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魯班爺暗中助建寺
話說唐朝年間,國力強盛,社會安定,遠近夷邦,前來朝貢,皇家信奉佛教,各地寺廟眾多。在此國泰民安之機,在河南西部一個叫做「永」的地方,當地人民也要在洛水之陰,一個名叫白馬澗的洛水支流旁建一座寺廟,人們請來了風水先生,他說,這裡是一個山間小盆地,東西有丘陵環抱,南邊有青山做靠,有二龍戲珠之地氣,且靠近大山,十分幽靜,是修建寺廟的絕佳之處。人們請先生選擇了黃道吉日,請來了眾多工匠,開始建廟。
魯班爺得知了這個消息,決定到此來看看情況。 他扮成一個討飯的六、七十歲的老人來到寺廟工地。 吃飯時分已過,魯班爺來到工地伙房,開口要討口飯吃,做飯的見他又老又可憐,就給他盛了一碗剩飯,誰知道到天黑時分,他又來了,這做飯的有一付慈悲心腸,不僅給了吃的,還說,天都黑了,你到哪兒去安歇? 你要是不嫌棄,就住在這做飯的窯洞裡吧。 魯班爺說:「好,好! 」打第二天起,做飯的看他年紀大,又可憐,就說:「要不,你就幫我破破柴火,也有口飯吃,行不?」魯班爺說:「行!行!」做飯的又說:「不過,工人們吃飯時,你不能吃,得等到工人們吃過後,你再吃。」魯班爺說:「中」話是這樣說,但這個做飯的心底確實良善,常常把一些好吃的,比如雞蛋或者肉食,埋在碗底叫老漢吃。 有一天,做飯的說:「老頭,你能給我做一根擀麵杖嗎?」魯班爺說:「試試吧!」做飯的弄來一根大碗口粗細的木頭,說「這根木頭中不中?」魯班爺說「中。」做飯的想,這麼粗的木頭,看你啥時能砍成? 誰知魯班爺不知從哪兒弄來個雞蛋大點的鐵錮兒,將鐵錮兒往那木頭上一打,這頭進,那頭出,一眨眼的工夫,碗口粗的木頭就成了雞蛋粗細了,再稍加修整,一根又直又圓的擀麵杖,就交給了他。 這下,做飯的可不敢小瞧老頭了。
日月如梭,轉眼間,一個多月過去了,魯班爺也要走了,走之前,他交待做飯的幾句話,說是到了寺廟上大梁那天,你也到工地去,木匠師傅那天會出醜,他要是說「誰能安上」,你就說「我能」,上去後,只須如此……就行。臨走,做飯的一直送他到白馬澗邊,魯班爺說:「這麼長時間,你待我恁好,我也沒有啥好東西送你,我送你一樣東西,不過你不要嫌髒,很有用的,邊說邊吐出一口痰來,叫做飯的張口接住。做飯的雖沒說啥,可心裡還是嫌髒,一轉身,就把痰吐到澗河水裡了。澗河中的魚一見,就張嘴吞了下去,所以,現在的大魚,肚子裡都有鰾。要是那做飯的不把「痰」吐掉,那他吐口唾沫,都是木匠用的上乘的膠。
話分兩頭,再說到了寺廟上大梁那天,又叫來了許多青壯年人來幫忙上大梁。人們都肩扛繩拉把大梁抬到了空中,木匠師傅一看,頓時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誰知道他把大梁弄短了一些。這時,木匠師傅發話了:「誰能上來把這大梁放上去,我這師傅頭兒也讓給他,工錢也歸他,誰能? 誰能? 」這時,做飯的說:「叫我試試。」他把圍裙一解,扔在地上,爬上架子,手拿斧頭朝著大梁頭連敲三下,口中念念有詞:「長、長、長。」最後斧頭一敲,大梁不長不短,剛好放上。木匠師傅這才千恩萬謝。並問:「你是個做飯的,從哪兒學來這能耐。」做飯的把實情告訴他。 還說:「魯班爺在幫我破柴火時,己經把寺廟上的雕花等全都做成了,用的時候,只管用斧頭往樹圪塔上一敲,就看見了。」後來,果然如此。
(二)石魚趕場,石雞行途
白馬寺建成之後,自不必說附近的老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託兒帶女,成群接隊,前來觀賞,上香,許願,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只說南山中有一條靈魚,也不知它修行了多少年,一聽說白馬寺建成了,更聽說那裡有龍脈,也想來看看究竟,萬一自己成了魚龍豈不更好。有一天,這靈魚動身往白馬寺趕來,它游啊,游啊,也不知遊了多少時間,靈魚來到一個去處,心想問問這是啥地方,它大聲問:「這兒是啥地方?」有人答道:「這裡叫鰾池。」話音剛落,靈魚就一動也動不了。魚見了鰾,就被粘住了,現在那兒有一個重達百噸的大石魚。現在的人說這叫「犯地名」。
說起犯地名,還有個小故事,就是靈雞行途。 說的是南山深處,有一隻靈雞,也修行了數千年,這靈雞聽說白馬寺建成了,也想來白馬寺朝拜,白馬寺地氣這麼好,說不定我這靈雞也能升仙了呢?於是,靈雞就日夜不停地往白馬寺趕。有一天,天快亮了,它來到一個村子,心想問問這兒離白馬寺還有多遠。有人回應,這村叫安坡,聽到「安」字,這靈雞就安在這裡走不了了。至如今,安坡村外,確實有一塊象雞模樣的石頭。聽安坡村人講,說來也 奇怪,他們村裡人家養雞,雞從來不得雞瘟。(根據當地人口述整理)
作者簡介:馬五三,男,生於1950年,洛寧縣城郊鄉在禮村人。1970年參加工作,洛寧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級教師。2010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