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說吉林老城東大灘的風雨變遷

2019-07-14     吉林烏拉永昌源

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熟視無睹終會讓人在某個時刻產生難於描摹的自責。在松花江北岸,吉林大橋東側迤邐過江灣大橋,是我每天都可以看到的吉林東大灘。然而種種原因,一直以來,我或著眼於東大灘某些靚點,或沉醉於入夜後那裡飄逸的陸離霓虹,反倒忽視了用文字和圖片記錄東大灘美麗形成的過往。

解放前吉林城地圖,二道江南段與東大灘的位置

東大灘西起古老的東萊門外,即今吉林市天主教堂東側。在清代,奔騰的松花江水在這裡分岔,在與主河道平行的北側,有一條蜿蜒的「二道江」。兩江抱擁的鵝卵砂石灘涂形成一個巨型大島,而這個島的東南部松花江岸,正是東大灘的所在。

東萊門與兩江岔口之間在清代是廟堂雲集之地。東關帝廟、龍王廟、文廟、社稷壇等祈天祭地的廟堂,排列佇立在這「山南水北」的純陽之地。這裡香火鼎盛,積年累月為吉林城一方民眾降下綿綿福祉。時光荏苒,事、物更迭,這一帶的建築也悄然變化:因解放前修建江堤等原因,這裡的臨江廟堂只剩下使用金色琉璃瓦的文廟得存。然而荒涼並未因此霸占這段江岸,解放後興建了德式建築省博物館(後來的東關賓館)、江城賓館,江堤下在80年代初又建成熱鬧的青年園。而今,世貿萬錦、中華名苑、朝陽世紀城又都以時代新姿延續著東萊門外的喧闐繁華。

東大灘舊影,取自《吉林舊影》

過了天津街,就是吉林城古老的木材集散地舊址。在偽滿以前,上游崇山峻岭間,木幫組織伐木工人在冬季採伐的木材,會在春水東流時,打上各家烙印記號,結成木排,沿江放下。木排一路漂流,直到吉林城。城東的東大灘江闊水緩,淺淺的江灘,正是木排停靠上岸的所在。

《昌邑區志》記載,東大灘江灘上坎曾有雙盛遠、同聚福、聚盛等10餘家木鋪,騾馬從江中拖拽出木排拆解下的原木,在木鋪周圍累放如山。「木鋪鋸木聲、原木歸垛聲的號子聲與江邊拖拽原木出水的人喊馬嘶交織起伏」。而這些木鋪消化的原木還是少數,等待上岸的木排漂覆在東大灘以下的江面上,綿延10里有餘——自清代以來吉林城一直是松花江流域林木集散中心,而東大灘則一直是吉林城林木集散地的核心。

表格取自《吉林市發展史略》,主要木業大廠均為日資把持

九一八事變之後,日寇占領了吉林,此前羞答答地竊取變成厚顏無恥地瘋狂掠奪。日資瘋狂染指吉林的林業資源,侵吞排擠中國人的木材商號,東大灘一帶成為嗜奪成性的強盜逞強的舞台。1937年,因豐滿水電站開始修建,江流阻斷,延續數百年的松花江放排現象消失了,東大灘江岸逐漸限於沉寂。可東大灘北側,卻「鬼火熒熒」,大批日資機械制材企業開足新式機器的馬力,爭分奪秒著侵吞吉林城的林業資源。為了彌補水道運輸的缺失,他們甚至從吉林火車站引出一條火車專運線直抵江邊!

隨東大灘的木業發展重心北移後,大批以木業為生的窮苦人,在東大灘江灘上坎居住,江灘成為垃圾傾倒的場所,熱鬧景觀漸漸被髒亂污穢的景象取代。這種現象直到新世紀後才大有改觀,儘管名赫一時的吉林制材廠因種種原因風光不再,但城市的急速發展讓木材需求與日俱增,制材廠舊址成為吉林市最著名的建材市場。待到松江東路開通後,大量機關單位的遷入及時尚民居在江灘坎上拔地而起,古老的東大灘終於浴火重生,煥發別樣的青春。

晚清時,吉林城發展近代工業最大的手筆,莫過於吉林機器局的建立。當時吉林機器局的選址於東大灘的東端,面積非常龐大。在土牆深壕、角樓吊橋的妝點下,儼然吉林東部一座小型的新城。機器局的工程浩大,為方便建設運輸物料及人員往來,在吉林城東萊門與機器局之間,修築了一條貫穿東大灘的道路,道路因東大灘而得名大灘街。大灘街就是今天的江灣路,當時除了西端木商輻輳外,大部分路段皆穿行在菜田瓦舍的城郊風景中,藉機器局興建的契機,道路兩側日漸繁華,出現了許多建築考究的民宅和臨街商鋪。直到上世紀末,江灣路上臨街仍殘存著一些青磚古建,雖早為歲月的印痕刻畫得斑駁,但一眼望去仍能品味出一股舊日的瑰麗風情。

張玉玢烈士及解放後張進士府最後建築遺蹟(時為國營東大灘副食店)

東大灘最有名的中式建築當屬當年的張進士府(因中進士而修建的府邸),史載吉林市發展的第一個共產黨員張玉玢就出生在張進士府中。因這一帶自古荒僻,進士及第落戶在東大灘是破天荒的大事,進士府邊,南北走向的胡同竟因此得名張進士胡同。在周圍群眾把艷羨目光投到進士府時,或不曾想到,這座進士府在1926年時竟然是我黨在吉林城的通訊站!

張進士胡同北側第一條相交的胡同叫做高大夫胡同。解放前,吉林城赫赫有名的高大夫醫院的創辦者高積善(英國人James Greig),就住在這條胡同。在高大夫胡同,還有一所名叫文光中學的教會學校(解放後的吉林市三中),日本投降後吉林黨組織——吉林特別支部書記李維民、解放後吉林市首任市長沈越都曾在這所學校就讀,並在上學期間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堅定個無產階級革命者。因此,在貫穿東大灘的大灘街上,很早就閃爍出革命的光彩。

解放後,大灘街改名江灣路,街道沿途除了制材廠和江北機械廠五車間(吉林機器局舊址興建)外,還興辦了煤球廠、江城製藥廠、紙袋廠、玻璃廠等工業企業,自清代以來東大灘一帶的工業文化得以延續和更生。為確保吉林東部城區不受水患影響,在上世紀30年代修築的石堤基礎上,從1958年開始,又向東修建了防洪的土質江堤,並栽種了大量護堤植被,後來伴隨著松江東路的修建,東大灘一帶成為「清水綠帶」工程中最為亮眼的一段。隨著城市的發展,東大灘一帶的城市功能逐步由工業功能讓位於居住功能。以1985年東大灘興建的24棟7層居民樓——永強小區為發端,東大灘的住宅建設如火如荼地展開,居民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一個現代化的東大灘現身在古老的松花江北岸!

地理學上說,北半球的河流右岸侵蝕,左岸堆積。亘古而來,松花江水攜帶的泥沙在東大灘不斷堆積,在歲月夯擊下,讓一代代勤勞的吉林人腳下的東大灘的土地更加堅實。而吉林大橋、和江灣大橋架設,讓東大灘又平添了通達四下的靈氣。只是生機並非經常以張揚、噴薄的狀態顯露世上,放眼歷史上每次世事的潮起潮落,吉林城終會克劫平難,得到比較圓滿的結果——一如眼前的東大灘,在不易察覺的慣常之處,吉林人積年奮發進取而沉澱的優秀精神傳統——始終都在!

本文為優雅的鬍子原創作品,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同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ORNC2wBmyVoG_1Z8a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