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的上清華,不一定能考上羅德島

2019-10-10     康石石

很多名校畢業的同學和家長,在初到漢藝資訊的時候,會先把自己的勳章亮出來。

「我是央美畢業的。」

「我考清美的時候專業課前一百。」

「我家小孩大學成績特別好,年年都拿獎學金。」

在亮出底牌之後還會加一句,這個水平考國外名校肯定沒問題吧?作品集再潤潤是不是就能申請免學費了呀?

無可厚非,優異的本科背景確實能在我們申請藝術留學時作為很強的一個加分項,成為履歷上奪目的一筆。但對比雙非院校的同學來說,真的還具有優勢嗎?還具有多少優勢?

#1 思維方式不一樣

國內外對於什麼是好的「藝術生」定義不一樣。

國內的藝術生,最低的要求都是起碼得會畫畫。但對於國外來說,繪畫功底可以查,甚至可以沒有。

不得不說,其實在國內不管是高考還是讀研,都比藝術留學要難的多。至少國外院校不需考政治,也很少把中外藝術史和藝術概論放到卷子上考。這其實就能節省很多時間,讓同學們更專心的準備語言和作品集的製作。

再說到作品集,國內考研和海外院校對於作品集也是有著許多差別的。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反覆強調過的一點,國內院校看重結果,國外院校注重過程。

單這一點就影響著作品集的很多個方面,比如在思路方面,已經在國內讀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都非常注重最終的效果圖和呈現效果,而在過程的細節部分卻沒有太高的追求。

漢藝國際作品集創作流程(互動設計)

而國外對於設計過程的重視,我們也已經多次提及,尤其是對於設計方法的掌握,絕對是想要申請海外院校的入門知識。

這一點也嚴重影響到了國內藝術生普遍在準備作品集時經常會遇到的思維轉化的問題,習慣了收到任務書再進行創作的思維習慣,一下面對「你自己想做什麼,喜歡什麼就做什麼」的超高自由度要求不免都會先一臉懵逼。

舉個例子,在國內老師會說這學期的期末作業是設計一個桌子,然而海外院校會開一個Workshop或者Studio,大家一起來探討一個主題該如何進行反三和產出,最終希望同學們能有各自不同精彩的桌子。

比如漢藝成功申請RISD、SAIC、SCAD的L同學,她選擇的主題是好奇心,隨後即圍繞這個主題進行了作品的創作。

漢藝17屆 L同學獲RISD、SAIC、SCAD等校 服裝設計 MA offer

漢藝17屆 L同學獲RISD、SAIC、SCAD等校 服裝設計 MA offer

當然國內外的差異不僅如此,習慣了國內思路的同學如果不提前轉換思維模式,還是很難達到海外院校的標準的。

總結來說就是,海外院校和國內院校想要的東西不一樣,大家自然也不能再用對付國內考試的那一套,去迎戰藝術留學。


#2 審核標準不一樣


除了國內外院校的差別,讓各位名校學子引以為傲的考上名校和專業課成績,其實都是在國內考本科時候的優勢。

各位同學在之前所參加的藝考,考試內容都是圍繞著繪畫,但是繪畫已經不再是報考海外藝術類院校的王牌,也不再是考核重點。

海外院校對於作品集的考察因素只多不少,以大家申請最多的設計類專業為例,從一開始的選題就已經成為考察內容了。

海外院校會從選題觀察申請者對世間萬物的靈敏程度;從調研觀察同學們思維發散的能力,以及通過調研能力審核大家對於藝術設計的態度;從設計過程中考官可以了解到學生解決問題,找尋答案的能力等等。

漢藝國際18屆學員Y同學,在設計過程中做了大量的材料實驗,成功斬獲皇藝、帕森斯等名校offer。

漢藝18屆學員 Y同學獲皇藝、帕森斯、南安普頓 面料設計 MA offer

而僅僅在作品集形式部分的考核,便要求同學們必須掌握多元的創作能力以及形式,絕對不會僅僅局限於繪畫。僅在調研方面,你需要掌握的創作形式便有創意拼貼、創意攝影、裝置、手繪……

所以同學們要清楚的是,當年考大學的時候繪畫功底可能是優勢,但申請海外院校時或許只能算作一個小小的加分項,已經不足以能夠保全大局。

#3 教育模式不一樣

很多在漢藝學習的同學都會反映,在漢藝做作品集的時候和在學校做作業的時候有很大的區別。因為漢藝是根據海外院校的要求去幫助大家創作,比如前文提到的在學校先找結果,在倒推過程。在漢藝則需要先因後果,這也是國外院校一直使用的設計方式。

單單這一個點,已經能反映出國內外對於藝術創作的不同。何況同學們學了四年國內的課程,突然轉向去申請海外院校,一定會面臨極大的挑戰。

單從課程方面來說,國內相比海外只多不少,比如馬哲毛概等等,這些課程非常有用,但是同學們問問自己,自己吸收了多少?在課上認真聽了的又有多少?

國內的藝術教育起步晚,大多數課程都來自於日本和英法,雖然在教材上達到了中西合璧,多面發展,但是真正落實到教學上的難度,也並非那麼容易解決的。

首先,同學們都已經習慣了「應試」教育,習慣了追求結果,考過就能畢業的思想也深深的烙在腦子裡。

這導致很多同學都很被動,比如在大學裡很多老師的引導都很直接,你下一步該做什麼,要做成什麼樣子都給學生安排妥當,但是不是每個同學都知道我為什麼下一步要做這個?為什麼要做成這樣?

當然這也是漢藝存在的原因之一,漢藝作為大家從國內院校到海外院校的一個過渡,就是讓大家提前適應國外的設計方法,和不一樣的課程。

比如在國內很少有院校會開設時間規劃和就業指導課程,導致很多同學覺得做設計就得熬夜,不禿頭的設計師不是好設計師。但是誰不知道早睡早起精神好,精神好了才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創作當中去?

當同學們來到漢藝之後就會發現,每一個老師都在強調時間,都會要求大家做詳細的時間規劃。

漢藝18屆建築學部學員 C同學獲普瑞特藝術學院 室內設計 MFA offer

漢藝18屆建築學部學員 C同學獲普瑞特藝術學院 室內設計 MFA offer

漢藝18屆建築學部學員 C同學獲普瑞特藝術學院 室內設計 MFA offer

漢藝18屆建築學部學員 C同學獲普瑞特藝術學院 室內設計 MFA offer

另外海外院校,每年有近一半的課程是在課堂之外各種戶外課程中玩兒出來的。因為,不論是學藝術還是學設計,閉門造車都是行不通的。

單從找靈感這一個小點來說,有的學生會選擇出去走走,有的同學就會在電腦前抓頭髮。靈感往往需要外界的刺激,和不斷的學習新知識而獲得,只是從現有的知識庫里不斷的挖掘,早晚有一天你的大腦也會被挖空。

漢藝的老師們就經常會帶著大家出去走走,今年上半年上海校區建築學部的老師們就帶著同學們去參加了上海建築和室內設計周。全程陪同講解相關專業知識與設計案例,還讓同學們了解到了前沿的設計材料和全球商業設計實踐。這無疑是把看展對於作品集創作的益處,放到了最大化。

漢藝上海建築和室內設計周看展小分隊

漢藝上海建築和室內設計周看展小分隊

回到每個同學自身也是,在準備出國留學之前就需要開拓自己的視野,去了解行業最新的發展,去探究行業潛在的問題,才能做出符合海外名校要求的作品。

之前所積累的專業水平,對你會有所幫助,但絕對不代表著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為當你成為留學預備軍的那一刻,就已經和所有競爭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申請或創作問題,可頭條私信康石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m3wum0BMH2_cNUgEX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