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這個人的經歷很有趣。他28歲時便考中了舉人,那一年是道光二年(1822年),以後一直用了22年時間,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才考取進士,那時候他已經滿了50歲。而在參加禮部會試時,雖然中了第19名貢士,卻又因試卷不工整,被罰停殿試一年,第二年才被批准補行殿試,正式當上進士,隨即分發到江蘇任東台縣知縣。51歲才走上仕途,這在同時代知識分子中,似乎顯得遲了一點。但後來魏源的作為和成就,卻印證了「大器晚成」這句話。
還在考上進士前,魏源已經寫了一本記述清朝前期重大軍事活動名為《聖武記》的書。這部書被譽為「晚清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傑作」,至今,仍然是研究清代道光以前政治軍事問題的重要文獻。鴉片戰爭爆發時,魏源正在浙東沿海,懷著滿腔愛國熱忱的他,不僅加入了署兩江總督裕謙的幕府,參與籌劃浙江前線的抗英鬥爭,還受林則徐的囑託,在林氏《四洲志》的基礎上,廣泛參考中外文獻,編寫成了對中國近代產生過重大影響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國圖志》。
後人評價《海國圖志》時,認為這是一部劃時代的著作。魏源在這部書中明確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觀點。這一命題的提出,打破了夷夏之辯的傳統文化價值觀,用五大洲、四大洋的科學史地知識取代了「九州八荒、天圓地方、天朝中心」的陳腐觀念,拓寬了國人的視野,讓中國人在「睜眼看世界」中走出閉關鎖國,關注並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因為「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再關起門來妄自尊大,只會永遠挨別人的打。
19世紀60年代以後,清政府中的一批重臣,中央以恭親王奕訢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為代表,掀起了一場以「自強」為口號,採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民用企業和新式學堂的洋務運動。後世學者對洋務運動的研究雖然有許多不同乃至對立的看法,但有點是大家都無法否認的,那就是:為維新變法「篳山開路」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和推進了近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而它的萌芽則是源於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洋務運動持續了30多年,一直到1898年的戊戌變法才告一段落。1861年曾國藩創設安慶軍械所是洋務運動的開始,以後,洋務派陸續創建了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天津機器製造局等一批軍事和民用企業。洋務運動中創辦的這些企業,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生產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890年7月誕生在貴州的青溪鐵廠,便是洋務運動這股潮流影響下的產物。
說起煉鐵,中國人不僅在世界上是最早的,技術也曾經很先進。春秋時期的人們已經用上了塊煉鐵技術,煉出了含碳2%以上的液態生鐵,並用以鑄成工具。到了戰國,不但掌握了脫碳、熱處理技術,發明了韌性鑄鐵,還創造出可重複使用的「鐵范」。西漢時,更發明了坩堝煉鐵法。一直到明代中葉以前,中國的鑄鐵和生鐵煉鋼技術都居於世界先進水平。但是,18世紀中葉開始的西方工業革命,將關起門來自我陶醉的東方巨龍遠遠地拋在了後面。面對侵略者的利炮堅船,清王朝不得不用白花花的銀子從西方進口鋼鐵。資料統計,1867年進口的鋼為8250噸,1885年猛增至9萬噸。靠買人家生產的東西來強大自己畢竟不是辦法,於是洋務派按魏源「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決定創辦自己的鋼鐵企業。這樣,也就有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創辦貴州青溪鐵廠的動議。
第一個想到要自已搞鋼鐵冶煉的是李鴻章。還在同治年間,他便以直隸總督的身份與船政大臣沈葆楨一起,奏請開煤鐵以濟軍需。李鴻章的建議獲得了朝廷的同意。直隸磁州煤鐵礦還曾經在1875年向英國訂購過熔鐵機器,雖然因為運道艱遠未能成交,但也算是舉辦新式鋼鐵事業的一種探索。光緒十一年(1885年)十一月,署貴州巡撫潘霨上《黔省礦產甚多煤鐵尤甚可否體察開採片》,得到清政府「著即該署撫詳細體察,認真開辦,毋得徒託空言」的批覆。到這時,中國近代鋼鐵企業的創辦,才正式提上議事日程。
得到朝廷支持的潘霨,緊鑼密鼓地開始在貴州青溪籌辦鐵廠。青溪這個地方原名清浪,因㵲陽河流經該處時灘多浪大而得名。元朝時清溪隸於鎮遠府、金容金達等處,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明初,鎮遠府降為州,以後由州到衛,由衛到府,又由府到縣,行政建置不斷在變。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清浪衛為青溪縣,屬思州府,乾隆時改隸鎮遠府,這以後建置才逐漸穩定下來。
青溪一帶盛產鐵礦,土法煉鐵一直很活躍。咸豐年間,日本人井上到青溪一帶搞鐵礦調查,提出開採計劃。這件事對貴州當局觸動很大,在自辦洋務圖強求富的熱潮中,有了潘霨創辦青溪鐵廠的奏摺和後來的開辦青溪鐵廠之舉。
辦鐵廠首先要資金。潘霨解決資金的辦法是,先查明煤鐵最旺之處,然後竭力招徠,用「商辦官銷」的形式辦廠開採。潘霨的召商辦法是從雲南人那裡學來的。一些文章說建於光緒六年(1878年)的開灤煤礦「是中國近代最早實行股份制經營的企業」,這有些不大符合史實。在它之前5年,雲南石屏官商陳和庭與「興順和」商號投資開採箇舊錫礦。「興順和」投資白銀15000兩,陳和庭投資10000兩,其餘向省內招股,每股白銀10兩,總投資8萬兩。這兩家聯合成立的「雲南錫務公司」,才是見於記載的中國最早股份制企業,它與李鴻章在上海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相前後。
雲南人的成功讓潘霨找到了解決資金問題的途徑,他決定選派得力人物到上海去募集股份。標準是每百金為一股,認股最多者推為總辦,達到100股的可推為幫辦。為鼓勵商民積極認股,新成立的貴州礦務總局特別擬定《貴州礦務札文》刊於各報,強調「本局系奉諭旨開辦,兢兢業業……事事務求實在,處處撙節經費,一切開支用人,慎之又慎」;宣傳貴州礦產資源以鐵為大宗,青溪縣過去就熔煉過鐵礦,「若以機器鼓煉,用人少而出鐵多,式樣與洋鐵無異」。四方紳商只要願意入股,就可以「同沾樂利」,還承諾辦鐵廠獲利之後「再辦他礦,為日後擴充之計」。
雖然做了周密的策劃和大量宣傳,青溪鐵廠的募股卻不盡如人意,預計的3000股,只募到了1000餘股,約銀10萬餘兩,與原先設想的30萬兩之數相去甚遠。結果只好撥公款銀19.2萬兩,再「請借洋款三十萬兩」來解決籌建費用。
錢的問題有了著落後,剩下的事就是由誰來具體辦廠了。潘霨心裡清楚,「購辦機器,相地安置及運銷各事宜,局務繁重,非得熟悉情形之明干大員不能肩此鉅任」,在與雲貴總督岑毓英商量後,決定聯合向朝廷推薦上海製造局候選道潘露來兼辦貴州礦務。據說潘露「講求西學三十餘年」,曾被左宗棠奏派辦理金陵、上海兩局的製造事務,是一個「留心時務,洞悉機宜」的幹員。潘露本人親到青溪考察後也很樂觀,認為「鐵質確係精良,水口亦甚便利,辦理得法,可興百年之利」。於是,青溪鐵廠的籌建正式進入實施。
就19世紀的鋼鐵生產水平而言,青溪鐵廠的生產設備是一流的。負責採購機器的潘志俊等人,親往英國各家工廠考察後,決定訂購諦塞德廠的熔礦鐵機爐全副,又訂購了軋造鋼鐵條板工具機、軋造鋼鐵條板汽機及各種耐火材料,設備總重達1780餘噸。光緒十四年(1888年)初,採購的設備分3批陸續運抵上海,隨即由長江溯流而上,經湖北宜昌,換由民船裝載後運往貴州。
從計劃設廠、募集股本、採購機器到運輸安裝,青溪鐵廠的籌建過程整整耗費了5年時間。光緒十六年(1890年)六月一日,這個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近代鋼鐵工廠,終於點火投產,煉出了它的第一爐鐵。數年的艱難創業總算有了成果,這讓潘霨等一批官員感到十分欣慰。為了留住這難忘的一刻,他們在第一批出爐的鐵錠上打下了「天字一號」的烙印。至今位於鎮遠縣鄒氏家祠的鎮遠縣博物館裡,還保存著一塊當年生產的長35.5厘米,寬9.5厘米,厚6厘米的鐵錠,雖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拂去鐵錠上的塵埃,「天字一號」幾個字依然清晰可見。
中國第一座設備和技術都領先的鋼鐵廠,竟出現在遙遠荒僻的貴州青溪,這不僅非常讓人驚嘆,簡直是一種歷史的意外。建成後的青溪鐵廠占地60餘畝,不僅能夠煉鐵,還能煉鋼和軋鋼,各種機器設備多達32件。僅煉鐵部分就有大爐1座、汽爐5座、熱風爐4座,吊機1台、大風機2台。煉鋼和軋鋼設備也甚齊備。不僅有由法國人羅克萊帶隊的5名外籍工程師在技術上把關,還有一批來自江浙等地的技師和工匠負責生產。
按照最初設計的生產能力,青溪鐵廠可日產生鐵25噸、鋼48噸。無怪乎鐵廠投產後,潘霨會產生「大利將興,民生有望」的感覺,並興沖沖地在六月二十六日把青溪鐵廠全廠圖說和鐵樣,呈送給中央政府看。
然而,潘霨的興奮只維持了兩個月零幾天,一場意想不到的事故無情地粉碎了他的夢想,迫使他不得不於同年八月初三日,向清政府上了一份青溪鐵廠請求「退還洋款,暫行停工」的奏疏。這道存於清廷戶部檔案的奏疏,列舉了兩條退款和停工的理由:一是主持人潘露因籌建鐵廠心力交瘁,積勞病故,以至眾商缺望。如果「仍欲開大爐,無人督理」;二是青溪鐵廠雖然資金奇缺,但在目前情況下,「欲承領洋款,而無力擔當,恐傷信義」。
潘露在青溪鐵廠籌建中歷盡艱辛,是洋務運動中為數不多的熟悉近代企業的人才,他的死對剛剛投產的青溪鐵廠來說,固然是一個沉重打擊,潘霨陳述的理由也不能說是憑空編造。但這些並不是青溪鐵廠必須緊急叫停的原因。導致鐵廠停產的直接原因,是突然發生的塞爐事故。
在鋼鐵治煉生產中,塞爐是十分可怕的重大事故,尤其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解決塞爐問題,不僅費時費工,難度也很大。與此同時,投產兩個月的青溪鐵廠,已經顯露出資金、技術、交通運輸等諸多方面的難題,潘霨對這些早有覺察,卻又無力解決,偏偏這時候作為企業頂樑柱的潘露又忽然死去,面對重重揮之不去的煩惱,除了申請停工,他事實上已經找不出第二條可行之路。
鐵廠停辦以後,曾有將機器設備轉給湖北的打算。但湖北巡撫張之洞對貴州雖然有比較深的感情,在接手青溪鐵廠這件事上卻表現得十分慎重。一再致電詢問「聞青溪鐵廠塞爐停工……望電示公款實欠若干?洋款系何洋行?有無反覆?」潘霨感到張之洞態度消極,打消了將鐵廠轉給湖北的想法,改向清廷呈請,由貴州候補知府曾彥銓繼續接辦鐵廠。
參與過青溪鐵廠等辦的曾彥銓,並不具有讓青溪鐵廠起死回生的本事。光緒十六年十一月接手鐵廠以後,經營極不得法。結果領取的4萬兩公款銀,只歸還了1萬5千兩,剩下的2萬5千兩成了爛帳。到這個地步他仍然不死心,還想「委員到四川渝城再招股10萬兩,以便擴充」。到頭來,股銀沒有招到,鐵廠反而於當年完全停產。曾彥銓本人也受到了撤職查辦的處分。
曾彥銓的「接辦」之後,又來了個上海道員陳明遠的「承辦」。這個陳明遠是比較有心計的,一開始便提出了「以五年為期」的要求,在此期間「照漢陽鐵廠辦法,毎出鐵一噸,納銀一兩」。但在提出的要求獲准後,他並沒有全力以赴地想法恢復青溪鐵廠的生產,而是夥同瑞記洋行經理人戴瑪德,將青溪礦務局改為「青溪八寨礦務商局」,把精力放在辦銅仁、萬山硃砂廠上。到了最後,青溪鐵廠的廠房、煉爐、機器設備損失殆盡。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陳明遠被京官們奏控,也遭到了撤職。經過5年等辦,7年接辦,12年承辦的青溪鐵廠,幾番折騰之後,最終仍然沒有逃過倒閉的命運。
近幾年討論青溪鐵廠的文章逐漸多了起來,人們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研究青溪鐵廠失敗的原因,竭力從中總結歷史的經驗,這種努力應該是必要而且有益的。記得有句名言叫「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類似青溪鐵廠那樣交昂貴「學費」的事也不是沒有。讓歷史告訴未來,杜絕青溪鐵廠一類失誤的重演,這或許正是歷史研究者的職責所在。
關於青溪鐵廠失敗的原因,學者們提出的看法很多。前不久從雜誌上看到一篇《從營銷環境看中國近代第一鐵廠的破產》的文章,作者雖然只是一位20多歲的青年,卻很能抓住問題的癥結。文章透過青溪鐵廠所處的自然經濟環境、政治文化環境的分析,得出青溪鐵廠之所以破產,是由於「貴州當時尚處於自然經濟時期,不具備近代化大型企業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和營銷環境」的結論。這個結論抓住了青溪鐵廠失敗的主因,是比較有說服力的。
不過,青溪鐵廠的失敗是若干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僅從營銷環境來分析它仍然有些局限。思考青溪鐵廠的失敗原因時,有些問題是不能忽略的。首先,類似青溪鐵廠這種規模和耗資巨大的項目,立項和施行以前必須進行嚴密的科學論證,但青溪鐵廠卻沒有這麼做。鐵廠的開辦,僅憑潘霨等人對貴州的了解和當地曾有土法煉鐵的歷史,一封奏摺上去,急於興辦近代鋼鐵廠的洋務派便批准了建廠要求。同時,籌辦者的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籌集資金、考察設備購置和聘請外籍技術人員上了,項目可行性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如此匆匆上馬的企業,結局可想而知。事實也正是這樣,鐵廠一開工,每天要吃掉焦煤40餘噸,附近的煤質地脆弱,常堵塞煉爐不能出鐵,如從其他地方運煤,又山道險阻緩不濟急。加上青溪僻處黔湘交界,運輸成本過高,產品外銷不暢,導致投產後資金無法回收,生產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破產也就成了早晚的事。
統治當局觀念陳舊,以封建主義的心態和管理手段去經營近代企業,是導致青溪鐵廠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作為近代企業的青溪鐵廠,任何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所遵循的依然是那套繁瑣陳舊的封建程序。不僅大事的裁處,甚至人事的任免,都必須聽從遠在數千里外的朝廷諭旨。這正像民間常說的,等得諭旨下來,「黃花菜都涼了」。青溪鐵廠留下的這方面教訓,實在很值得我們深思。在長期處於封閉環境的貴州,思想解放尤其是觀念的轉變,遠比其他省區來得重要。到任何時候,轉變觀念這個命題,對貴州人來說都永遠是新鮮的。
曇花一現的青溪鐵廠,猶如流星轉瞬間消失在貴州的歷史夜空,但它留下的輝煌,卻給貴州的經濟社會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有人因為青溪鐵廠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大型近代企業,搞了幾年即告破產,便誇大它的消極面。認為經歷過這一番挫折,不僅貴州官府對舉辦近代工業喪失了信心,社會上招收商股變得也更加困難,似乎青溪鐵廠給貴州帶來的儘是負面影響。當時的輿論也有貴州「實業界經此挫折,乃多年不能復振」的說法。其實,這樣來判斷青溪鐵廠的歷史地位,只看到了問題的一面。
青溪鐵廠創辦以前,生活在萬山叢中的貴州人是沒有見過機器生產的。崇山峻岭和急流險灘遮擋了他們的視野,阻礙著他們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導致了省境的封閉與落後。直到清代,省內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依然嚴重地存在著。在一些先進地區,鐵制農具已經廣泛使用,中耕的方法已經取代了落後的耕作技術,但那些僻遠的山區,粗放的耕作仍然在繼續,一些地方甚至還在使用木石工具從事生產。青溪鐵廠的創辦開拓了貴州人的眼界,向原始與封建生產方式並存的貴州社會生活,注入了近代工業生產和股份制經營的新概念。無論它的生產與經營成功與否,這番轟轟烈烈的舉動,對貴州社會變革的促進都是顯而易見的。
繼青溪鐵廠之後,貴州的釀酒、絲織、採礦等行業湧現出了一批民辦的手工工場,不久,又有了用機器生產的工廠。到20世紀初,按清政府農商部「凡一戶之製造品,有七人以上工作者,均得稱工廠」的標準,貴州已有從事各類商品生產的工廠120家,工人1578人。其中,華之鴻創辦的文通書局是當時的佼佼者,不但18台即刷機器全系從日本購進,雇用的工人也多達100餘人。從這些情況看來,你能說青溪鐵廠的創辦,在打破貴州人的傳統生活模式,啟迪人們朝著先進生產方式邁進方面,一點也沒有起作用嗎?青溪鐵廠出現在貴州雖說是一個歷史的意外,但對貴州而言,它的創辦卻具有一種劃時代意義,將它視為貴州近代化進程的開端,從理論上是完全說得過去的。
撰稿:范同壽
原創 范同壽 動靜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