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場爆滿,敏感話題的國產片,夠狠

2019-12-05     電影集中營

在剛剛結束的金雞獎上,《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地久天長》很多大片都獲得了獎項。

更吸引廠長目光的,是一部提名「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的處女作。

因為在之前的上海電影節,它在放映時的表現絲毫不遜於大師佳作。

沒有大導名角,卻依然場場爆滿。

可以說,廠長早就瞄上它了——

《學區房72小時》

「學區房」一個讓中國父母倒吸一口涼氣的詞彙。

影片真實表現著:逼瘋中國父母,只需三天。

大學課堂上,正在上課的傅教授接到一個電話,然後急匆匆地跑出學校。

他的車裡貼著很多貼畫,從他花白的頭髮可以看出他應該有一個孫女。

但通過與後上車的男人對話,能看出那是他女兒誠誠所為。

女兒明年要上小學,傅教授正在為女兒操心學區房。

不是房價太高,就是下手晚了,眼看日期一天天逼近,傅教授如熱鍋上的螞蟻。

剛上車的男人是他發小,也是房屋中介,他剛得到消息,第一時間告訴傅教授。

兩個大男人火速奔赴現場,他們的對話也標明地區了:上海。

《學區房72小時》開篇三分鐘,就甩出了影片主旨,毫不拖沓。

而且通篇快節奏,因為「不趕快的話,房就會被搶走」。

1924年新式里弄,30平,窗戶朝南,售價360萬,一次付清。

破破爛爛的小屋子賣出天價,只因緊挨上海重點小學。

吃好穿好,不如教育好。

幾乎所有中國父母,都會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

傅教授當機立斷簽約買下此房,只是他錢不夠,還差60萬,請求房主給他點時間湊錢。

雙方商定先交10萬定金,剩下的尾款一禮拜後結清。

為了湊錢,傅教授把自己的房子掛牌售出。

250萬賣,首付60萬。

在他和妻子商量房子保底價200萬時,被家裡保姆牛阿姨聽去。

於是,她提出想200萬買下此房子。

首付60萬她攢夠了,剩下的錢按揭還。

她兒子小寶在上海當程式設計師,找了個上海女朋友,女方提出必須有符合她們條件的房子才能結婚。

傅教授的房子,看好符合要求。

當初兒子來上海讀大學,她就跟著來上海當保姆,之後兒子工作談對象,為了能真正在上海紮根,他們必須滿足女方所有要求。

在簽合同時,我們看見了這位母親的心酸。

房本寫上女方及岳母的名字,她媽媽搬過來住,牛阿姨還住出租房。

不管兒子提出多麼冷漠自私的要求,牛阿姨都一一答應。

一邊疲憊著傅教授穿梭在幼兒園,學校,房子之間,一邊心疼著牛阿姨的在滬紮根艱難。

還沒來得及在現實夾縫中喘氣「學區房72小時」來了。

好房源誰都想要,在剛拿到60萬後,傅教授接到發小電話,有人願意出400萬買那套房。

房東說如果這邊也能400萬買,還賣傅教授,不能的話,大不了雙倍退違約金。

在利益面前,信用被踩得一文不值。

時間還剩三天,傅教授急得團團轉。

這時,他接到自己房屋中介的電話,有人願意出250萬買房子,並且一次付清。

如果這樣的話,的確可解燃眉之急,但偏偏這時,牛阿姨兒子結婚的消息又傳來。

為了女兒,傅教授放棄了自己堅守的原則。

出爾反爾,說謊話,堅決不把房子賣給牛阿姨。

在兒女面前,父母把底線扔到九霄雲外。

最後,傅教授到底是否買下了400萬學區房,誠誠到底能不能上小學,以及牛阿姨兒子的婚到底能不能結。

廠長都不再劇透,你們自己去看。

我想《學區房72小時》之所以會場場爆滿,是因為看似魔幻的劇情,其實一點也不魔幻。

儘管國家一直在儘量拉平教育各項資源,但省重點,市重點學校的金字招牌就像烙印一樣刻在中國父母心裡。

即使進了重點學校,隨之而來的分班考試,會進一步把孩子分化。

尖子班,重點班,普通班,儘管國家大力打擊分班考,但這道坎上過學的中國孩子都經歷過。

人生是一場賽跑,各種各樣的考試把我們化成不同層次的人群。

影片中出現的各類人物,都具有代表性。

比如誠誠幼兒園同學淘淘,單親家庭,媽媽忙於生計,顧不上管他。

淘淘常處於放養模式,與誠誠形成鮮明對比。

整部影片,誠誠除了上幼兒園,就是穿梭在多個特長班之間。

英語,書法,鋼琴,奧數,跆拳道……

廠長只見過小姑娘唯一一次放鬆,是出去吃披薩。

那還是和爸爸求了很多次才被同意的。

放養還是圈養是個問題,孩子們長大後也同樣映射在牛阿姨兒子與傅教授學生身上。

牛阿姨兒子整天被女友逼得要死要活,外地戶口讓整座上海都在拒絕著他。

傅教授的學生,家境殷實,本地戶口。

她父母非要送她出國,但她卻愛上了自己的老師。

為孩子上學著急的本地父母,為孩子婚事著急的外地母親。

影片看似講的是學區房,其實裡面包含著戶口,出國,婚房等眾多現實元素。

如果非要歸結成一個詞,那恐怕是「前途」

一部電影,兩套房子,多個為孩子前途操勞奔波的父母。

不管是功成名就的殷實家庭,還是小有所成的傅教授家,亦或努力賺錢的牛阿姨家——

所有人從孩子出生就要考慮學區房,規劃幼兒園小初高一系列學校,或出國深造,或工作晉升。

從孩子降生那刻起,不少父母就恨不得一次性安排好二十年的事,這是我們父母的常態。

也是從出生那刻起,孩子們就要學習各種技能,被爸媽提溜著不斷向前沖,這又是中國孩子的常態。

整部電影,所有人都是忙忙碌碌,緊緊張張。

如今焦慮已經成為常態,很多人都在感嘆自己三十不到,已經慌得一比。

我們總在追求效率,追求速度,像參加奧運會似的追求更高更快更強。

但讓人最害怕的是,當你達到終點時,除了不斷上提的目標,不斷提高的成績——

沿途的風景,身邊的家人朋友,你一個都記不得。

人生是一條路,但你可以不把它當成跑道。

廠長想說,我們都喜歡跑的快一點,提高自己生命的質量。

但人生的馬達和剎車應該同時具備,否則跑的越快,越危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klj1W4BMH2_cNUgKR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