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余江雕刻人不簡單

2019-12-31     鷹潭優生活

「我們創業者協會就是要幫困濟貧,引導正能量。我也是來自農村,對農民種田有切身體會,所以我大力支持協會工作,為回饋社會盡綿薄之力。」記者第一次與宋智勇認識是在今年11月16日,余江春濤鎮皇豐村3萬斤大米滯銷,余江創業者協會愛心人士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積極為皇豐村購買大米的一次活動現場。當時作為創業者協會秘書長的宋智勇因為瑣事纏身,跚跚來遲,雖然最後只購得400斤優質大米,但他說的一席話,卻讓記者記憶深刻。

宋智勇是余江的名人,也是江西的名人,還是全國的名人。近日,接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頒發的「宋智勇技能大師工作室"榮譽證,讓宋智勇百感交集。也促成了記者一定要去採訪他的念頭。
走進創作室猶如走進藝術殿堂
12月27日下午,記者在雕刻一條街宋智勇工作室見到了敬慕已久的宋智勇大師。宋智勇身著樸素,一臉謙和,但其目光中卻閃耀著睿智的光芒。一陣寒喧後,記者參觀了宋智勇的工作展廳,雖是走馬觀花,內心卻被深深震撼。感覺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稀世珍寶,價值連城。

那雕刻了186隻小鳥的《百鳥朝鳳》,浸潤了他三年多的心血,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作品《余江精神》通過七個神態各異的人物展現了當年余江消滅血吸蟲病,送走瘟神時可歌可泣的壯麗場景。
作品《馬上封侯》則是通過一隻詼諧調皮的獼猴俯伏在勇往直前的馬背上,朝著自己的理想目標,勵志前行,寓意積極的人生態度……
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家園系列,孝文化系列作品,將孝道文化和地方特色相融合,完美地植入雕刻工藝,無不凝結著創作者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追求與努力,讓人生出無限感慨。
記者注意到宋智勇目前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4個,如國家級技能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大師等;榮獲省級榮譽稱號7個,市區榮譽稱號20多個,其櫥窗內的獎盃、獎狀等更是難以計數。
36年的堅持,樹立起自己的品牌

19歲開始學徒,在雕刻行業內,摸爬滾打了36年,宋智勇通過自己的勤奮刻苦成為雕刻業界的精英。「每一件作品都凝聚著創作者的心血與情感。只有深刻體會創作的寓意,才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作品。」
為了追求質量,宋智勇對創作的要求更高了,為此他捨得花時間。「因為一件好的材料來之不易,沒達到創作的效果,簡直是暴殄天物。」宋智勇這樣說。
如痴如醉的熱愛,讓宋智勇每天都會靜下心來思考如何巧妙構思作品,如何化腐朽為神奇,並用手中的刻刀精雕細刻豐富的人生。
打造孝文化,把傳統技藝發揚光大

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基本。在雕刻作品中融入中國的傳統美德、傳統文化,宣傳正能量,一直是宋智勇的追求。為此,他打造了孝文化系列作品,既開拓了市場,又起到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老美德的效果。
工藝的提升沒有盡頭,技藝的傳承才是責任。
「根雕在余江已經有數百年歷史了,不能在我們這裡斷層。只有把傳統的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付出的一切才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宋智勇把自己的憂慮與思考付諸於行動。
原來, 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傳統工藝也在不斷面臨挑戰。面對技藝的傳承發展與斷層的現實,宋智勇積極與當地學校配合,目前已在鷹潭市應用工程學校及余江三中職高部開設了雕刻技能實訓班,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及有志之士加入進來。
凝聚人心靠的是親和力和無微不至的關心
「要做好傳統技藝的傳承,除了做好自己的同時,還需要用工匠精神,用情懷與理想,吸引人。」這是宋智勇對於「匠心」的理解。
據統計,多年來宋智勇通過自己的平台培養了500餘名雕刻技術人員。老工人宋仁初與陳雄明自宋智勇開辦工廠20多年一直追隨著他。「老闆很有親和力,對我們像親兄弟一般。工資每月按時結算,對產品老闆要求很嚴,讓我們力求做好,精益求精,至於時間很少限制。」宋仁初這樣說。

工人徐志強
今年26歲的徐志強告訴記者,師傅為人和善,很有耐心。4年來,他跟隨師傅邊做邊學,讓他感受到如父子般的親情。
以家庭工藝擺件、室內仿古裝修、大型雕塑、根雕及工藝品等工藝系列的設計生產,讓「學智工藝」文化品牌享譽中外。

「三十六年在雕刻行業的堅持,感恩政府及各界給予我的莫大榮譽,感恩所有幫助指教我的老師和朋友們。今後,我將砥礪奮進,創作出更多吻合新時代、傳遞正能量的作品,培養出更多本行業技能學員來回報社會!」宋智勇充滿陽光充滿激情的話,讓記者看到了余江雕刻行業的光明前景和余江人的幸福未來。
來源:幸福余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zDXXG8BMH2_cNUgapi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