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近百萬匹馬「錢」途何在?亟待頂層設計破局

2019-10-16     新世紀體育報

中國馬品種眾多,蒙古馬一度威震歐亞。

內蒙古是我國傳統馬業大區,蒙古族被譽為「馬背民族」,養馬歷史悠久,在軍事、生產、生活、習俗和文藝等諸多領域,馬得以廣泛使用,馬文化得以深厚沉澱,相比內地,其養馬、懂馬、愛馬的群眾氛圍、歷史底蘊更為濃郁。

一提起內蒙古,許多國人就會想到廣袤的草原、奔騰的駿馬。確實,內蒙古是公認的世界現代馬品種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7月20日,牧人在烏珠穆沁草原上牧馬。

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烏拉特草原……內蒙古大片區域水草豐美,大自然的饋贈,為馬匹品種的多樣化,為馬匹的繁育和馴養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在內蒙古,以萊德馬業、蒙駿國際、奧威集團為龍頭的馬業龍頭企業正在崛起。全區擁有賽馬場地36個以上,企業及俱樂部自有場地、場館23個以上。其中,內蒙古賽馬場、呼和浩特呼和塔拉賽馬場、錫林郭勒賽馬場、科右中旗賽馬場等7大賽馬場具備承接、舉辦國內外大型馬術競賽的能力。

8月25日,呼和浩特,「蒙古馬」國際馴馬大賽。

鄂溫克瑟賓節、額濟納賽馬賽駝大會、8·18 哲里木賽馬節等傳統活動得以傳承,內蒙古馬賽、馬術耐力賽、馬術錦標賽、中華民族大賽馬等一批新型賽事在此崛起,各盟市活動亦異彩紛呈,為馬匹的使用和增值提供了廣闊舞台。

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馬存欄量達84.85萬匹,占國內馬匹存欄總量的24.47%。內蒙古的馬匹主要分布在錫林郭勒、通遼市、呼倫貝爾、赤峰市和興安盟,其中,萬頭以上存欄的旗、縣、區達31個,存欄量占全部存欄量的85%。

呼倫貝爾草原上的三河馬。

近年來,內蒙古馬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長足進步,但遠遠不夠,概而言之,馬基因庫建設、馬業人才培養、馬繁育體系、馬產業標準體系等支撐滯後,馬產業鏈條並不完善,基建、動能不夠充分,牧民群眾和馬業企業的受益面,相對於內蒙古馬產業的發展潛力,仍然有一定差距。

相比中國其他地方,內蒙古馬匹種類最多,鄂倫春馬、三河馬、巴爾虎馬、烏珠穆沁馬、科爾沁馬等馬的品種名字信手拈來。但在中國馬業協會會長賈幼陵先生看來,經過幾十年變化,一些培育馬品種已經不適合市場的需要,已經驗收通過的品種早已面目全非,失去了該品種的價值。

內蒙古馬文化得到很好地傳承。

由於賽事引領能力較弱,內蒙古的馬匹雖然眾多,但缺乏技術、人才和市場;馬業消費市場大的地區,缺乏優質馬資源,缺乏專門的高質量運動用馬品種,相比純血馬、溫血馬等外來品種,內蒙古本土馬則在競技領域相形見絀,優勢不彰,而農牧民主動適應市場,對馬匹進行配種雜交,致使在一些盟市,純種的蒙古馬已幾乎找不到了。

再以人才培育為例,內蒙古大學、內蒙古馬術學校、錫林郭勒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體育職業學院、興安職業技術學院、呼倫貝爾學院已經著手培養馬業人才,但也才開設了動物醫學、畜牧獸醫、運動訓練、飼料與動物營養專業等寥寥幾個專業,專兼職教師才約百人,累計培養馬業相關專業學生在1000人上下。

內蒙古馬產業人才短缺。

就是這麼小的圈子,各個院校間還信息不對稱、數據不共享,專業設置重複。目前,馬產業隊伍建設普遍存在人才流失、青少年教培體系滯後等問題,高質量的教練、穩定的馬工、專業的馬房管理人員、專業化的運營團隊等人才緊缺,亟待破局。

在馬產業基礎研究上,尚待不斷深化。近年來,科技廳累計安排馬產業相關基礎研究7項,支持在馬品種保護和改良繁育等方面開展前沿性、探索性研究。而官方數據顯示,其中投入的經費僅僅為80萬元。

5月1日,呼和浩特,《千古馬頌》表演。

目前,馬業與文化、旅遊、影視、醫療等領域尚未深度融合,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千古馬頌》、《蒙古馬》、《一代天驕》、《馬可波羅傳奇》、《永遠的成吉思汗》、《蘇和的白馬》等一批優秀的大型實景演出劇目尚需走進內蒙古內外更廣闊的市場。

馬產業開發方面,僅停留在馬文化展示、馬奶、馬血清等領域,規模效益和經濟收益弱,對行業的拉動作用不大,而廣大的俱樂部的收入主要依賴於馬匹銷售、馬術教學、馬匹寄養、場地出租、舉辦賽事等,賽事缺乏整合,活動鮮為人知,缺乏品牌效應,經濟效益不顯,不利於馬產業的實體復興。

內蒙古具有民族特色的馬術表演。

值得肯定的是,內蒙古在馬科學、馬產業、馬文化等領域積累了寶貴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例如,組建了內蒙古農業大學馬研究中心,設立了全國首個馬屬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科學觀測試驗站,建立了馬奶利用研究產業化基地,成立了內蒙古馬業科學研究與開發應用創新團隊。

馬奶利用,大有作為。

此外,內蒙古正著力打造內蒙古馬賽這一賽事品牌,已經出台或正在論證相關馬業發展規劃,運動馬馴養技術、良種馬育種技術、輕型馬飼養技術、馬疾病臨床診療等技術日漸成熟。

內蒙古馬產業要實現騰飛,需要進一步完善馬產業鏈條,加強賽事的引領作用,培育人才隊伍。目前,堅實基礎已夯實,只待頂層設計和政策破局。

期待!

馬產業的發展需要多條路徑並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Z9F1m0BMH2_cNUggg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