解決方案級的銷售。
也是我堅定的告訴自己,要做銷售,就做這樣的銷售。
我的這位前老闆是位極其聰明的人,80年代山東省的高考狀元,智商絕對是沒的說,26歲做到現在某知名跨國企業的高級副總裁,當然,這家企業當時還沒那麼大。
他給我講的很多東西,不只是具體的技能,而是給我推開了人生的一扇窗,讓我知道,我們還有很多看世界的方式。
還算對得起他老人家,這之後我也做過幾個讓他能夠拿得出手的大單。
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收穫,是讓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自己。
不過,我後來自己帶銷售人員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包括我之前的很多做銷售的同事身上,這個問題就是:說不清楚自己是誰,說不清楚自己的產品。
我們不管是上學還是新到一家公司,或者進入一個新的朋友圈子,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基本都是自我介紹。中國人在熟人圈子裡,相對而言都比較含蓄,因為初到一個新的環境,過於張揚,很容易給自己惹來很多麻煩。
而做銷售,則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很多新銷售,特別喜歡過度的誇大、吹噓,再就是大包大攬,他們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而是想通過過度的誇大、吹噓來吸引別人的注意。但是,這很容易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因為願意買你產品的客戶,要麼自己也是新手,買到手之後和想像反差太大,帶來不好的體驗,反而給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多了一個仇家。
其實,銷售過程中,最重要的兩件事:第一、搞清楚自己的產品,根據客戶的需求或者說痛點,自己產品的特點能夠給客戶帶來什麼價值;第二、控制好客戶的期望值,不能讓客戶對產品產生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待。
很多人說,銷售就是先要把自己銷售出去。
這種說法,雖然不是那麼準確,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他的道理。
我們現在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與人合作、協作是最正常的一種狀態。而合作也好、協作也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能夠客觀的介紹自己的優缺點,也就是自己的長處和劣勢。
而這麼做的前提是:清楚的認知自己,這也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要說的第一件事。
一個人想客觀的認知自己很難,這受制於兩點:一是,自我意識;二是,思維盲點。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自我意識
《老子》上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更強調要有自知之明。「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寫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經常被希臘和後來的哲學家們引用來規勸世人,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
古今中外的先賢大哲們都強調我們要自知、要認識自己,
相對於西方,中國人更強調「無我」,前一段,「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很好的做了一次東方文化的普及。
人的煩惱基本都來自於「我」:
「我」是誰,我是什麼?這可能是最經典的哲學命題了。《應帝王》里有一句:無為名屍。很多人不容易理解。說的直白一些,這裡的屍是指傀儡。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不要做名利的傀儡。人的自我意識一是肉體的自我,一是精神意識的自我。而人的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東西基本都是和「自我」有關。
前一段的文章里談到過名實的問題。我們現代人總喜歡求名,因為有名就有利。而這個名絕大多數時候是外界對你的評價,而實才是最本真的狀態。
名實不副是常態。我們追求的是名過其實,追求的是利過其用。
正確的做法,正如這一段里所說:用心若鏡,不將不逆, 應而不藏。
自我意識,其實是一種心理障礙。是我們潛意識裡的一種防衛機制,它使我們難以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有一些根植於內心最深處的需求和恐懼,例如需要被愛,害怕失去別人的愛,需要生存,害怕死亡,需要讓自己有意義,害怕自己無意義。
其實,這些需求都來自於我們大腦里的一些原始部分,比如杏仁核。這些部分都是大腦顳葉里的構造,而顳葉負責處理情緒。這些區域會簡單化處理事務,做出本能的反應。這些區域渴望讚譽,把批評視為一種攻擊,儘管我們單腦更高級的部分能夠理解,建設性的批評對我們更為有利。這些區域使我們產生戒備心理,尤其是涉及到對我們進行完美性評價的時候。
而更高級的意識源於我們的大腦皮層,更具體的說是「前額皮層」的部分。這是我們之所以成為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很重要的區別。因為這一部分能夠清醒的感知到自己在做決策,在引用邏輯和推理。
其實,《老子》講:致虛極,守靜篤。
《管子》講的:天之道虛,地之道靜。虛則不屈,靜則不變,不變則無過,故曰「不伐」。「潔其宮,闕其門」:宮者,謂心也。心也者,智之舍也,故曰「宮」。潔之者,去好過也。門者,謂耳目也。耳目者,所以聞見也。
還有儒家講的止定靜安慮得以及佛家的戒定慧,以及各家的修行次第,都是讓我們先要做到「靜」,其實做到靜,從現代的神經科學來講,就是抑制我們的顳葉部分的作用,就是我們「動物性」的部分。這些部分是我們的祖先們在和大自然、野獸的鬥爭中,為了提升生存機率,提高決策效率,而設定的一種「快捷方式」,就是面對什麼樣的情況,不用經過思考,就能快速反應和應對,因為面對洪水猛獸時,他們沒有什麼時間去思考。
所以《老子》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後邊還講了一句: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第二個:思維盲點
每個人的文化、閱歷,以及天生的差別,而導致的不同,使得我們都很難完全客觀的看待問題,而且我們也會有各種各樣的「路徑依賴」,使得我們很容易進入一些思維定式,而這些思維定式也會導致我們在看待一些問題上的時候,容易產生很多的思維盲點,而有時候,這些盲點是致命的。
所以,我一直強調,讀中國的經典也好,千萬不要排斥西方的問題,讀儒家也不要盲目的排斥道家、佛家的觀點。我一直說:所有的文化,都是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和角度,只有能夠從多個角度、使用多種方式看待這個世界,我們才有可能更接近真相,而不會因為自己的思維盲點導致悲劇。
亞里士多德把悲劇定義為:人的致命缺陷導致的可怕後果。而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致命的缺陷,就是鑽牛角尖,只用一個視角、一種方式看問題。
其實,要解決這兩個點,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極其開放的頭腦和心態,不要讓自己被情緒、好惡這些東西所左右,更要清楚地知道,我們不能用坐井觀天也不能用管中窺豹的方式看世界,因為這都很容易導致悲劇。
正好,我們這裡分享一段內容吧:
《管子·小匡》:
管仲曰:「升降揖讓,進退閒習,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墾草入邑,闢土聚粟多眾,盡地之利,臣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諫之官。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為也。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翻譯一下:
管仲說:「升降揖讓有禮,進退熟悉禮節,說詞剛柔有度,我不如隕朋,請封他為』大行』。開發荒地使之成為城邑,開闢土地使之增產糧食,增加入口,盡土地之利,我不如寧戚,請封他為』大司田』。在平原廣郊之上,使戰車不亂,戰士不退,鼓聲一起而三軍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封他為『大司馬』。審判案件,調節紛爭,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請封他為『大司理』。敢於冒犯君主的顏色,進諫必忠,不伯死,不貪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立他為『大諫』。這五個人,我一個都比不上;但是用來同我管夷吾去換,我是不幹的。君上您想要治國強兵,有此五人就夠了;若想圖霸王之業,則有管夷吾在此。」桓公說:「好啊!」
這一段原來也講過。這裡就不多說了。
只是總結一下吧: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我能」,就是說你會多少具體的技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具體工作的能力,最為重要的是知人善任,但是前提是「知己」,知己的部分最為重要的就是要知道「我不能」,只有知道我不能,才能去真正的尋找那些能的人,並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
我們要講的第二件事,就是知人善任、知物善用
知人善任既包括做領導,知道改把什麼樣的人放在什麼樣的位置上,如果是合作,知道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什麼事。就是說,對知人的要求,既能知道別人的優點,又要知道對方的缺點,要知道他的能力半徑,也要清楚他的性格特點。知道哪些東西是他力所不能及的,這才是知人用人的最高境界。
而知物善用,需要的是大格局,不同的東西,在不同的層面上看,價值完全不一樣,我經常用《莊子·逍遙遊》宋國人的故事來講什麼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
這個故事其實很簡單,大意是,有個宋國人善於製造讓手不會龜裂的藥物,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業。有個客人聽說這種藥片,願意出百金收買他的藥方。於是他叫全家的人一起商量說:我們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業,只得到很少的錢,現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以獲得百金,就賣了吧!
客人得到了這個藥方,便去遊說吳王。這個時候,越國侵犯吳國,吳王就派他帶兵應戰,正值冬天,吳軍與越軍水站,因為吳國的士兵使用了這種能夠是手腳不被凍裂的藥,而打敗越國。
吳王割地封賞這位進獻藥方的客人。同樣一個藥方,有的人因此裂土封王,有的人卻只是用來漂洗絲絮,而最大的受益者是吳王,因為他不僅打敗了越國,而且獲得了更大的利益。
同樣的一件東西,在不同的人的手裡,價值完全不同,產生這種區別的原因是什麼呢?
格局,站在不同的高度,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這就是格局的價值。
如果我們深陷其中的時候,試著提高一個層面看問題,或許,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很多事情都會迎刃而解。
同樣的道理,同樣一個東西,把它放在不同的地方,價值完全不一樣。升維思考,發現我們本來認為互相沒有關係的人和物,物與物之間的關聯的能力,或者說讓垃圾變成黃金的價值是人創造財富核心的能力之一。
我們還是引用一段《管子·君臣上》里的內容來說吧:
論材量能,謀德而舉之,上之道也;專意一心,守職而不勞,下之事也。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不任;為人臣者,上共專於上,則人主失威。是故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蒞民,而不言智能聰明。智能聰明者,下之職也;所以用智能聰明者,上之道也。上之人明其道,下之人守其職,上下之分不同任,而復合為一體。
這一段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有道的君主就是修身以德,做好人民的表率,而不是和官員、人民去比較誰更聰明。作為領導者的道,就是使用各種辦法,充分發揮下屬和人民的聰明才智,也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改革開放最大的價值就在於,在制度上打開了一個缺口,讓人民可以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追求自己的美好生活。計劃經濟的問題在於,由政府包辦所有人的生老病死,如果借用這一段里的一句話就是:為人君者,下及官中之事,則有司不任。制定政策、規則,並保證規則、政策得到切實有效的執行是管理者的責任,而不是把生老病死全部包辦,包辦的結果就是,大家都沒有積極性,也沒有主觀能動性,什麼事情聽從指令即可,但是,這樣執行的結果就是成了吃大鍋飯,干與不幹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在前邊我也講過,作為老闆,過於聰明能幹的結果,就是自己累死,下屬煩死,或者閒死。聰明的老闆做不大,有些時候作為老闆,要學會裝傻、裝笨,給員工和下屬留出成長的空間,他們才有可能發揮出自己的聰明才智,才有可能真正的激發出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知人善任,知物善用。別再用要求自己的高標準去要求別人,而是考慮如何能夠知人善任,知物善用。
我前邊寫過一篇文章:知己、知人、知用、知道,今天的這篇文章和上一篇是從不同的角度來寫,不過歸結到最終,基本都一樣,就是人生最終為重要的三件事:知己、知人、知用,其實,這個過程也是我們知道(終極大道)的過程,而知己和知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斷的對人性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洞察,人性既有貪婪與恐懼,也有美好與溫情,但是,趨利避害是人性的根本性特徵,對人性洞察的越深刻,我們才更能深刻的體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