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劉家大院 一個家族的百年興衰

2019-07-08     長春房產資訊


榆樹老照片。

曾經的榆樹市五棵樹鎮臨江村,有個聞名遐邇的劉家大院,據記載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劉家大院的劉家是如何發家的,這還要從清代乾隆年間山東災民闖關東的歷史說起。

闖關東的劉家人落腳松花江邊

據劉氏後人介紹,清乾隆末年,山東自然災害頻發,使得不少饑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去逃荒。逃荒到東北的劉氏先祖名叫劉雨,當年劉雨一家隨難民一路北上,闖關東來到了當時伯都訥地界的松花江北岸,在一處荒草甸子歇腳時,發現這裡土地肥沃,又臨近送松花江,是安家的理想之選,於是就在這裡支起了臨時的馬架子,在馬架子上披上野草,從草甸子上摟些柴草鋪在地上,一家人住了下來。

莊稼人出身的山東漢子劉雨是種田的好把式。劉雨來到這裡的時候,正值春季,他帶著家人在這片草甸子上開荒種地,第一年就開出一垧來地。新開的土地叫生荒地,因為有草根土塊,種下的莊稼收成不是很好,但解決家人吃飯還是綽綽有餘,還能喂豬養雞,生活也算有了著落。生荒地種過三年以後就是熟地,熟地的莊稼生長勢頭特別好。就這樣,劉家的日子漸漸富起來了。劉雨還置辦了耕種的農具和馬匹,蓋起了小土坯房子。劉家落腳的地方,就被稱為劉家窩堡。

劉家大院是如何建起來的

劉家在關外的日子過好了,消息傳到山東,不斷有親戚朋友投奔過來,漸漸地形成了一個屯落。劉氏家族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起來了。到了清光緒年間,這個家族的人口有六七十人,也積蓄了不少的錢糧。新的劉氏當家人決定建一處大院,於是張羅準備材料。建房子首先需要木材,當家的就打發人去松花江上游的長白山伐木,再運到二道江編排,利用松花江水道,將木排放到最近的江口處,然後車裝馬拉運到建房的地點。經過一年的準備,各種材料基本到齊了。

第二年春天一化凍,劉家就開始張羅蓋房子。那時的人都迷信風水,劉家也不例外。建房子之前,劉家請了一個風水先生選宅地,風水先生將宅地選在了一處地勢低洼的地方,稱這裡是進財發家的地方。這也是後來劉家大院修建的地方,因地處低洼地帶,人們稱這裡為劉家窪子。

宅基選好後,由風水先生選擇良辰吉日,按照民間建房的傳統,選定方位,在屋牆的柱腳基礎上放「太平」或「乾隆」的銅錢。在屋基的正中心挖個小洞埋下元寶或其它吉祥物,這叫「鎮宅」。寓意將來住房的人,太平興旺,交上好運,吃穿不愁,大發財運。最後是上樑,上樑要選在上午太陽升起時進行,上樑還包括照梁、滾梁和曬梁等程序,並燃放鞭炮,說喜慶話,就是討個吉利。然後用一塊六尺長的紅綾子披在中脊檁子上,寓意洪福齊天。這項浩大的工程,從春天開始施工一直到中秋節,歷時五個多月,劉家大院就正式竣工了。

劉家大院竣工時,敲鑼打鼓、鞭炮齊鳴,殺豬宰羊宴請官員紳士、親朋好友。收到請柬的各位嘉賓前來道喜祝賀。之後,劉氏當家的召開家庭會議,按照分支的輩分和人口分配房間,也宣布了家規和制度,要求家人要團結互助,勤儉節約,把日子過好,擴大家產基業。此後劉家人經過十幾年的努力,耕地面積已達到80多垧,有牲畜40多頭,運輸大車2輛,80多口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蒸蒸日上。

劉家大院的歷史變遷

今天的榆樹人,不少對劉家大院還有記憶。劉家大院呈長方形,院內有標準房屋29間,正房14間,7間為一棟,兩棟之間有相隔十幾米的距離;廂房15間,分別為東西廂房和腰廂房,腰廂房的南側有一座碾坊,為自家碾米磨面,和為屯中鄉親提供方便。整個大院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嶄新並列的十四間正房高大宏偉,蔚為壯觀。室內裝飾古色古香,寬敞明亮。三棟十五間廂房也是錯落有致,高低分明。四周是3米高的全封閉干打壘圍牆,巍峨高大的院牆安裝著漆黑的松木大門,圍牆的四角處建有炮台,炮台有5米多高,格外引人注目,有四名炮手保家護院防禦土匪強盜。

劉家大院是一座具有北方傳統民居建築風格的老宅。它古樸典雅,設計精巧,工藝精細,體現了北方民居建築的特色,在當時當地也算是一道美麗的建築風景。

1946年榆樹解放後,劉氏家族的土地、房屋和浮財也都分給了窮人,劉家大院被分後,東側的7間成了生產隊的隊部,西側7間則分給沒有住房的貧僱農。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這棟房子被拆除了,各家在原地蓋起了房子。隨著農村的改革開放,生產隊退出了歷史舞台,生產隊隊部的那棟房子出售給個人,現在這棟房子依然有人家居住,可見當初房子建築之牢固。歷經百年的劉家大院,雖不顯赫,卻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uYkDmwBmyVoG_1ZNHQ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