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8點45分,一架從波士頓飛往紐約的美國航空公司波音飛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曼哈頓世貿中心南側大樓,撕開一個口子後,在20層樓處發生爆炸。
18分鐘後,同樣從波士頓起飛的美國聯合航空公司飛機從相反方向精準撞向世貿中心北部大樓,同樣響起了爆炸的巨響。
熊熊的烈火讓溫度迅速升到1000攝氏度,這使得最高能承受800攝氏度鋼結構的世貿中心大樓如同融化的巧克力般崩塌。瓦礫之下,無數的哀嚎、吶喊、鮮血和灰燼在沸騰……
這就是震驚世界的9·11事件,時任美國總統布希稱之為「國家歷史上最大的恥辱」,媒體上的新聞變得非常單一,任何板塊都是黑白色的事件報道。
之後,在經濟領域產生了激烈的連鎖反應。
道瓊斯工業指數短短的十天內從9605點暴跌到8235點,降幅高達14%。
9月12日當天,石油價格從24美元上漲到了31美元,漲幅將近30%,原因是所有投資者都覺得美國會將矛頭指向中東地區,勢必會讓該地區的石油產量因為局勢緊張而大減。
與之矛盾的是,市場上石油的需求量出現了短期內的斷崖式下降,因為很多工業主體受到事件影響而放緩了步伐,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飛機廠商。
就拿波音來說吧,接下來的一年中,它們的訂單削減了一半,為了求得生存,開啟了前所未有的大裁員,將近3萬個崗位被撤銷。
飛機廠商的訂單減少不難理解,這是因為人們對航空出行產生了恐懼——誰想冒著被恐怖分子殺死的風險去坐飛機呢?儘管它再便捷再快速再舒適,此刻都變得毫無優勢。
跨國旅遊者改變了自己的度假計劃,商務人士的出差選擇也變得異常謹慎。於是,2001年底到2002年,機票的預訂率下降了35%,有20%的航班被取消。
如果說直接影響最大的是航空業,那麼間接影響最大的要數保險業了。根據《紐約時報》的統計,承保航空運輸的保險公司僅僅在航空公司這一塊,就賠償了40-50億美元;而整個9·11事件中,保險公司為受害者各方的賠償合計更是達到了400多億美元(接近3000億人民幣),整個理賠過程都持續了好幾年。不少保險公司為了支付賠償金,甚至大量拋售了持有的不動產、股票、債券和基金。
這些拋售又進一步引起了證券市場的下跌,反過來極大地打擊了金融業。
在這場風波中,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痛苦的,但有一些人卻是開心的,這群人便是做空者。
做空有兩種,一種是分析式做空,就是對經濟宏觀環境對行業對企業的未來走勢進行分析,做出預判並下注資本;另外一種式內幕式做空,就是已經知道不久的將來會出現極大的利空消息,事先布局期權市場,買入未來銷售權。
若是第一種,憑本事吃飯,無可厚非,第二種的話就屬於違法行為了。
9·11事件發生前不久,就發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9月7日和9月9日,有人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期貨交易所里買進了8.47萬份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股票銷售選擇權(即看跌期權),這個買入量創下了有史以來最高紀錄,而且是平時買入量的10倍。要知道,當時,這家航空公司的股票處於歷史低位,正被多家資本機構重注利多,也就是繼續下跌的空間很小。
與此同時,9月6日、7日和10日,又有大量神秘投資者在美國期貨市場買入了4744個美國聯合航空和4516個美國航空的銷售選擇權,這個買入量是平時的20倍。而且當時這兩家航空公司的購買選擇權(即看漲期權)只交易了不到500個——這在當時看來已經屬於正規資本機構的利好投注了。
9·11事件之後,各大航空公司的股票都應聲下跌,歐美尤為嚴重,直接關係的美國航空和美國聯合航空股票在1個月內分別跌了63%和59%。
那麼,這兩撥神秘的做空者賺了多少錢呢?《資本雜誌》給出的答案是30億美元以上。
幾乎所有的歐美媒體都認定,這些做空者已經事先知道恐怖襲擊事件後航空公司和保險公司的反應,才會如此重注。英國政府甚至公開聲稱這些交易的獲利就是為了給恐怖分子提供資金支持,美國兩大情報部門CIA和FBI都先後表示成立專門小組介入調查。
但至今19年過去了,美國官方沒有公布任何關於這件事的進展消息,當地媒體也不再提起,這段極度異常的做空交易成為了未解之謎——最起碼是普通大眾的未解之謎。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這裡,歡迎點擊關注!
「戲說金融」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