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如此懂得體諒與寬容他人,孩子早已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共情他人的感受,並對他人給予關懷與理解;父母的修養,決定孩子的教養。
作者:花之戀(爸媽精讀主筆)
前段時間,我被一個暖心的小女孩圈粉了。
南京一公交車上,司機關門時不小心輕微碰到一男子。誰知男子不依不撓,哎喲大叫,還對司機破口大罵。
其他乘客為司機打抱不平,便指責男子;而司機考慮到一車人的安全,只能忍讓克制。
當時,坐在旁邊的一女學生感受到了司機內心的苦,便留了一張小紙條安慰他:爺爺,您是好司機,贊!
真是小舉動,帶來大溫暖。
司機表示很受感動:拿到小紙條心裡暖暖的,眼淚都快要流出來了。
網友也紛紛稱讚小姑娘:給善良的小姑娘點贊,你是天底下最美麗的小公主。
因為有這樣暖心的小姑娘,阻止了多少負面情緒。
小女孩之所以如此善解人意,其實是因為她懂得共情。
莎士比亞曾說:善良的心地就是黃金。而最高級的善良,便是能夠共情。
共情又被稱為同理心,就是懂得換位思考,能對他人的感受和情緒感同身受,讓他人有被看見,被理解,和需求得到回應的感覺。
缺乏共情力的人,往往自私冷漠;他們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體會到他人內心的痛苦與無助,從而很容易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
01
缺乏共情力有多可怕
曾經看過一個新聞,甘肅慶陽一高三女生李某奕,2016年9月5日被班主任吳某厚猥褻,從而陷入重度抑鬱,多次自殺未遂;
她曾在手寫的控訴狀中寫道:「明明該像鮮花一樣美好的年齡,我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活著。」
2018年6月20日,她再一次準備從所在公寓的八樓往下跳;
當時,樓下的圍觀者,不僅不為其跳樓而揪心犯難,而是為其不快點跳而焦慮;甚至有人喊:「跳啊,快點跳啊!」。
在她跳下之後,還有圍觀者吹口哨,表示跳得好;甚至有人揣度,她是不是為了成為網紅而在表演。
圍觀者冷漠自私,無視她人痛苦的行為實在是令人不寒而慄!
正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當事人內心的絕望與掙扎,他們才會做出如此泯滅人性之事。
然而,當時有一個試圖救援的消防員,因為救援失敗而撕心裂肺地痛哭。
如果圍觀者都能像那名消防員一樣,懂得共情孩子內心的痛苦,試圖勸慰救援孩子,而不是唆使起鬨,也許一條生命就能被挽救。
梵谷曾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
缺乏共情力,使人們失去愛的能力,給他人的生命帶來傷害的同時,也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深圳某小學有一名四年級男生,全班47名同學45名被他毫無原因地打過:
有人眼睛被打出血,有人臉上被劃出近十厘米長的血痕;
有人後腦勺被砸破,有人臉上被抓出幾道血印,有人額頭被原子筆戳了個洞····
這樣的孩子,全班沒有一個人喜歡他,老師和校長也曾多次試圖勸退他。
一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傷害他人為樂趣的孩子,就是未來潛在的暴力分子,很容易走向犯罪之路。
缺乏共情,使我們的孩子變得冷漠無情,自私殘暴。
他們在傷害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難以獲得他人的愛,感受不到生活中的溫暖與幸福。
02
共情力強的孩子,人見人愛
電影《海蒂與爺爺》中的小海蒂,就是一個共情力很強的孩子。
她總能敏銳地覺察到他人內心的需求,並給予他們最渴望的回應。
剛開始,爺爺並不待見突如其來的小海蒂,但是幾天內她就收穫了爺爺滿心的喜歡。
爺爺第一次帶小海蒂下山時,周圍的人都對爺爺孤僻的性格和古怪的行為指指點點;
當時,小海蒂並沒有反駁他人,也不安慰爺爺,而是悄悄地攥緊爺爺的手,讓爺爺感受到被深深地理解與懂得。
偶然得知,皮特奶奶沒有牙齒,她便時刻記著;後來拚命收集軟麵包。
在克拉拉家,她也敏銳地覺察到克拉拉對陪伴的渴望,對外面世界的嚮往,便冒著被責罰的危險,偷偷帶她走出城堡,讓她感受不一樣的世界。
人見人愛,溫曖治癒的小海蒂就像善良的小天使,總能深入他人的內心,感受他們的苦與樂,傾聽與理解他們內心的需求,帶給他們心靈的慰藉,滿足他們靈魂的渴求。
哈佛大學在75年里追蹤了724段人生,發現「幸福」與富有、名望、辛勤工作都無關,好的社會關係,才是讓我們門保持健康和幸福的唯一秘訣。
共情力強的孩子,就像一束溫暖治癒的光,帶給身邊人快樂的同時,也在互為滋養的人際關係下,收穫了快樂與幸福。
03
共情力培養三部曲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成績有多好,不是才華有多橫溢,而是讓孩子擁有感受愛,付出愛的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共情力。
教育家蔡元培曾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懂得共情的孩子,才更懂得關心與體貼他人,在付出愛的同時,也能收穫更多來自他人的愛與溫暖,從而擁有更加健康的心理,更加幸福的人生。
共情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的刻意培養與智慧引導。
1、父母要學會接納與共情孩子的感受與情緒
《墊底辣妹》中,沙耶加成績很差,補習之後依然沒有起色。
老師同學,甚至自己的父親和哥哥都對自己冷嘲熱諷,沙耶加徹底崩潰。
她在大雨中號啕大哭,媽媽發現後,將女兒緊緊擁入懷中,溫柔地對孩子說:如果覺得太累,放棄也沒關係,你已經很努力了。
沙耶加的脆弱、痛苦、無助,媽媽看在眼裡,疼外心裡。
她堅定地告訴女兒:「不管周圍的人怎麼說,就算與全世界為敵,我也一定會在你身邊
媽媽的共情,給了孩子奮力前行的勇氣。
當孩子遇到挫折,產生負面情緒時,父母要以尊重的態度,耐心地傾聽孩子,溫柔地認同與接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粗暴地對孩子妄加評論與指責。
只有被父母深深共情過的孩子,才會懂得理解與接納別別人的感受。
2、教孩子學會換位思考
同事6歲的孩子亮亮,特別善良體貼,我便向他請教秘訣。
同事說,其實亮亮小時侯也會因為衝突矛盾,和其他小朋友打架。
但是每次事後,她都會耐心地引導他:「當你打了其他小朋友,他會有什麼感覺?當你和小朋友產生矛盾,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既不會傷害到別人,也不會傷害到你自己?
經過長時間的教導,他就學會了做任何事,都要多去考慮他人的感受。」
心理研究表明,在孩子3歲左右,共情能力開始萌芽。父母要抓住這個關鍵期,多去引導。
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3、家長在生活中做好榜樣,是培養孩子共情力的最好方式
富蘭克林曾說:送給敵人的最好東西是寬恕,送給對手的是容忍,送給朋友的是真心,送給孩子的是好榜樣。
一次,和朋友去餐館吃飯,服務員不小心把龍蝦湯汁灑在同事的的飲料杯里。
他的兒子大叫:「爸爸,服務員把菜汁撒到你杯子裡了!」
同事馬上風趣地說:「兒子,想嘗嘗爸爸的龍蝦味可樂嗎?一定與眾不同。」
同事不僅沒有責罵服務員,還拍拍服務員的肩膀說:「兄弟,謝謝你。醫生最近叮囑我,要少喝可樂。
本以為故事就此結束,沒想到後來結帳時,我們發現服務員把可樂的費用去掉了,還在帳單上幽默風趣地寫道:「今天的龍蝦味可樂,我買單。」
當父親如此懂得體諒與寬容他人,孩子早已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共情他人的感受,並對他人給予關懷與理解。
父母的修養,決定孩子的教養。
要培養孩子的共情力,父母首先要擁有一顆善良博愛的心,既懂得接納與共情孩子的感受,又能用愛與關懷去體貼他人。
同時,還懂得用心培養,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多為他人著想。
共情力,如同一束光,帶給世界光明與美好。
作者簡介:花之戀,富書專欄作者,寶媽一枚,願用溫暖的文字,分享實用的育兒乾貨。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