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風口下,互動設計、信息設計、體驗設計、服務設計這些早就被國家留學基金委點名重點扶持的專業前景似乎更加光明。
但是仔細看過康石石之前文章的同學會發現,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發布的《藝術人才培養特別項目選派辦法》中被點名明確扶持的專業中還有一個看起來很突兀的存在:時尚設計。
一
時尚設計算是前沿專業嗎?國家人才稀缺嗎?為什麼它能夠在眾多藝術專業中脫穎而出,和互動設計、信息設計、體驗設計和服務設計一起被國家重點扶持?我們其實可以從《藝術人才培養特別項目選派辦法》的具體描述中窺見一二。
《辦法》中在描述扶持專業中的原文如下:「重點選派國內發展薄弱,與國家水平有較大發展差距的藝術專業,對互動設計、時尚設計、體驗設計、信息設計、服務設計等新興設計專業或交叉學科優先支持。」
康石石幫大家總結一下這段話的意思大概就是:
1. 人才稀缺,供求不平衡的專業
2. 國內鮮有院校開設的相關專業
3. 國內外教學質量差距較大的專業
才是國家留學基金委重點扶持的專業,國家希望通過政策的傾斜與支持,讓更多在此專業有深造意向的學生得以出國學習,為的是「師夷長技以自強」。而時尚設計專業在國內的發展情況恰好符合以上三點,雖看似與前沿科技和民生國情不甚相關,實則其被重點扶持是必然結果。
漢藝學員 H同學 服裝設計專業 獲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國家公費藝術留學資格)芬蘭阿爾託大學(1500
二
時尚設計非前沿專業,但是在國內的發展現狀依然不能與國際接軌。時尚設計專業是什麼?國外多數院校的Fashion Design特指服裝設計專業,少數院校里還包括配飾設計專業在內。
國內的話,時尚設計更多的也是指服裝設計專業,既男裝設計和女裝設計,運動裝設計都少有涉及,與國外院校成熟的專業培養體系差距巨大,康石石以時尚設計占據主導地位的服裝設計為例,分析一下國內專業發展現狀。
1. 起步晚,核心課程不成體系
服裝設計專業在國內院校開始開設相較於歐洲等老牌藝術院校幾乎晚了整整30-50年的歷史,而目前國內院校的設計思路仍然更偏向造型藝術多一些,課程的結構構成基礎來自於日本,包括服裝製作核心部分也是一直沿用日本的原型製版,整體設計趨於扁平化,碎片化的課程讓很多本專業學生在4年的學習之後仍感覺對設計無從下手,似乎模仿是最便捷的途徑。
國內院校相較於從設計的角度探討服裝,更多以結果為導向探討服裝的形式與造型,而非服裝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追尋設計的過程中往往是思路不通的,這種教學上的缺失導致很多畢業生即便完成學習也無法具備完成系列設計的能力。
而國外院校,以LCF和CSM為例, 專業課程開始就從設計與調研的整體思路出發,對創新創意的追求與探討貫穿整個設計流程,每一個學習單元都會產出系列設計,不斷培養發掘自身設計的靈感和形成個人獨立的風格和創作思路。並且能夠在學習中學會如何發展自己的想法。在創作的方法上沒有太多限制,更多的去做立體裁剪的嘗試和大量的練習與調研資料搜集,讓設計邏輯更具說服力。
LCF學生作品 圖源於LCF官網
全球化的日漸加劇,尤其在傳播速度極快的時尚界,當更多設計遇到時裝商業時變得問題重重,那麼最先應該從教育開始改革與反思,的確國內的設計教育相對薄弱,國家支持服裝設計也是從教育的銜接上做好基礎與提升。
2. 市場在轉型「智造」,學校還在研究「製造」
除了在服裝設計基礎教育上的差距,國內院校專業上最大的弊端是在於與市場和國際的脫節。當所有產業都在努力轉型「智造」,生產線轉移東南亞的時候,國內服裝設計的教育還停留的原地。
與此同時,國外服裝設計院校在教授服裝設計基礎知識的同時,一直在探索服裝設計未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RCA的Textile Design在研究智能紡織品、實驗性材料和軟材料;聖馬丁開設了生物設計(MA Biodesign),將更多環保材料開發運用到時尚設計的大領域之中。整個行業都在尋求突破,不再是研究傳統布料與成衣製作。
環保材料與時尚的結合,科技時尚的結合,這些新的研究方向在國內院校的專業設計里還未見其蹤影,所以在選擇專業進行扶持時,自然要考慮到時尚設計尤其是服裝設計專業。
生物設計紡織品-由纖維素材料製成的Bioculture夾克(nextnature.com)
3. 產業鏈發展滯後,原創生命力不足
服裝製造業,從90年代初期開始至今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服裝紡織品加工製造國,在產業結構的日漸優化中,製造與工藝的成熟完善後,一些製造加工企業已經開始尋求轉型,從自主加工製造到擁有獨立的設計及完善的設計與管理部門,目前國內大中型服裝品牌公司高達90%以上是由服裝製作工廠轉型而來。那麼在設計方向的欠缺也十分明顯,缺乏原創設計,設計的不合理或者不成熟也成為了目前服裝行業普遍存在的全國性問題。而服裝業等輕工業的未來發展也不僅僅只停留在加工製造和模仿仿製上。
國內原創服裝品牌:密扇
國內製造業的轉型需要更多成熟且具備原創能力的時尚設計師,國內院校培養模式下的服裝設計人才當投入到設計工作中仍然很難擔任和產出具有發展能力和市場潛力的設計,在設計趨勢上也並不能具備一定的先鋒性和開創性。更多的海外留學背景設計師紛紛成立獨立設計品牌,卻不具備完善的製作和推廣能力。服裝設計在國能仍然是一個斷層發展的現狀,所以國家的支持不無道理。
漢藝2018屆學員 Tina 獲得 LCF 服裝設計 BA offer
三
2018年10月,《中國時尚產業發展藍皮書》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發布。
會上,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表示:隨著全球貿易新格局、新技術革命、消費結構升級、多元文化融合等新情況的出現,中國時尚產業也面臨全新挑戰。
我國在2010年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年,在時尚奢侈品上的消費也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國家,在2年後正式登頂。在2018年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和Altagamma的第五版年度報告《真實奢侈品全球消費者觀察》中,中國消費者已經占到全球奢侈品市場的32%,到2024年預計上升到40%,報告判斷全球奢侈品70%的增長將來源於中國消費者。
《真實奢侈品全球消費者觀察》
這一系列數據真實的反映了我國在時尚奢侈品方面的巨大消費潛力,但也暴露出兩大問題:
1. 本土設計的失寵
中國製造一直在努力轉型為中國創造,對設計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漸提升。服裝的流行從來都不是藝術的傳播,它是消費品,是具有多重屬性的商業產品,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設計的選擇便是無形的評判標準。
但中國製造轉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不僅伴隨著陣痛,且步履維艱,國人對於本土設計的信心和購買力依然遠不及歐美品牌,人們更願意購買歐美時尚集團下具備幾十年歷史品牌,對其品牌的信賴並願意為同等品質商品付出品牌溢價。全球著名審計和企業諮詢公司德勤(Deloitte)公布了2018年全球奢侈品力量排行榜(Global Powers of Luxury Goods 2018),前10品牌中,中國只有周大福上榜,位列第十。
2018年全球奢侈品力量排行榜 圖片來源於前瞻網
2. 時尚產業發展與GDP增速的失衡
上面的每個數字都在告訴我們:中國的時尚產業很快,在全球消費占比很大。但實際上是這樣的嗎?
目前我國時尚創意產業的產值占GDP的真實比重還不足5%,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數據。如此低的比重說明我國在發展過程中,時尚產品的製造、生產沒有和GDP增長的速度相匹配,時尚產業產能對於GDP增長的的助力還遠遠不夠。
中國的時尚產業是不成熟的時候,也正是埋頭奮進的時候。服裝作為流行消費品的首位,其做出的必然會帶動其他消費品類的設計和改變,國家對於服裝設計專業的留學支持也是更大的國家經濟調整部署的必要基礎環節。
一邊是國內教育與世界的巨大差距,行業發展的桎梏,一邊又是時尚產業面臨高速發展的真實需求,國內時尚產業尤其是服裝產業面臨品牌的斷層,市場的無序競爭,學科開設混亂,獨立設計師生存艱難的「破局」,而國家此時的扶持正是「不破不立」的立。
對於選擇藝術留學學習服裝設計及其他時尚相關專業的同學們來說,回國面臨的是尚未成熟的產業,也是無限的機遇。
如果你對於時尚設計相關專業作品集創作或者藝術留學、國獎還有其他疑問,可以頭條私信聯繫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