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交易仍在繼續,而它們身上不只有新型病毒

2020-02-01     健客新健康

截至1月31日17時,全國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9809例,疑似病例15238例,死亡病例213例,治癒183例。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處於比較嚴峻複雜的時期,疫情防控也正處於關鍵期;而有調查發現廣東、湖北某市場野生動物交易仍在繼續。

雖然目前新型冠狀病毒傳染源尚未找到,但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資源庫數據分析顯示,2019-nCoV與2017年2月從國內的蝙蝠中採集到的Bat SARS-like corona virus isolatebat-SL-CoVZC45基因組序列相似度為88%。專家分析傳染源很可能來自中華菊頭蝠。

蝙蝠是自然界中唯一一種具有飛行能力的哺乳類動物,且存在於世界各地。蝙蝠具有長時間的飛行能力,在飛行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的熱量,導致其具有超高的新陳代謝率。

研究發現,蝙蝠身上攜帶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馬爾堡病毒、亨德拉病毒、SARS病毒、伊波拉病毒、尼帕病毒以及MERS病毒......可以說蝙蝠就是一個會移動的「病毒庫」。

蝙蝠在飛行中通過產熱帶來自身免疫系統對炎症的持續應答,免疫細胞和病毒能保持平衡,因此,即使攜帶如此多的病毒也可以安然無事的生存下去。然而,這些病毒對於人類卻是致命的。

蝙蝠一般不會主動的將病毒傳給人類,而是通過果子狸和竹鼠等野生動物作為中間媒介來進行傳播。不論是2003年席捲全國的SARS病毒還是如今還在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其來源都是野生動物,而且很可能最初來源都是蝙蝠。

果子狸已被證實是當年SARS病毒傳播的中間宿主,其攜帶多種體內寄生蟲,包括旋毛蟲、斯氏狸殖吸蟲等,可損傷肺部及中樞神經。

野兔攜帶的弓形蟲、腦炎原蟲、肝毛細線蟲等可導致腸道肝臟等器官損傷,野豬攜帶的蛔蟲、線蟲、人體旋毛蟲等可損傷腸胃大腦等臟器,野生蛇體內的廣州管圓線蟲、線中殖孔絛蟲等均為人畜共患型寄生蟲,感染可導致腹膜炎、敗血症、心包炎等疾病。

野生動物生存的環境本身比較複雜,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就在對野生動物的獵捕、運輸、飼養、宰殺、貯存、加工和食用過程中擴散、傳播,引發各類傳染病。

根據「全球病毒項目」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年大約會新增5種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病原體。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Alliance)主席PeterDaszak曾表示:「如果人類不改變吃野生動物的習慣,減少與作為病毒宿主的動物的頻繁接觸,今後那些可怕的傳染病還會以更高的頻率在全球範圍內大爆發」。

禁食野生動物,禁止野生動物交易,不僅僅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是為了每個人的生命健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WdkAXABjYh_GJGVuCT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