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花中偏愛菊,菊花不僅供觀賞,它還是一味良藥

2019-09-20     金匱真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托物言志的方式,適合中國人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於是許多花草被賦予了生命,人們對於菊花的偏愛卻更勝一籌,品格尤其高貴,與梅花、蘭花、竹一起,被稱為花中四君子。

《禮記·月令篇》記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菊花秋季開放,顏色繁多,秋天本為肅殺的季節,萬物蕭條,但是菊花卻可能頂風冒霜,凌寒盛開。詩客文人最喜愛這種不同尋常,耐得住霜雪的植物。

關於菊花,還有一段故事。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其實出自宋代的有六位,三蘇、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六大文豪聚集於一個時代。其中蘇軾是王安石的學生,作為翰林院的學士,人們都稱他「蘇學士」。有一天,蘇軾去拜訪自己的老師王安石,但王老師出門辦事,沒有在家。他見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詠菊的詩,但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關於菊花,還有一段故事。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其實出自宋代的有六位,三蘇、王安石、歐陽修、曾鞏六大文豪聚集於一個時代。其中蘇軾是王安石的學生,作為翰林院的學士,人們都稱他「蘇學士」。有一天,蘇軾去拜訪自己的老師王安石,但王老師出門辦事,沒有在家。他見王安石的書桌上有一首詠菊的詩,但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東坡看了,心裡想道:秋風自西而來,萬物肅殺,因此以西風代秋風。「黃花」自然是菊花,而菊花冒霜雪尚且不懼,十分耐寒。怎麼會被一陣秋風吹落滿地,豈不大錯特錯?蘇軾作為一個學生,為了糾正老師的「錯誤」,便提筆做墨,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一是顯示自己的文學素養,二又可以糾正王安石的錯誤,王安石回來以後,看到自己學生續的兩句詩,什麼也沒有說。

後來,蘇軾因為反對變法,以詩文諷刺,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東坡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秋天,連日秋風送爽。一天,風息後,蘇東坡邀請了他的好友陳季常到後園賞菊。只見菊花紛紛落葉,滿地鋪金。王安石目瞪口呆,半晌無語,恍然悔悟到以前自以為是,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事來,自己仍是缺乏生活閱歷,而且年輕氣盛,亂給人指手畫腳。

有了這種植物,自然會引起中國藥物學家的興趣,中國的古人最喜歡觀察身邊的事物,菊花亦被中國古人發現,不僅僅作為藥物,還有作為貢品的菊花,一直是古代宮廷喜愛的飲品,作為代茶之用,味道甘而不膩,深得國人喜愛。

中國發現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菊花的記載。《神農本草經》據考證成書於東漢時期,可見菊花至少在此之前已經廣泛運用與臨床,並且取得了豐富的用藥經驗,沒有多年的經驗積累,是不會有這麼詳細精確的文字描述。《神農本草經》中記載菊花:味苦,平。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

菊花味嘗起來苦中帶甘,性涼,主者治也,治療風邪外犯,能夠疏風解表,特別是對於風熱侵襲肌表,風邪侵犯人體,就表現出怕風,被什麼傷到,自然就不喜歡再次接觸到這種東西。對於風熱襲表,菊花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後世溫病學家創立了桑菊飲,就是用霜桑葉與菊花為主,治療風熱引起的咳嗽,吳鞠通之言桑菊飲為「辛涼輕劑」,可見菊花、桑葉的疏風散邪的作用較弱。

後世有治療頭痛的名方菊花茶調散,以菊花作為方劑的名稱,足見菊花的作用。中醫稱頭痛為頭風,可見中醫對頭痛病因的認識,是風邪侵入到了太陽經,太陽經是人體最表層,但是經絡卻過腦髓,風邪循著經絡入腦髓,從而菊花茶調散為風邪化熱,侵入人體頭部,所引起的頭痛有較好的效果。

在《金匱要略》中有侯氏黑散一方,其中的菊花用量為全方最重,四十分,其中的人參、乾薑、牡蠣等不過三分,菊花占到全方近一半的重量。侯氏黑散出於《中分歷結》篇,用於治療「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四肢煩重活動不遂,是肝風內動,上擾清竅,因此重用菊花平肝熄風,清代的名醫葉天士,甚得仲景三昧,在臨床治療肝風內動時,除滋陰外,尚重用菊花以治療。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是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眼睛是肝臟的窗戶,反映了肝臟的一部分功能。肝臟有火,可以表現出眼乾眼澀、目赤腫痛,眼睛脹痛甚則疼痛欲脫,眼淚汪汪,菊花入肝經,清肝瀉火,肝臟火邪一去,則眼睛紅腫脹痛自然就會消除。

肺主皮毛,人體的體表、汗毛等都是歸於肺臟所主,肺中有火,則灼傷皮毛,導致脫皮,這種脫落的上皮細胞被古人稱為「死肌」,亦被稱為死皮。菊花入肺臟,清肺熱,而治療肌膚脫皮。

菊花雖然是藥食兩用,但是性仍偏寒涼,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人的生命全靠一股陽氣,寒涼逐漸消磨陽氣,會減弱人的生命力,因此寒涼不可過於食用,人還是應當以溫平性質的食物為主。菊花可以清肝火、肺熱,對於二髒有火,可酌量食用,切記不可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fC5WG0BJleJMoPMQFD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