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千零一(爸媽精讀主創)
有個老太太,多年來一直抱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幹凈,看,她晾在外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斑點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連洗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幹凈。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老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頓時整個世界都明亮了,對面太太洗的衣服也變得乾乾淨淨了。
這位老太太一直透著她的灰漬玻璃看對面鄰居,並用她看到的事件傷害別人。她看到的只是別人的問題,卻不曾發現這竟然是因為自己帶著「有色眼鏡」看到的問題。
我們在嫌棄別人前應擦亮自己的心靈,不要讓灰塵蒙住我們的心靈,擋住我們的眼睛。這樣我們才能正確的看待事物。
同樣的事情也經常發生在我們對孩子的身上。
我們常常用成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這也會導致結果與我們的期待背道而馳。所以不妨試著收起我們的有色眼鏡,用平常心等待孩子慢慢長大……
換個角度,多點理解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里,用手撫摩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秘。
一次,在河岸野餐時,一位親戚說,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著看湖的對岸。
母親深情的為自己的孩子辯護:「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教授!」
正是因為有了媽媽的理解和支持,愛因斯坦才有了沉靜思考的時間,更因為媽媽善於發現他的優點,讓他有信心繼續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今天看來,我們也應感謝這位母親。因為有了當年的理解與支持,才可能有今天的相對論。
換個角度,多點溝通
前兩天,洋洋幼兒園開運動會,其中一個項目要求洋洋爸和他一起參加比賽,孩子要坐在爸爸身上,然後爸爸靠手腳撐地走來回。
洋洋第一個開始,剛開始還坐爸爸身上,爸爸開始往前挪動時,他不願意參加了,媽媽過來勸也勸不住。
這時旁邊奶奶來了句:這孩子太膽小了。爸爸在堅持完成比賽後,氣得像泄了氣的氣球。旁邊的媽媽也傷心了,雖然不願別人說自己孩子膽小,但也覺得自己孩子做得不太好。
後來媽媽輕輕的問到:「寶寶,剛才不願配合爸爸,是不是因為有點害呢?」寶寶略帶委屈點頭說「嗯」。
從孩子的角度分析,他並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們事先也沒有告訴他要做什麼,突然讓他坐爸爸身上,然後開始比賽。因為他沒有經歷過,沒人告訴他怎樣比賽,所以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事,在他看來會害怕,害怕就會不配合。
換個角度,發現其實不是寶寶膽小,是我們把他當成大人來要求了,忘了他是孩子,忘了他需要呵護和成長。
換個角度,多點陪伴
英國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說:「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當他們終於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小孩不笨2》里,小男孩傑利為了讓爸爸看自己的演出,跟爸爸溝通不成,跟媽媽溝通也不成,後來聽爸爸跟別人講電話說爸爸一個小時500塊,於是產生了用錢買爸爸1小時的時間,去看他的演出的念頭。
電影里的爸爸媽媽都是事業有成的成功人士,但對孩子的陪伴卻很少。
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中常常也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往往著眼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而疏於對孩子的陪伴。
正是因為疏於陪伴,孩子對我們關上了門,成長中的問題也不願跟父母講,所以才會有像成才和湯姆那樣誤入歧途的孩子。
因為在家他們感受不到的尊重,理解,包容,欣賞,在哪裡可以感受到。
換個角度,少點比較
周末和朋友一起吃飯,洋洋和佑佑坐在一起。我家洋洋中午沒怎麼吃飯,所以晚餐時很餓,自己乖乖的吃飯。佑佑媽在餐桌上一直批評佑佑,你看人家洋洋怎麼吃飯的,看看人家的餐桌禮儀。
在孩子的問題上,父母常常會將自家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相比較。小時候比別家的小孩長高了,長重了,自家的孩子怎麼還沒長,又會是一番焦慮。接著會逼著孩子多吃飯,逼著孩子早睡覺。最後搞得兩敗俱傷。長大點會比孩子成績好不好,所以有了別人家的孩子的稱呼。
我們應安靜下來,不要盲目地把自家孩子跟別人孩子相比較。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育規律,而不苛求咱孩子比別家孩子瘦了矮了,吃少了。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應當考慮到兒童天性的差異,並且促進獨特的發展,不能也不應使一切人都成為一模一樣的人,並教以一模一樣的東西。」
比來比去,孩子反感,家長也累。所以放過孩子吧,也放過自己吧。別再關注別家孩子的優點,多放點心思在自家孩子身上,多找找自己孩子的優點,這樣你會越來越開心,家庭氛圍也會越來越溫馨。
當父母的對孩子的比較挑剔變成了對孩子的欣賞,你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優秀,自己越來越開心,也越來越輕鬆。
放下挑剔,也放下焦慮。
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時間,讓他慢慢長大。也許小寶寶心裡還在輕輕地訴說:爸爸媽媽,別著急,等等我,等我慢慢長大。
作者簡介:一千零一,富書專欄作者,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個生活的思考者,筆尖的記錄者。願做靈魂深處的文字修行人。本文首發爸媽精讀頭條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