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時間賽跑,我們絕不放棄

2019-07-27     網連中國

暴雨暫時停歇,烏雲逐步散去

一縷縷陽光灑向地面

挖掘機正在緊急作業

800餘名救援人員各司其職

正有條不紊展開救援

這,是貴州水城「7·23」特大山體滑坡救援現場的第三天。

7月23日21時20分,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雞場鎮坪地村岔溝組發生一起特大山體滑坡災害,滑坡區域涉及22戶77人,外來探親好友、務工人員8人,共計85人。截至7月26日17時,已取得聯繫的在外人員23人,現場搜救出37人,其中11人生還,26人遇難,仍有25人失聯。

一聲巨響:整個村莊陷入一片黑暗

連日來的陰雨,讓整個坪地村籠罩在一片濃重的雨霧中。7月23日,趁著天空暫時放晴,54歲的胡汝芬和老伴商量,準備把家門口不遠處因塌方在路上形成的小土堆清理一下。塌方不算嚴重,但石頭拌著黃泥不好清理,兩位老人一個負責鏟土,一個負責背,一直弄到晚上九點多。「突然『轟隆隆』一聲,就像一輛大貨車在嘩啦啦往地上倒石頭一樣。」胡汝芬說,瞬間電也停了,整個村莊一片漆黑

「我以為是地震了,拉著老伴就往外跑。」幾分鐘之後他們轉身,整個村寨已經被一片泥海掩蓋。此時,天空又淅淅瀝瀝下起雨,黑燈瞎火的逃生路上,出村的路已全都被泥巴蓋住了,於是夫妻倆只有繞著山頭往外跑。「大約凌晨五點多,天開始蒙蒙亮了,我們遇到了救援隊,老伴受傷了被抬去了醫院,我則被安排住進了災民安置點。」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胡汝芬至今依然膽戰心驚。

村民楊龍的家也在這片被泥土掩埋的區域內。23日凌晨1點多,正在快遞公司清理包裹的楊龍接到嬸嬸電話,說他家裡出事了,讓他趕快回家。慌亂中,楊龍趕緊請假買了最近一趟火車票。然而,6個多小時的奔波,他卻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三弟都被埋在下面,不知道能不能救出來。」楊龍哽咽著說。今年23歲的楊龍,出生時右手帶有殘疾,生活上多有不便,父親又一直臥病在床,全家人的開銷都靠母親幫別人背水泥。為了改善家裡的條件,去年楊龍經人介紹到龍里縣的一家快遞公司當包裹管理員,月薪3000元。正當他拚命賺錢準備回家過個「好年」時,不曾想除了在水城讀中職的二弟,有可能再也見不到其他親人。

據介紹,滑坡災害所屬的雞場鎮東與水城縣發耳鄉接壤,北與雲南省宣威市隔江相望,境內山高、坡陡、谷深,山巒起伏。雞場鎮坪地村隱藏在群山之中,一條寬敞的公路環山而上,村內植被鬱鬱蔥蔥,村民房屋沿山而建,是典型的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村。

「從來沒想發生過這麼大的天災,大家都慌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家住雞場鎮坪地村隴嘎組一村民說。因為有親戚住在岔溝組,該村民當天晚上10點多就從8公里外的家中趕來,但看到如此嚴重的滑坡災害,他也顯得束手無策。

合力救援:不放棄任何可能存在的生命

災情就是命令,救人十萬火急。本著「全力施救、科學施救、高效施救」的原則,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啟動應急救援預案,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調集隊伍全面部署搶險救災工作

一隊救援隊伍奔赴現場。李宇 攝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向貴州省緊急下撥中央財政自然災害救災資金3000萬元,用於滑坡災害的搶險救援工作。各方救援力量吹響集結號,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就此展開。

「山上都是泥,深度快到膝蓋,踩下去撥出來都困難。」事發當晚,貴州消防六盤水支隊趕赴現場展開搜救。中隊長黃勇說,由於現場持續降雨並伴有大霧,給救援帶來了極大困難,他和其他幾名戰士「手腳並用」兩個多小時, 最終在半山腰救下一名傷員。

「小朋友,別怕,我們是救護隊的叔叔,我們馬上把你救出來。」貴州貴能公司攀枝花煤礦救護隊的18名隊員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在搜救過程中,救援隊採取從下往上的搜索方式,發現一名三歲左右小男孩尚有氣息,於是趕緊徒手刨開泥土將孩子救下。

救援工作爭分奪秒, 24日1點55分,消防員在現場發現一名被困群眾,該群眾不時向消防隊員求助,「請你們一定要帶我出去。」被困者所在位置房屋整體垮塌,天花板跟地面高度只有40到50厘米。與此同時,天空不時下雨,現場結構不穩定,很有可能發生二次坍塌。面對如此急需和危險的狀況,由16名戰士組成的消防小分隊先用手從受困者周圍慢慢清理,最後用液壓工具,把卡住受困者的牆壁、鋼筋等切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努力,最終為受困者打通了生命通道。

「不到最後時刻,我們絕不放棄。」貴州省應急管理廳廳長馮仕文說,本著對人民生命高度負責的態度和對遇難群眾的尊重,救援隊伍堅持科學救援,安全施救,爭分斗秒、全力以赴搜救被困人員。當時間進入26日,來自全省各地的搜救犬,仍然不放過一絲一毫的希望,在廢墟和泥石堆中尋找著可能存在的生命痕跡,好幾隻搜救犬因長時間連續作戰導致蹄爪劃傷,心肺功能下降,但它們沒有「罷工」,而是在稍作休整後,又繼續投入搜救。

截至7月26日,現場共有20支救援隊伍838名救援人員到達參與救援;21台挖機,2台裝載機,6台雙橋車,8台專用應急車輛,1台衛星通信指揮車,20條搜救犬同時作業;800餘件生命探測儀、無人機、破拆工具、探照燈,13套快速成套支架,1台氣象火箭車投入使用;移動、聯通、電信等三家運營商現場派出應急基站、掃頻儀、衛星電話,調動直升飛機2架次轉運傷員。

目前,現場救援仍在全力組織消防、武警、安能、社會各方力量對失聯人員進行科學搜救排查。

有序安置: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

救援在緊張進行,對災區群眾、受災家屬,以及災區三公里範圍內避難群眾的安置工作也絲毫沒有鬆懈。在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12個帳篷在24日一早就搭建完畢,3天來共安置了200餘名災區群眾及家屬。安置點一日三餐充分保障,礦泉水、麵包等可隨時領取,醫療隊還會身體不適的群眾進行檢查和診斷,並提供藥品

12個帳篷搭建的臨時家屬安置點,這裡寄託著每一個家屬的期盼。李宇 攝

「我是箐口村子廠組的,我家離災區不到一公里,那個房子現在不敢住了。」在雞場中學安置點,70歲的村民龍橋生告訴記者,災害發生當晚,他和老伴都感受了強烈震動,十分害怕,於是當天晚上就和老伴跑了出來,到街上坐了一晚上。後來民兵把救援帳篷搭起來了,他們又到帳篷里休息。26日,他們在政府的安置下,住進了雞場中學的學生宿舍,「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目前我們共設置了4個安置點,讓3公里內的上千名群眾有安全避難的場所。」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的工作人員說,為安置好避難群眾,安置點不僅為避難群眾發放了全新的被褥、生活用品等物資,還依靠鎮政府食堂、以及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送來的飯菜,為安置群眾提供一日三餐,讓避難群眾吃得飽、住得好。

在雞場中學安置點,由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組建的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貴州)隊員一直忙到下午三點多才吃午飯。作為貴醫大附屬院急診外科主任,副隊長鄧進26日一早就帶著部分隊員到安置點對災民開展巡迴診療——為60歲以上老人進行全身體檢,對遇難家屬進行心理疏導,給身體不適的安置群眾進行檢查治療。

「不僅要全力搶救受災群眾的生病,還要確保大災之後無大疫。」鄧進說,災難發生後,由於人流密集、環境髒亂、水源污染等原因,容易引發疾病,衛生防疫非常重要。因此,在救援過程中,救援隊除了為受災群眾進行疾病治療,也會進行衛生知識的宣講,提醒群眾不能喝生水,不吃生冷或者不衛生的食物,同時,及時治療群眾身上存在的一些小問題,避免小病熬成「大麻煩」。

面對救災現場情況,很多周邊村民也自發加入救援隊伍,給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送水送飯,全力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目前

現場搜救和安置工作仍在有序進行中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更多情況掃碼看專題

主編:唐嘉藝

編輯:曾 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NbBM2wB8g2yegNDC8R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