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觀,都被語文課本毀光光了

2019-10-26     愛知教學園地

雖說現在的大學生距離小學畢業已經有十年時間了,但仍有那麼幾篇文章讓他們細思極恐。

比如牛郎偷了仙女的衣服,威逼其成為妻子,難道對嗎?七仙女為了報恩下嫁窮小子董永,賈寶玉娶了薛寶釵,還忘不了林黛玉……

現在看這些故事都還覺得令人費解,何況那時只是小學生的你?

最終娶了薛寶釵的賈寶玉,始終忘不了林黛玉。圖/《紅樓夢》

不僅是中國古典故事,童年時曾看過的很多外國童話故事,比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在現今看來都不再「單純」。

白雪公主憑美貌「霸占」了小矮人的房子;長髮公主被王子的幾句甜言蜜語就騙走了……小時候的「童話故事」,不知多少成了長大後的「恐怖故事」。

小時候的「童話故事」,是長大後的「恐怖故事」。

當然,由於創作背景不同,古典故事無可避免地會帶上時代的烙印。

隨著時代更迭,故事所呈現的風俗形式、價值觀與現在的總體文化環境都大相逕庭,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眾多「毀三觀」情節的主要原因。

古典故事是否可以用現代思維來解讀?這樣會不會造成奇葩的誤解,我們又是否應該對其作出「更正確」的導讀呢?

現代人和古人互看:大家都是奇葩

按現在的標準來審視我們從小讀到大的故事,你可能會覺得故事裡的那些古人要麼邏輯驚人,要麼就毫無邏輯可言。

葉聖陶改編版的《牛郎織女》因為入選了小學課本而為大眾所熟知,曾經悽美的一段愛情故事在被重新解讀後,變得狗血又離譜。

牛郎偷看織女洗澡,還把她的衣服偷走了,還用自己的悲慘故事博取織女的同情,之後更使織女與他組成家庭,為他生下孩子。

偷走織女的衣服,還偷看織女洗澡,牛郎竟然還能抱得美人歸。圖/《牛郎織女》

在現代人看來,這哪是什麼神仙眷侶的曠世絕戀,分明就是一出渣男詐騙的戲碼。

在渣男牛郎面前,小姑娘織女可能是被愛情沖昏了頭腦。而果斷出手斬情絲的王母娘娘不僅不應該承擔罵名,而她這種「及時止損」的手段更是值得倡導——女兒被渣男哐了,及時阻止,才是真的為女兒好。

多年來背負罵名的王母娘娘,才是真正有眼力見的角色。

不僅牛郎、王母娘娘的形象可作重新解讀,能用現代視角「重新分析」的故事真的太多了。

比如,聰明機智的範本——司馬光砸缸的行為,從現代法律的視角來看,還可能面臨罰款的風險。

司馬光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應該是以「破壞公共財物」作為代價來救人,而應該另想他法。難道幾個小孩搭成一座人梯不能救人嗎,非要砸缸?

雖然最終救人成功,但按理說司馬光的父母是逃不過要賠大家一個新的缸——畢竟「公共財物不可侵犯」。

「司馬光砸缸,破壞公共財物,罰款20。」

比司馬光「更不懂法」的還有鑿壁偷光的匡衡。有人覺得他努力讀書的精神確實值得讚頌,但方式用錯了。

首先,鑿壁破壞了公共財物——這道牆是他和鄰居所共有的;其次,偷竊就更不對了,蠟燭散發出來的「光」是鄰居的私人財產,匡衡怎麼能說偷就偷呢?

更嚴重的是,鑿洞之後,鄰居的隱私還可能被侵犯。

匡衡的鄰居簡直堪稱「中國好鄰居」。

如果說司馬光、匡衡的行為最多會落到「警告或罰款」的下場,那麼打虎的武松很可能會被直接拉去「坐牢」,畢竟老虎可是國家級野生保護動物。

在老虎還未對自己進行人身侵害的前提下,武松就對其「狠下毒手」。放到現在,武松就應該被抓起來,判個十年八載。

老虎這麼可愛,怎麼可以打老虎。圖/《新水滸傳》

讓現代人和古代人對談,大家很可能會「雞同鴨講」。

有人在乎意境,有人緊攥邏輯,用當下的道德法則來評判一些古典故事,許多細節都經不起「現代考驗」。

有些故事,確實很「渣」

牛郎、司馬光、匡衡、武松這些人物看起來雖然很「渣」,但仍傳播出正面的價值觀。

牛郎與織女結合後,對愛情與婚姻始終堅貞不渝;司馬光在危急時刻的反應機智靈敏;匡衡「偷光」的背後,是廢寢忘食的刻苦;武松打虎則反映了人類的勇敢。

但有些中西古典故事在表達主題時,本身就很「震撼」我們的三觀,譬如前兩年引起討論的「二十四孝」故事。

關於「愚孝與孝之間的分界線在哪裡」這一問題,也曾引起過很大爭議。

直到現在,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教材里,仍然能找到「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臥冰求鯉」更是為大眾所熟知:

「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

兒子為了讓母親吃上魚,用體溫化開冰,再從冰窟窿中抓魚。

且不論用體溫把冰化開是否符合常理,這種以傷害自己身體來「孝順」父母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愚孝。

小時候可能會覺得二十四孝故事非常感人。

何謂「愚孝」?指的是昧於事理的孝行。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除了「臥冰求鯉」令人感到難以想像外,另一篇「割股醫親」則更為離譜,主人公割掉自己大腿上的肉,只為作藥引來醫治母親的病。

這類故事若僅僅作為民間傳說,或許並沒有太大影響,但一旦被編入小學教材,其後果細思極恐。

曾經,還是小學生的魯迅先生就曾被這些故事嚇到過,因為小時候家道中落,他一直很擔心父親把他給埋了(出自「二十四孝」的「埋兒奉母」)。

「埋兒奉母」的故事,竟是魯迅先生的「童年陰影」。

有些外國童話故事也曾被批三觀不正。知乎的一個帖子就對童話故事中的公主形象提出過質疑:

公主為什麼一定很美,而反派為什麼一定是醜陋的,這會不會引導孩子認為,外在美與內在美總是會契合,美人一定善良、樣貌不好看就一定是惡人?

另外,童話故事對「白馬王子」的過度美化,也引起許多人擔心。

比如在長髮公主的故事中,善良又單純的長髮公主被母親關在高塔上,陌生人王子未得到公主的同意,就擅自利用其長發爬進高塔。

更可怕的是,這位王子憑藉幾句甜言蜜語就把公主騙走了。這種過分美化王子的現象在童話故事中也不勝枚舉。

童話自然都是美麗且夢幻的,但當其主要受眾——未成年女生過度沉溺於這些美好的故事而不自知,對陌生男性毫無防備心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中小學生讀語文課本時,

真的讀懂了嗎?

無論在哪個時代,古典故事都一定要讀,但它們始終面臨著一個問題——

故事離現代生活太過遙遠,讀起來毫無共鳴,因此中外古典故事通常不受學生歡迎。

怎麼能讓古典故事煥發生命力?當然不能靠老師的一己之力。

一位曾在小學擔任了兩年兼職老師的大學生說,在她經歷的課堂里,古詩和文言文成了不少小學生最討厭的課。

每次她教授這兩類課文時,都要絞盡腦汁去想一些現在聽起來更流行的段子,將它們和古詩或者文言文結合,這樣會比單純講課文背後的歷史故事更能吸引小學生。

學生改編的古詩,同樣押韻上口。

她還提到一個現象,前些年曾在小學生圈很流行改編古詩,這對教學有一定的幫助。

所以,她也會在課堂上鼓勵學生主動去改編古詩。在改編的過程中,親身參與會讓學生對古詩更有感覺。

就好比一度在網絡爆紅的用「數字拆詩」等好玩的方式來解構李白、杜甫的詩歌,這種用現代眼光解讀古典文學作品的行為至少能激發學生去思考,讓原本死氣沉沉的作品在他們眼中變得鮮活起來。

「數字拆詩」讓嚴肅的古詩詞變得有喜感。圖/中國新聞網

當然,一味的「解剖」對古典作品的理解始終有所欠缺。

真正理解古文之美,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這個過程是否能讓學生接受並能深刻地去理解,非常考驗老師教授的功力。

舉個反例,一個中文系的學生曾吐槽過一個問題,他覺得自己中學時期的語文老師對魯迅先生作品的解讀很失敗,這讓中學時的他對魯迅的文章感到非常厭惡。

上大學之後,他開始嘗試著結合魯迅寫的其他雜文,回過頭去細細地看《故鄉》《社戲》等文章,才有所感有所悟。

「那時對魯迅的總體感覺就是他每天都很憤怒,老是抨擊這個、諷刺那個的,現在會覺得魯迅是一個極具幽默感的人。」

回過頭來看,中小學時代語文課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估計不少人的答案會是「背誦全文」、「默寫不能有錯別字」或是「請分析文章中心思想」的恐懼。

從那般恐懼中一路讀到大學的你,最大的疑惑或者遺憾大概會是——中小學時期的那些課文,那其中蘊藏著的文字的情與意,我真的讀懂了嗎?

語文課本有哪些故事,

讓後來的你細思極恐?

更多學習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愛知教學園地(ID:aizhi2020),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P-NCW4BMH2_cNUgH4O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