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主力,平斯克區艦隊的淺水重炮艦

2020-07-06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作戰主力,平斯克區艦隊的淺水重炮艦

說起蘇聯海軍的淺水重炮艦,需要追本朔源了解沙俄時代的淺水重炮艦。而一切的開端,眾所周知,起源於美國內戰。美國內戰結束後,很快當時沙俄的設計師們根據美國的藍本搞出了自己的內河炮艦。這批內河炮艦建於1866年,共有10艘。之後的幾十年中,俄海軍陸續建造了幾款炮艦,包括著名的波波夫圓盤裝甲艦。

1907年,阿穆爾船廠建造了2艘「布里亞特」級淺水炮艦,安裝了10門火炮,排水量192噸,這是俄國第一艘專門設計的內水炮艦。也正是這一年,俄國海軍將軍用船舶分為海洋船舶(мореходные)和內水船舶(речные)。而蘇聯海軍的淺水重炮艦也從這一年開始了自己的篇章。歷史上,蘇聯海軍共有9個級別的31艘淺水重炮艦,它們分別來源於接收、自建和繳獲。

20年代淺水重炮艦官兵

十月革命後,紅海軍接收了沙俄海軍遺產,共有13艘大型和10艘小型內河炮艦以及幾十艘裝甲艇,其中7艘內河炮艦成為了淺水重炮艦,它們被稱之為 「颱風」(Тайфун)級。

該級艦歷史需要追朔到1907年,當時的俄國在聖彼得堡的波羅的海船廠開始建造8艘塔式炮艦(內河炮艦)。該級艦排水量946噸,主尺寸(長х寬х吃水)70.9 х 12.8 х 1.4米,武器裝備為2門152毫米主炮和4門120毫米副炮。火炮布置在裝甲厚114毫米的炮塔中,船舷裝甲厚度114毫米,4台250馬力柴油機,最大燃油貯存量127噸,航速11節,續航力3000海里。1910年組建阿穆爾河區艦隊時,船被拆散後運往遠東。1914-1918年,被迫從艦上拆下柴油機供在建潛艇「海象」級和「雪豹」級使用(筆者註:兩級潛艇柴油機部分向克虜伯工廠訂購,由於戰爭,無法交貨)。軍艦級別原為內河炮艦,1928年6月11日被紅海軍作為淺水重炮艦。由於在內戰期間損失了1艘 「風雷」(Гроза)號,所以只有7艘陸續在紅海軍服役。

20世紀30年代開始,蘇聯海軍開始著手研製新的淺水重炮艦,考慮主要用途是:支援陸軍部隊的進攻和防衛作戰;掩護部隊登陸,並與敵軍淺水重炮艦對抗。設計基本要求是艦上裝有足夠威力的火炮裝備,有足夠的續航力,艦的兩舷和甲板都有裝甲。由於內河條件下航行的特殊性,所採用的工程設計也具有獨特性:吃水較淺,干舷較低,艦體較寬並用平底型線,螺旋槳按靠近河底淤泥的不利條件設計。

從30年代開始,蘇聯海軍陸續建造了5個級別的14艘淺水重炮艦,其中2個級別與平斯克區艦隊有關。

「熱列茲尼亞科夫」(Железняков)級 (СБ-37型) - 6 艘

該級艦在原СБ-30型基礎上的改進,排水量230噸,主尺寸51.2 х 8.2 х 0.88米,功率280馬力,航速8.8節;炮塔裝甲厚20毫米,甲板裝甲厚16毫米。武器裝備:2門102毫米主炮(在可全周掃射的九角形炮塔中),1座雙聯和1座單聯45毫米副炮,2門37毫米火炮,3挺12.7毫米ДШК機槍。該級艦的設計師為А.Б.巴伊巴科夫。

設計師巴伊巴科夫在60年代

該級艦的 「熱列茲尼亞科夫」(Железняков)號、「熱姆丘任」(Жемчужин)號(也在第聶伯河河口參加作戰)、「馬丁諾夫」(Мартыноов)號加入多瑙河區艦隊,其餘均在平斯克區艦隊,各艦具體情況如下。

「熱姆丘任」(Жемчужин)號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5年11月22日下水,1936年11月27日服役,加入第聶伯河區艦隊,之後1940年7月8日加入多瑙河區艦隊。戰爭期間7月18日支援了在多瑙河右岸和普魯特河口作戰的陸軍,7月19日抵達敖德薩。之後7月下旬在基輔南部郊區作戰。8月2日在第聶伯河河口作戰,此後8月11日在切爾卡瑟和克列緬丘格作戰中被敵軍炮火擊傷,10月6日退出現役。1945年1月作為廢金屬出售。

熱姆丘任號

「列瓦切夫」(Левачев)號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5年下水,1936年11月27日服役,加入第聶伯河區艦隊,之後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區艦隊。 戰爭初期參加了在第聶伯河

附近的作戰,比如勒茲謝夫、卡涅夫、克列緬丘格等,1941年8月19日被艦員鑿沉。

「弗里亞金」(Флягин)號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5年下水,1936年12月30日服役,加入第聶伯河區艦隊,1940年6月加入平斯克區艦隊。戰爭初期參加了特里波利、基輔遠接近地和第聶伯河河口作戰,1941年9月18日鑿沉,10月6日從海軍序列中去除。

「羅斯托夫采夫」(Ростовцев)號

1934年7月31日建造,1936年下水,1937年5月13日服役。1940年7月2日離開基輔於7月8日進駐伊茲梅爾,加入多瑙河區艦隊。戰爭爆發後7月19日抵達敖德薩,7月25日抵達第聶伯河,加入平斯克區艦隊。參加了在卡涅夫、克列緬丘格和切爾卡瑟的作戰,8月18日在基輔南郊作戰被敵炮兵火力擊傷,8月26日在第聶伯河上被敵機炸沉。8月28日拖至基輔進行維修,9月10日再次在平斯克區艦隊服役。9月18日因被敵軍封鎖無法渡過第聶伯河下游,被艦員鑿沉;10月6日從海軍序列中除籍,1944年6月29日作為廢金屬出售。

德軍1941年10月觀察自沉的「羅斯托夫采夫」號

「石勒喀」(Шилка)級(СБ-57型)- 3 艘

該級艦主要為在阿穆爾河中游作戰設計,1939年開始建造,戰爭中斷了建造,未建成的艦體後來也拆散了。

標準排水量735噸,滿載排水量800噸,主尺寸75 х 15 х 1.2米,功率1600馬力,航速13節,炮塔裝甲厚50毫米,甲板厚16毫米。武器裝備:2座雙聯裝130毫米Б-28型主炮,2座雙聯裝45毫米21-К型火炮,2門37毫米70-К型火炮,3座3聯裝12.7毫米ДШК機槍或者2座4聯裝7.62毫米機槍。

1. 「維德利察」(Видлица)號,1940年6月改為現名,1941年8月18日在船廠自沉

2. 「卡霍夫卡」(Каховка)號,1940年改名 「額爾古納河」(Аргунь)號,1941年9月已經基本完工,由於無法駕駛,只得自沉。1944年12月10日基輔解放後,蘇軍仔細檢查後發現沒有修復價值,因而就地拆毀。

3. 「沃洛恰耶夫卡」(Волочаевка)號,1940年開始建造,之後6月決定完工後加入平斯克區艦隊,1941年10月4日沉沒。

1941年9月14日沃號被德軍空襲

除了接收舊俄海軍的遺產以及自建外,區艦隊淺水重炮艦的另一重要來源就是外來繳獲,這其中做出貢獻的則是波蘭。

「華沙」(Варшава)級- 4艘

該級艦在格但斯克建造,1920年交付。標準排水量110噸,滿載排水量126噸,主尺寸34.5 х 5.05 х 0.84米,功率180-200馬力,航速9節,裝甲厚10-11毫米。武器裝備:2門105毫米主炮;1930年變為1門100毫米主炮,2門75毫米副炮和5挺機槍;1938年改為1座雙聯裝和1座單管75毫米主炮;1940年變為1座雙聯裝和1座單管76.2毫米主炮以及4挺7.62毫米機槍,艦員44人。

1. 「博布魯伊斯克」(Бобруйск)號

原名「霍羅德齊」(Horodyszcze)號,1920年建於波蘭但澤Danziger Werft船廠,同年8月20日服役。1939年9月18日被波蘭在普里皮亞季河73千米處鑿沉,10月5日被蘇軍打撈後修復,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區艦隊,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區艦隊。戰爭初期,該艦在格羅德諾、基輔接近地等地作戰,7月7日在普里皮亞季河附近圖洛夫被敵火炮擊傷,創口尺寸達到50 × 70厘米。8月31日與德軍在基輔作戰,當晚在卡扎洛維奇村被敵軍炮火擊傷,在打完所有彈藥後擱淺自沉,9月22日從海軍序列中除籍,1944年6月12日打撈後作為廢金屬出售。

波蘭平斯克艦隊。從左至右依次為:平斯克「,」華沙「托倫」和「西科爾斯基將軍 」號

2. 「文尼察」(Винница)號

原名 「莫熱茲熱」(Morzyrz)號,1920年在波蘭但澤Danziger Werft船廠建造並在當年服役,參加了蘇波戰爭,1923年7月31日改名為 「托倫」(Toruń)號,1939年9月18日在普里皮亞季河73千米處被艦員鑿沉,10月5日被蘇軍打撈並修復,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區艦隊,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區艦隊。戰爭爆發時,該艦停泊在平斯克,之後在布列斯特方向作戰,此後6月24日回到平斯克。6月28日,再次離開平斯克到達盧尼涅茨編入別列津納河支隊。7月12日,在列奇察支援第21集團軍作戰。7月15日在別利察的帕里奇村在被德軍炮火擊中6次,7月16日被艦員鑿沉,7月26日從海軍序列除籍。

3. 「維捷布斯克」(Витебск)號

原名 「華沙」(Warszawa)號,1920年在波蘭但澤Danziger Werft船廠建造,同年8月13日交付,1939年9月18日在普里皮亞季河72千米處自沉,10月11日蘇軍打撈後並修復,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區艦隊,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區艦隊。

戰爭爆發時,該艦駐泊在平斯克,之後駛向布列斯特,6月24日回到平斯克。6月28日再次離開到達盧尼涅茨,7月12日支援第21集團軍作戰,7月15日支援登陸的陸軍在別里薩附近作戰。戰爭初期參加了在別列津納、博布魯伊斯克和第聶伯河河口作戰,因為表現突出,被西南方面軍軍事委員會授予紅旗勳章。9月16日-9月18日在第聶伯河作戰,由於無法通過下游,9月18日遭到空襲但受輕傷,後被艦員鑿沉,10月6日從海軍序列除籍,1944年8月打撈後作為廢金屬出售。

4. 「日托米爾」(Житомир)號

原名「平斯克」(Pinsk)號,1920年建造于波蘭但澤Danziger Werft船廠,1939年9月18日在普里皮亞季河73千米處鑿沉,月底被蘇軍打撈並送至基輔修復,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區艦隊,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區艦隊。

戰爭爆發時,該艦停泊在平斯克然後駛向布列斯特,6月24日返回原駐地。6月28日,再次離開平斯克到達盧尼涅茨,7月12日在列奇察支援第21集團軍作戰。7月15日支援登陸的陸軍在別里薩附近作戰。1941年8月31日晚在基輔被擊重傷,但繼續戰鬥了1天;9月1日被艦員鑿沉,10月6日從海軍序列除籍。

1940年的「文尼察」號淺水重炮艦,原波蘭「莫熱茲熱」號

「克拉科夫」(Краков)級- 1艘

「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號

排水量70噸,主尺寸35 х 6.1 х 0.4米,功率120馬力,航速9節。武器裝備為:1門100毫米主炮,1座雙聯裝75毫米副炮,4挺7.9毫米機槍;1939年裝備改為1座雙聯裝1909/37型122毫米主炮,1座雙聯裝41-K型45毫米副炮,3挺7.62毫米機槍,艦員36人。

原為波蘭的 「克拉科夫」(Krakow)號,1925年建於克拉科夫的L.Zelenovsky船廠,1926年10月31日交付,1939年9月21日在皮納河被鑿沉,下旬被蘇軍打撈並修復在1939年10月24日加入多瑙河區艦隊,1940年7月17日加入平斯克區艦隊。

戰爭爆發時,停泊在平斯克,之後駛向布列斯特,6月24日回到原駐地。6月28日再次離開到達盧尼涅茨,然後7月12日在列奇察支援第21集團軍作戰。7月26日,在別列津納河的沙提爾基村作戰,被敵炮火擊傷。7月28日,回到基輔進行修理,8月7日支援基輔築壘地域左翼部隊作戰。8月25日,準備渡過第聶伯河,8月26日遭到空襲並被德軍炮火擊傷,9月2日轉戰到切爾尼戈夫,但依然無法渡河,之後9月15日被艦員鑿沉,9月22日從海軍序列除籍。直到1992年還保存有殘骸。

「斯摩棱斯克」號淺水重炮艦1941年8月作戰示意圖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X2glInMBiuFnsJQVg0P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