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文物古蹟,品味神話傳說,俯瞰古城新貌,遼寧省鐵嶺龍首山

2019-10-27     視覺秀旅遊

龍首山景區,位於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內,東枕柴河,西窺城廓,橫貫銀州南北。東西寬1公里,南北長3公里,最高峰海拔156米。因它從東南奔馳而來,到了柴河岸邊突然昂起,象巨龍的頭,故名龍首山。

這裡春季滿山櫻花、桃花、杏花和梨花,競相開放,郁香醉人;盛夏綠草如茵,百鳥啼鳴;金秋松柏蒼勁,紅葉滿山;隆冬白雪皚皚,銀裝素裹。四季秀美的自然景色與山中的亭、台、樓、閣相映成趣,使整個風景區到處充滿詩情畫意。清康熙皇帝東巡時路經此地,曾留下"雨余塞草自綠,日出山花更紅"的讚美詩句。

景區看點;慈清寺坐落在龍首山北峰之巔,原名秀峰寺、水潮寺,又稱三清觀。寺院為一座古樸的四合院落式建築,有正殿、東西配殿、藏經閣、醉翁樓。院落前還有半牆、宿雲兩座碑亭。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檐下有廊,橫枋有鮮艷的彩繪。殿內供釋迦牟尼等三尊佛像,並立有八大金剛泥塑。醉翁樓原為山門,1921年重建時改為木結構硬山式二層小樓,一樓為進出寺院的通道,二樓原為文人墨客品茗賦詩之處,現改為貴客休息室,藏有多幅名人題詠龍首山的書畫。秀峰寺塔位於慈清寺南百米處,為八角九級實心密檐式磚塔,也建於明弘治年間,1591年重修。

塔身有磚雕佛像、佛龕。秀峰寺塔的北面有陶然亭,南面是滴翠亭,滴翠亭南有魁星樓。秀峰寺塔的東面還有一座小石亭,亭內的石碑上記載著古塔的重修經過。慈清寺1988年被列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龍首山下還有一座歷史悠久的書院---"銀崗書院"。創建者是清順治年間進士、湖廣道御使郝浴。郝浴字冰滌,號雪海,後更號為復陽。他少有才名,為人剛直不阿。巡撫四川期間,因彈劾當時權貴吳三桂,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九月貶謫奉天。順治十五年為尋訪剩人和尚來到鐵嶺,在南門內建此書院,收授門徒,廣交學者名流。郝浴在鐵嶺居住了近十八年,直到康熙十四年(1675年)吳三桂反清被誅才得以官復原職。郝浴走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的書房闢為郝公祠,用來供奉和祭祠.鐵嶺龍首山遊覽區位於鐵嶺市銀州區內,1991年被省政府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高鄂--鐵嶺人,清乾隆、嘉慶年間曾任閣中書職,是《紅樓夢》後四十回的作者。碑亭選其詩一首:"老去風情減昔年,萬花叢中日高眠,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禪"。高其佩詩碑亭:高其佩--鐵嶺人,中國指畫創始人,以大量指畫作品聞名於清康熙、雍正年間。碑亭選其親筆指頭畫詩:"天設精良自有意,山開懷抱其無心,等閒未許任輕到,不獨知音在一琴"。高其佩詩碑亭、高鶚詩碑亭等。近幾年,龍首山上又新建和維修許多供遊人觀賞的新景觀。

八景亭;位於龍首山中部,因繪有鐵嶺八景圖(龍首尋秋、柴河晚渡、白塔橫雲、鴛湖泛月、紅崖積雪、蓬渡風帆、帽峰雲樹、山廓朝煙)而得名,此亭高大壯觀,造型優美。亭名為書法家沈延毅所書,亭身彩繪之多,頗為罕見,有鐵嶺八景,八大仙人、八種名花、八種動物和八卦圖等。

魁星樓;始建於乾隆二十九年(1754),後毀。1982年、1999年兩次重修,樓內有"八仙過海"和"琴棋書畫"等彩繪圖畫。綠蔭環繞著它,花牆緊簇著它,那精巧的四角飛檐,圖案別致的四格窗欞,都獨具一格,令人賞心悅目。

歷史傳說;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鐵嶺原本沒有山,只在城的東面有一條麒麟河,河西住著一戶姓郝的父女倆,靠打魚為生。一天傍晚,父女倆打魚歸來,遇到了一夥強盜。強盜打倒了老漢,搶走了郝女。正在危急時刻,一位叫柴義的武士挺身而出,殺死強盜救下郝女。不料,一個沒死的強盜飛出一支毒鏢,刺中武士的左臂,武士忍痛拔出毒鏢,殺死了垂死的強盜。郝氏父女倆把武士抬回家,精心護理。從此,三個人在一起過著快樂的生活。

三年後的一天,麒麟河突然狂風大作,河水泛濫。一位道士說,河中有一條惡龍在作亂,坑害百姓。柴義聽後義憤填膺,決心與惡龍搏鬥,為民除害。柴義來到河邊,在郝氏父女和全村人的助威下,跳入河中與惡龍廝殺在一起。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河裡風平浪靜。惡龍被斬成兩段死在河中,但卻不見柴義的蹤影,河岸上只留下柴義的一頂帽子。郝氏父女和村民把惡龍就地埋了,並把柴義的帽子埋在了惡龍的南側。後來,埋惡龍的地方漸漸長出一座山來,人們便取名叫龍山,龍山中間有一條通道,北段就叫龍首山,南段叫龍尾山。埋柴義帽子的地方也長出一座高山來,人們取名叫帽山。為紀念和感激柴義,人們把麒麟河改名為柴河。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這裡原來沒有龍首山,柴河不叫柴河,而叫麒麟河。麒麟河龍王有個女兒,叫小龍女,長得活潑可愛,非常漂亮,遠近聞名。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時,遼河龍王就叫烏龜婆當紅媒,帶著珍珠瑪瑙黃金白銀等貴重禮物去給它兒子--遼河小龍保媒。

烏龜媒婆到了麒麟河龍王宮,奉上聘禮,說明來意。麒麟河龍王一則見聘禮豐厚,二則想到遼河龍王勢力強大,便一口答應下來。送走烏龜媒婆之後,麒麟河龍王便叫來女兒小龍女,說了將她許配給遼河龍王酌兒子遼河小龍的事兒。可是小龍女堅決不同意。因為小龍女聽說遼河小龍遊手好閒,沾花惹草,吃喝嫖賭,無所不為。麒麟河龍王怎麼勸說也沒用,勸皮勸不了瓤。小龍女下定決心要自己找個如意郎君。

這一天,小龍女變成一個漁家姑娘,手拎一個魚簍,在麒麟河邊的小路上輕盈地走著。她這是要去南邊的集市上以賣魚為名而實際上是要物色一個自己的心上人。魚簍里裝著幾條活魚,還不時地搖頭擺尾直動彈。她走過開滿各色野花的芳草地,走過蔥蘢碧綠的青紗帳,走進了一片樹林裡。樹林高大茂密,遮天避日,小路上空只能看見窄窄的一線天。她走著走著,突然從樹林裡邊跳出幾個蒙面強盜,劈手奪去小龍女手裡的魚簍,還把小龍女夾起就往樹林深處跑,欲行不軌。小龍女大喊"救命啊、救命啊……"同時手抓腳踹拚命掙扎。但是強盜全然不顧。正在萬分危急時刻,一個青年武土聞聲趕上,手揮寶劍,與幾個強盜一陣廝殺,救出小龍女。

小龍女見青年武士英俊瀟洒,武藝高強,頓生愛慕之心。便斂衽施禮,感謝救命之恩。青年武士急忙還禮,連說"不謝不謝!"通過交談,小龍女知道青年武土姓柴名郎,孤身一人,在此之前因為打抱不平,攤上官司,所以漂泊四方,今天正好路過這裡,聽到救命喊聲,不由又拔劍相助。小龍女聽了這些,從心裡更喜愛青年武士了,便大大方方地對青年武士說,小女子的二位老人在不久前先後病逝,小女子也是孤身一人。今天打了幾條魚,想拿到前邊集市上賣了換些米麵,沒想到竟遇上強盜,多虧武士大哥相救,也算命中的緣分。如果大哥不嫌棄的話,小女子願與大哥結為夫妻,一起生活,相依為命,互相都有個照應。

青年武土見小龍女美麗可愛,境遇讓人可憐,就一口應承下來。從此武土與小龍女就在麒麟河邊共同生活起來。白天,二人一起到河裡打魚,早晚,武土練劍,小龍女洗涮做飯。日子雖然清苦些,但是二人恩恩愛愛,和和美美。小龍女感到無比甜蜜、幸福和滿足。神仙一日,人間一年。再說遼河小龍,這一天在外面玩膩味了回到家裡。遼河龍王對它說,你也老大不小了,也該 收收心了。明天你應該去看看你沒過門的媳婦,商量一下結婚大事。遼河小龍也早就聽說小龍女長得如何如何美麗,只是還沒有見過面,也很想見見。便高高興興答應了。

第二天,遼河小龍到了麒麟河龍王宮,見過未來的岳父大人之後,便要見小龍女。麒麟河龍王叫人去喚,半天也沒見小龍女出來。遼河小龍再三追問,麒麟河龍王支支吾吾半天才說,小女兒近幾天沒在家。遼河小龍追問到哪兒去了,它要親自去見小龍女。麒麟河龍王張了幾下嘴,回答不出。遼河小龍心生疑惑,不僅勃然大怒,拂袖而去。麒麟河龍王派蝦兵蟹將四處尋找小龍女,見小龍女與柴郎在一起生活,便將龍王意圖跟小龍女說了。小龍女讓蝦兵蟹將回去跟父王說,她不願意回龍宮,願意與柴郎永遠生活在一起。

消息不長腿,但傳得比風快。小龍女與柴郎結為夫妻共同生活在麒麟河邊的事,很快傳到遼河小龍耳朵里。遼河小龍認為這是奇恥大辱,馬上興風作浪,進行報復,要把柴郎與小龍女居住的房屋沖毀淹沒,要把柴郎葬身魚腹。波濤洶湧,河水上漲,看看馬上要淹沒河邊村莊了。村裡人們驚慌失措,哭聲震天。小龍女見柴郎也望水興嘆,這才不得不把實情說出。柴郎聽後,既為小龍女的真愛所感動,又為遼河小龍的報復所憤慨,便手持寶劍,與小龍女並肩站在水邊,對著洶洶上漲的河水高喊:遼河小龍,莫逞狗熊,一人做事一人擔,不要危害無辜百姓!有種的你出來,我與你一決雌雄!

喊聲洪亮,在河面上迴蕩。剎時,只見河中浪花翻騰,接著一聲響亮,一條泥鰍色的長龍穿出水面,張牙舞爪,直向柴郎撲來。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柴郎一抖,甩掉披在身上的衣服,騰身躍起,揮舞寶劍和遼河小龍搏鬥起來。他倆一會兒躍上波峰,一會兒扎進水底,直殺得波濤翻滾,天昏地暗。沿河邊站立哭喊的村民,見此情景,先是驚慌不已,接著都看得目瞪口呆。足有半個時辰,波濤不那麼翻滾了,河水撤退了,河面先冒出一股紅血,接著浮出遼河小龍的屍體,已被攔腰斬斷,一分為二,漂到岸邊。可是卻不見柴郎的蹤影。小龍女和村民們站在河邊等啊等啊,直等到傍晚,還不見柴郎的蹤影。小龍女不禁失聲痛哭。人們也跟著紛紛流淚。

正是暑天,氣溫很高,遼河小龍的屍體開始腐爛,發出難聞的臭味。人們就七手八腳把那兩截屍體弄到岸上,挖兩個長形大坑埋了。天黑了,還不見柴郎的蹤影。小龍女痛哭不停。人們念及柴郎一人挺身而出保住全村利益的好處,就點起燈在河邊與小龍女一起守望。直等到半夜,還不見柴郎蹤影。最後,小龍女哭著和鄉親們把柴郎脫在岸邊的衣服裝進棺材,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埋了一個衣冠冢。並在冢內冢外都點上長明燈,用意是照著柴郎轉生到光明世界。

一切都做完了、龍女撲在柴郎衣冠冢上撕心裂肺地放聲痛哭,幾次哭得背過氣去。鄉親們拽也拽不開,勸也勸不住。直哭得天落細雨,東方發白。最後,小龍女站起來,走到河邊,一頭扎進河裡不見了。從那以後,人們為了紀念解救全村人脫離苦難的柴郎和小龍女,便將麒麟河改稱柴河。後來,埋遼河小龍兩截屍體的墳和點著燈照柴郎轉生的冢都漸漸長大起來,而且越來越高,越來越大,長成了大山。但是點燈照柴郎轉生的冢的地方總比埋遼河小龍兩截屍體的地方高一些。人們就把它們叫做轉燈山、龍首山和龍尾山。而外地人不知道底細,分不太清楚,就把整個山都叫成龍首山了。叫來叫去,後來當地許多人也不再細分,而把整個山也叫做龍首山了。

傳說,小龍女回到龍宮,認遼河龍王做了公公,勸說它消除了怨恨,並且始終沒有再嫁,每年裡有一半時間侍奉公公,一半時間侍奉父親。但是心中總也沒有忘記柴郎。直到今天,每逢暑天夜晚,14歲以下沒有說過謊的孩子還能在柴河邊聽到小龍女對柴郎無限思念的淒清哀婉、如泣如訴的悠悠歌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wSpDG4BMH2_cNUg8M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