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老車頭
編輯 / 王德芙
出品 / 汽車之心(ID:Auto-Bit)
沒有沃爾沃,就沒有今天的吉利。
2009 年,吉利全年汽車銷量33萬台。
2010 年,吉利收購沃爾沃。
四年後,吉利陸續推出以博瑞、博越為代表的第三代車型,這一代車型很快成為推動吉利品牌向上、開啟與合資車企中高端車型競爭、拉動吉利銷量跨越百萬台的功勳車型。
2015 年,整個吉利集團汽車銷量(*主要為吉利汽車與沃爾沃汽車)達到 100 萬台,2017 年吉利汽車銷量跨過 100 萬台,達到 124 萬台,成為銷量最大的自主品牌車企。
收購沃爾沃之後,吉利汽車與沃爾沃轎車在人才、技術和規模上的協同,讓吉利在造型、技術、品質上全面提升,幫助吉利真正奠定了領軍自主品牌的地位。
1
設計變革
吉利造車的總設計師,首先是李書福。早在 2000 年前後,李書福就有了收購沃爾沃的想法。
2001 年,吉利汽車獲批國家轎車產品「准生證」,也就是允許吉利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自己的汽車。李書福在後來的一次採訪里回憶,「(這是獲得了)一片自由的天空。你所有的想像、所有的夢想,一下子都迸發出來。」
2010 年,李書福夢想成真,成功收購沃爾沃。吉利汽車也在 2011 年,迎來了一位鍾愛偏分髮型的造型設計師,彼得·霍布里。
當時的彼得·霍布里已經在他的職業生涯里主持設計了超過 50 個車型,其最經典的作品是 1992 年沃爾沃的概念車 ECC,ECC 的設計語言至今已經被沃爾沃沿用了十幾年。
1992 年,沃爾沃 ECC Concept
彼得·霍布里在幾年後回憶,來吉利之前,他就見到中國自主品牌的車型千奇百怪;當時吉利已有的設計,感覺就像動物園中的百獸,造型各異,但不同車型之間難以找到共性。
他的工作正是摒棄原來蕪雜沒有規律的設計,讓每一款車都是獨一無二,同時又有共通的元素,能讓人一眼認出來是吉利的車。
在吉利收購沃爾沃以及霍布里接手吉利汽車設計的早期,李書福和霍布里有很多交流。
一次,李書福在哥本哈根轉機時,看到一幅明月當空的畫面,他很快請人翻譯,將「海上生明月」描述給霍布里。
沃爾沃在 2011 年上海車展展出概念車 Universe,其前臉設計就是融合了「海上生明月」的意境,概念車前臉格柵的徽標代表了月亮,而穿過徽標的對角線正是中央的月亮發出的光芒。
2011 年,沃爾沃天地概念車 Universe Concept
Universe 以徽標為中心、層疊環繞的造型設計,之後被應用在 2013 年吉利在上海車展上推出的概念車 KC 上,並伴隨著 2014 年博瑞和 2015 年博越量產上市。「水滴漣漪」如今已經是吉利家族式的設計語言。
到 2015 年,彼得·霍布里負責搭建的吉利設計體系,從最初的不到 10 人變成近 300 人。隨著吉利第三代車型博瑞、博越陸續上市,公眾對吉利汽車造型設計的認知也大為改觀。
2012 年吉利推出的第一款 SUV 全球鷹品牌下的 GX7
2016 年吉利推出的 SUV 博越
2
研發體系
假如彼得·霍布里所主導的造型設計變革是吉利汽車的「面子」,那吉利研究院負責的車型研發則是支撐品牌價值的內核。
從 2010 年吉利收購沃爾沃,到 2017 年吉利以 124 萬台銷量超過長城,成為最大的中國自主品牌車企,吉利研究院在內部經歷了兩代領導人——趙福全和馮擎峰。
2006 年加入吉利的趙福全是第一批從底特律回國的汽車人,在戴姆勒-克萊斯勒美國,他曾任技術中心研究總監,是當時美國汽車圈中職位最高的華人。
從 2006 年 - 2010 年,趙福全帶領研究院從 360 人發展到 1400 人,建立技術體系和技術標準,為吉利的正向研發能力打下基礎,尤其在發動機技術和安全技術方面。
2013 年,趙福全因合同期滿回歸學術,馮擎峰隨即接任吉利研究院院長。馮在 1997 年從華東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畢業,兩年後進入那個時間剛剛開始造汽車的吉利。
儘管馮擎峰並不是造車的科班出身,但 2006 年他在安聰慧的帶領下主導了帝豪 EC7 的開發,帝豪 EC7 在 2009 年上市,最終成為吉利首款累計銷量超過 100 萬台的車型。到 2018 年,整個帝豪家族實際銷售量超過 200 萬台。
帝豪 EC7,於 2009 年發布
與馮擎峰一起被任命的,還有一位研究院副院長方浩瀚(Mats Fägerhag)。方浩瀚於 2012 年加入沃爾沃,在那之前他在薩博汽車工作了 20 年。薩博時期,方浩瀚是汽車研發體系的最高負責人。
方浩瀚(Mats Fägerhag),現吉利控股集團旗下中歐汽車技術中心 CEVT CEO
回到 2010 年,吉利當時的困境在於,雖然每年也有幾十萬台的銷量,但沒有深厚的技術和品控積累,市場口碑不佳,無論在銷量還是品牌定位上,都難以向上突破。吉利需要優勢的資源推動品牌向上和銷量提升。
收購沃爾沃之後,吉利作為沃爾沃轎車 100% 的股東,通過沃爾沃擁有關鍵技術及智慧財產權的所有權。到了 2012 年,吉利與沃爾沃簽訂了兩份技術合作協議,一份是安全技術合作協議,一份是車內空氣品質技術合作協議。
次年,吉利與沃爾沃聯合成立中歐汽車技術中心 CEVT。CEVT 的研發範圍覆蓋架構、底盤、動力總成、傳動系統、造型設計等。
在組織架構設計上,CEVT 與吉利汽車、沃爾沃轎車平級,是直接隸屬於吉利控股集團的子公司。
因此,CEVT 的研發成果能夠在吉利汽車和沃爾沃轎車之間共享。CEVT 的 CEO 也正是前面提到的與馮擎峰一起任命的,吉利研究院副院長方浩瀚。
時任博越項目研發總監的胡崢楠在幾年後向媒體評價:沃爾沃(當時)的確給吉利輸出了一套開發體系。
因為博瑞、博越、新帝豪、新遠景等車型大獲成功,馮擎峰後續又升任吉利汽車 CTO,胡崢楠接班成為現任吉利研究院院長,這是後話。
李書福在 2018 年的一段訪談中,更直接地評價了收購沃爾沃對吉利汽車給帶來的影響:幫助非常大,不是一般的幫助,否則我們還是門外漢,現在等於是進門了。
3
通用平台與模塊化架構
2008 - 2009 年,吉利一度希望通過學習通用、福特那樣推出多品牌戰略,用多品牌打不同定位的市場,因此連續推出全球鷹、帝豪、英倫三大子品牌。
現任吉利汽車 CTO 馮擎峰後來有過公開反思:品牌是擁有內涵和屬性的,實際上當時內部沒有足夠強的產品來支撐三個品牌。
到 2014 年,吉利品牌架構調整,使得全球鷹、帝豪和英倫回歸於吉利一個品牌,而新的吉利品牌 Logo 則以銷量最好的帝豪品牌 Logo 為基礎,並融入代表蔚藍天空的藍色。
吉利的銷售公司總經理孫曉東說,新 Logo 就像(六塊)腹肌一樣,預示著吉利汽車繼續保持活力和奮進。
2018 年上市的博瑞 GE 上,吉利的藍黑盾形 Logo
在品牌 logo 調整的背後,吉利內部在發生更重要的變化,車型平台和架構的調整:
2015 年上市後,新帝豪、新遠景、博瑞即成為當年暢銷車型中的前三甲;而博越則蟬聯 2017 年和 2018 年吉利所有車型中的銷量冠軍,並極有可能在明年結束時突破 100 萬台的銷量。
與此同時,隨著 2013 年 2 月中歐汽車技術中心 CEVT 成立,吉利與沃爾沃開始聯合投入研發模塊化架構 CMA,面向 A0 級到 B 級車型;2014 年,吉利自主投入研發麵向 A0 到 A+級車型的模塊化架構 BMA。
吉利與沃爾沃聯合開發的模塊化架構 CMA
吉利基於 BMA 架構的車型 繽瑞
到 2018 年,吉利和沃爾沃完成了 BMA(小型車)、CMA(中型車)、SPA(大型車)、PMA(電動)的四大基礎架構布局,除了 SPA 為沃爾沃專屬的中大型車型平台,吉利實際在今年已經分別推出基於新一代架構 BMA、CMA 和 PMA 的自有車型。
4
供應鏈與極致的成本控制
收購沃爾沃之後,兩家很快啟動了採購與製造上的協同。當時吉利博瑞與博越先後立項,由於 2012 年沃爾沃授權吉利使用其汽車安全、車內空氣品質等方面的技術,吉利的兩款車型在開發時也得到了沃爾沃團隊的支持。
2010 年吉利汽車銷量 41.5 萬輛,沃爾沃轎車銷量 37.3 萬輛。在採購與質量管理體系協同的基礎上,吉利也開始大量啟用國際領先的供應商,如博瑞上市時採用的 113 家供應商中,國際領先水平的供應商達到 69 家。
博瑞也是國內第一款搭載 ADAS 技術的量產車型,2018 年上市的博瑞 GE 也是國內第一款 L2 級自動駕駛的量產車型,其技術供應商均為德國博世。
與吉利的協作,同時也為沃爾沃帶來成本控制方面的經驗。
方浩瀚在 2014 年接受一家歐洲媒體採訪時評價吉利:來自中國的工程師與供應商的合作非常緊密,他們對於整個方案中關鍵成本的構成非常敏感,他們為如何造車和控制成本帶來了新的思考。
在大量啟用頂級供應商的背景下,吉利在博越身上,可以說把成本控制發揮到了淋漓盡致。
2016 年上市的博越,售價區間為 9.48 萬 - 15.18 萬(含 4000 - 6000 元的廠家補貼)。高配低價之下如何控制成本?2016 年,吉利控股集團 CEO 兼總裁安聰慧回答記者:
「這取決於對於核心技術的掌握以及吉利與供應商的戰略合作。掌握核心技術就能做到產品研發平台化、標準化、通用化,繼而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
吉利對於關鍵零部件的成本把控,除了內部自研,最早還能見於,2009 年吉利全資收購澳大利亞自動變速器公司 DSI。
今年,在車機的智能網聯繫統上,吉利已經將觸手直接下探到車機的晶片定製。
2018 款博越的主要供應商
吉利的 2018 款博越、博越 Pro、繽越等車型上搭載的智能網聯繫統 GKUI,均來自於吉利在 2016 年戰略投資的億咖通,後者是隸屬於吉利科技集團,獨立運營的業務單元。今年 7 月,億咖通發布 GKUI 的疊代版本,同時宣布與聯發科合作,深度定製 2 款計算晶片。
在整個吉利的體系內,類似億咖通這樣的公司,還有 2017 年沃爾沃轎車與一級供應商奧托立夫聯合成立的 Zenuity,Zenuity 的方向是進行 ADAS 和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今年 6 月,吉利已經宣布 Zenuity 為集團的指定供應商。
5
李書福心中的吉利藍圖
在冰島,吉利的甲醇汽車汽車
關於汽車的未來和吉利的未來,在 2016 年和 2018 年的兩段訪談里,李書福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李書福認為,當下的世界汽車工業正發生深刻的變化,未來 10 到 15 年將是一個決定性的階段,這 10 到 15 年間將產生的影響,可能相當於過去汽車工業發展的 100 年。
有哪些汽車公司能夠最終生存下來呢?李書福的觀點是,全球範圍內大約 15 到 20 家汽車公司,甚至更少;在中國,可能只剩下兩三家汽車公司。
吉利的目標是在 2020 年進入全球汽車企業前 10 強。按照 2018 年的數據,全球汽車銷售量第十名鈴木大約售出了 320 萬台汽車;如果按照市值排序,第十名的日產汽車市值為 420 億美元。假如吉利進入前十,李書福認為吉利將會是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的代表。
2018 年,55 歲的李書福這樣展望未來 15 - 20 年的吉利:我希望把企業管理的思想和企業發展的戰略,變成(現實中的)理想狀態。把(我的)思想、藍圖能夠變成現實,去改變中國汽車工業的格局。
參考資料:
《新製造時代:李書福與吉利、沃爾沃的超級製造》,中信出版集團;
《中國汽車四十年》,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吳曉波專訪吉利汽車董事長 |十年二十人》,吳曉波頻道;
《趙福全對話李書福》,鳳凰汽車;
《彼得·霍布里:探尋那些被忽視的中國傳統美》,汽車公社;
《博瑞的一周年,吉利的一大步》,吳佩頻道;
《吉利馮擎峰:用產品塑造品牌形象》,汽車產經網;
《李書福親自站台的吉利博越能成為市場絞殺者嗎?》,中國企業家雜誌;
《Interview: Mats Fägerhag, CEO of CEVT, on future Geely-Volvo tech》, JustAuto;
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2018 年年度報告。
往期精選
十年前,戴姆勒救了特斯拉 | 造車往事
中國汽車能力進化史 | 造車往事
Uber 自動駕駛這四年
「汽車之心Pro」招募早期忠實讀者,前 100 名加入只需 99 元/年,招滿恢復原價 199 元/年。掃描上方二維碼,即刻加入「汽車之心 P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