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殺不死的「小強」,胃病的「元兇」

2019-07-30     幼兒護理乾貨

幽門螺桿菌是胃病元兇

幽門螺桿菌(簡稱Hp)感染是人類最常見的慢性感染之一,其進入人胃內酸性環境後生長繁殖,會引起組織損傷,誘導炎症反應和免疫反應。

感染Hp後,大多數人無明顯症狀,有的會因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表現就診,症狀包括腹痛、腹脹、反酸、噯氣等,如不經治療,少數患者會慢慢演變直至胃惡性腫瘤。

從感染幽門]螺桿菌到胃癌,可能只需簡單幾步

感染後,胃黏膜細胞會發生系列變化: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目前的國際共識是,不管有沒有症狀和併發症,幽門螺桿菌感染性胃炎都是一種感染性疾病。

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目前我國人群感染率在40%~50%,多數患者在兒童期就被感染了。

大約6萬年前,幽門螺桿菌就伴隨著它的人類宿主走出了非洲,二十世紀後期,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喝下菌株液體而患上胃炎,在應用抗生素後治癒,後驗證了胃炎及潰瘍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關係。

由於幽門螺桿菌與胃癌存在直接關係,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一級

幽門]螺桿菌既可以在人的胃內生長和繁殖,也可在人類的糞便、唾液、牙垢和嘔吐物中被檢測出來。排出體外的幽門螺桿菌會污染水源和食物,蒼蠅也可以通過接觸糞便進而污染食物。

吃進去」的幽門螺桿菌

最易在餐桌上感染

幽門螺桿菌是「吃進去的細菌」,它的傳染性很強,最常見的傳染方式是通過「口--口」傳播,或「糞一口」傳播。

在外就餐,若餐館的碗筷消毒不達標,或幾個人一起吃飯時不使用公筷,互相夾菜,都可能會造成傳染。

刺激性食物

生吃

越來越多人開始鍾愛西餐、日餐,牛排七分熟甚至三分熟就吃,涮火鍋肉還沒燙熟就下肚了,這就為感染幽門螺桿菌埋下了隱患。

接吻

唾液中也可檢測到幽門]螺桿菌,如果情侶深度接吻,幽門螺桿菌的傳播將暢通無阻。

3類人應該根治

根除幽門螺桿菌可治癒消化性潰瘍或降低消化性潰瘍復發率,逆轉低度惡性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延緩萎縮性胃炎進展,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幽門螺桿菌性者是否需要根除治療,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

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相關共識意見建議

對於年齡大於35歲、有胃癌家族史、有上胃腸道相關症狀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建議進行胃鏡檢查,以了解胃內情況。

由於先除菌、再檢查,可能掩蓋病情、延誤診斷,因此在治療前先行內鏡檢查,既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也能了解感染者有無胃黏膜姜縮或腸化生及相關癌前病變等情況。

在選擇治療方案時,需要結合患者相關臨床疾病及其他合併疾病情況、平時藥物應用情況及既往抗生素應用情況等制訂合理的個體化治療方案,因此,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建議到相關專業科室就診。

細菌無需趕盡殺絕

根除幽門螺桿菌往往需要3~4種藥物聯合使用,其中至少兩種是抗生素。

抗生素在殺死病菌的同時也可能帶來其他問題,如胃部不適、肝功能損害、皮疹及腸道菌群紊亂等。

幽門螺桿菌應規範治療,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要治療。

幽門螺桿菌之所以能經年累月地在人體內繁衍,必有其有利的一方面。

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一步完善,未來我們還可以知道自己體內幽門螺桿菌的基因圖譜,從而確知自己到底應不應該對其根除。

需要提醒的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不代表就一定會患上胃病乃至胃癌

臨床上,約有八九成的感染者一輩子都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只有1%~2%的少數感染者會被胃癌選中。

學5招預防感染

平時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為幽門螺桿菌入侵創造條件。

家庭實行分餐制

預防幽門螺桿菌,最重要是管好個人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如果家庭成員中有人感染幽門螺桿菌,一定要分餐,並用公筷、公勺盛飯夾菜,不要相互夾菜。餐具要定期煮沸消毒20分鐘,並燼量減少在外就餐次數。

不吃生食或太燙的食物

蔬菜、瓜果要洗凈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牛排等食物,不喝生冷水。

不吃太燙的東西,特別是火鍋、燒烤,以及酒和辛辣食物,它們會刺激胃黏膜,降低其抵抗力,為幽門螺桿菌的入侵創造條件。

不要「口對口」喂飯

老輩人以及部分家長,喜歡口對口地給孩子喂飯,或將食物嚼碎後再喂。

有家長會不自覺地用舌頭感知食物溫度,或在喂奶前先用奶嘴嘗一口,甚至還有些家長會跟孩子吃同一碗飯。

這些習慣都應該摒棄,否則可能將大人口腔內、腸胃裡的幽門螺桿菌傳染給孩子。

及時洗手、清潔口腔

飯前便後必須洗手,避免幽]螺桿菌傳播。情侶間親熱前,要充分清潔口腔。

高危人群應定期檢查

幽門螺桿菌高危人群應每2~3年進行一次胃鏡檢查,50歲以下的成年人,需每3年做-次胃鏡;50歲以上者,每2年做一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gp4XmwBUcHTFCnftrW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