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畫書界奧斯卡」
十月的上海舞台以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展演,織出一片錦繡天空。京劇、滬劇、舞劇、雜技劇,傳統的、現代的,中國的、世界的……不同劇種從不同的角度深情唱響祖國頌歌,演曾經的戰火激情,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唱如今的奮發人生……多種唱腔、表演里,喚起的是同一種歷史記憶和理想憧憬。
今天,我們選擇了其中八部優秀作品與讀者分享。舞台上的唱念做打,關乎信念,關乎理想,關乎大時代,也關乎小人物,關乎我們從何而來,也關乎我們向何方去。大幕落下,餘韻仍激盪心頭,於是,始終記得「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與信念永存
演出時間:9月11-15日 10月28日
演出地點:上海國際舞蹈中心
本劇根據「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的中共上海地下電台發報員李白烈士的經歷為藍本創作,被稱為中國第一部「諜戰」舞劇,在今年的中國藝術節上獲得了「文華大獎」。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上海,既有精緻優雅的都會氣質,又涌動著奔流不息的紅色熱血。充滿現代質感的視覺表達,符合現代觀眾認知的情感推動,對革命深入動情又令人信服的講述,讓走進劇場的觀眾沉浸於優美舞姿,深信那微弱但永不消逝的電波,便是關於愛與信念的永恆追求。
對話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編導
新編京劇《北平無戰事》
「得民心者得天下!」
9月26-28日(周信芳戲劇空間)
10月6日(上海城市劇院)
本劇根據劉和平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北平解放前夕的故事:國民黨政府和權貴家族不顧民生安危,貪婪成性,肆意掠奪;中共地下黨員謝培東、方孟敖等,則為了北平古城的和平解放,為了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捨生忘死與敵人周旋,終迎來革命的勝利。
小說和電視劇《北平無戰事》描繪了1948年秋到1949年春北平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生、教育等領域的全景圖。京劇在保持電視劇主題思想、主幹事件和高度文學性的基礎上,將主題緊緊圍繞於「得民心者得天下」之上,對人物和情節作了大膽的裁剪和必要的增設,把處於黎明前黑暗中的共產黨人為理想而善於鬥爭、勇於犧牲的精神,用傳統而有新意的程式表現出來,體現了社會大變化之下的人心所向和歷史必然。
話劇《追夢雲天》
願我們仍是我們, 英雄的心
演出時間:9月27日-10月1日
演出地點:上海話劇中心藝術劇院
本劇以飛機設計工程師唐瑛的視角,通過對民航人研發飛機的艱苦和內心成長的刻畫,呈現了製造業老、中、青三代人,以及設計師、工裝工人、試飛員中的傑出典範在不同時代、不同崗位上的家國情懷,展現了中國飛機製造的興衰變遷和中國民航製造業的巨大變革。
本劇亦是上海話劇人用舞台創新對國產大飛機科研人員百折不撓精神的一次致敬。話劇嘗試將多維度、多媒體技術與傳統舞美相融合,2016年春首演、2017年夏再演、2019年重演,經歷了漫長而艱苦的創排,主創人員用了三年時間深入生活、提煉素材,從劇名、情節,到人物、舞颱風格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充分展現了文藝工作者的「工匠精神」。
猶如一抹靚麗的彩霞,為工業題材的創作增添了詩意與柔情
雜技劇《戰上海》
歷史,不會忘記英雄
9月30日(上海文化廣場)
10月18日(上海大劇院)
1949年,上海解放戰役打響,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不讓這座城市遭到毀壞,維護六百多萬市民安穩的生活,嚴格遵守在市區作戰中不使用重武器的命令,以鮮血和生命踐行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使「大上海」完整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由上海雜技團、上海市馬戲學校聯合創排的紅色主題雜技劇《戰上海》以精彩、獨特的雜技語彙為觀眾開啟紅色記憶之門,重回70年前上海解放的那段驚心動魄又充滿感人細節的歷史。雜技力量和技巧的展示,與紅色題材有一種天然的契合,演員們利用自身藝術條件與技術特長,酣暢地表現了解放上海之戰。
深度訪談:
雜技為體,熱血為魂,重現上海解放戰役的熱血記憶
音樂劇《春上海1949》
歌唱時代新的征程
演出時間:10月1-4日
演出地點:上音歌劇院
原創音樂劇《春上海1949》以1949年中國命運轉折點為背景,以虹口繼光高級中學(原麥倫中學)的真人真事為原型,講述了在黎明前黑暗的時刻,虹口高中學生懷揣著愛國的初心、強國的憧憬,不畏白色恐怖,為迎向光明的新時代,所做出令人驚嘆的英雄之舉的故事。
作為上海音樂學院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原創作品,該劇集音樂、戲劇、舞蹈、舞美、多媒體藝術為一體,分為《春節》《春遊》《春寒》《春雷》《春瀾》《春光》六幕,融入了爵士樂Big Band的特徵,同時植入滬語童謠、江南評彈等元素,體現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當代文藝創作中的傳承與創新。
兒童劇《孩子劇團》
「抗日戰爭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
演出時間:10月8-18日
演出地點:上海浦東各校區
被茅盾被譽為「抗日戰爭血泊中產生的一朵奇花」的孩子劇團起於上海,歸於延安。1937年淞滬抗戰打響後,石庫門內的育華學校被迫停辦,歌詠隊的部分隊員在老師的帶領下走上街頭,唱救亡歌曲,演獨幕戲劇,向群眾做抗日宣傳工——硝煙之中,「孩子劇團」成立了。
逃荒來上海的苦孩子、企業家的公子、父母都被日本軍隊殺害的孤兒、一心想讀書卻因戰爭無法繼續求學的書呆子,千里迢迢從山西趕來要求入團的童養媳……這些最年長不過19歲,最年幼才8歲的孩子,在上海相聚相依。後來,孩子劇團從上海出發,途經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等8個省市,行程兩萬多里,一路演戲,一路歌唱,宣傳抗日,在戰鬥中成長,最終抵達延安。
人偶舞台劇《最後一頭戰象》
突出重圍的戰爭、關於成長的故事
演出時間:10月11-13日
演出地點:美琪大戲院
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里,傣族少年與野象噶羧共同創造了一段傳奇。人偶舞台劇《最後一頭戰象》通過時下最新的多媒體技術,將傳統木偶與先進藝術手段相結合,講述了抗戰背景下人類和象的傳奇故事。該劇由青年導演何念操刀,舞美、燈光、音響、多媒體設計等各部門均由中外國際團隊領銜製作。
此次十月上演的《最後一頭戰象》也將繼續用國際審美講述中國故事,再次沿用其國際化的製作班底為上海觀眾帶來史詩般的音畫傳奇。《最後一頭戰象》即將帶來的不僅是深受觀眾喜愛的戰象、溫馨動人的人象情誼、熱血沸騰的戰爭奇觀,更是故事與硬體上的全線升級。
滬劇《敦煌女兒》
以「詩劇」禮讚敦煌
演出時間:10月14日
演出地點:東方藝術中心
本劇講述了五十多年前上海姑娘樊錦詩來到莫高窟,投身文化古蹟的保護、考察及敦煌學的研究工作的人生經歷。劇中還展現了常書鴻、段文傑等幾代莫高窟人的群像,展示出中國知識分子愛國奉獻的精神品質與忘我求索的科學態度。
為了打磨和提升這部作品,上海滬劇院投入了全部力量,耗時八年,歷經艱辛,反覆修改,使這個戲真正地「立」起來。修改提升後的多媒體版《敦煌女兒》,在保留原有劇情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視覺衝擊,為觀眾呈現了美輪美奐的敦煌美景。
《敦煌女兒》:讓當代英雄成為主角
新媒體編輯 金瑩
夏季文創嗨
文學報夏季文創 已上線微店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C5Jlm0BMH2_cNUg8N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