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兇狠」哪吒形象,在歷史上是存在的

2019-07-26     浩然文史

最近新上映一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海報最先發布時,其哪吒形象與我們往常在動畫片中所看到的形象大不相同。他身量高,像個十幾歲的少年人,不似往常的孩童形象;他眼圈漆黑,表情猙獰,也不似往常的可愛天真形象。一時間引起大眾對哪吒形象的討論。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元始天尊從天地靈氣孕育而成的混元珠中分化出靈珠與魔丸,靈珠可助武王伐紂,魔丸則會為禍世間。太乙真人受命將靈珠托生在陳塘關守將李靖兒子哪吒的身上,卻不料靈珠與魔丸調換,哪吒為魔丸,龍王三太子敖丙為靈珠。然而魔丸出身的哪吒雖調皮搗蛋、桀驁不馴卻也有一顆爭當英雄的心;靈珠出身的敖丙卻背負家族重重壓力,疲憊不堪。二人不打不相識,相互成了對方唯一的好朋友。在影片中,頑劣的哪吒在面對眾人的誤解以及即將到來的天劫時,陷入了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刻,是成魔還是打破命運,獲得重生?這裡不討論其劇情如何,特效如何,只討論哪吒的個人形象在宗教中的演變。

一、哪吒「佛」形象

對於哪吒信仰的來源,如今學界主要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印度說」,第二種是「伊朗說」。其中「印度說」是大多數學者都認可的。如談鳳梁、陳泳超在《借神演史的封神演義》中曾提到, 哪吒形象是來自於佛教經典。這裡,主要認可「印度說」,認同哪吒信仰是起源於印度佛教,後隨佛教一起傳入中國。

《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

哪吒, 他的梵文名是那羅鳩婆,他未成神佛之前,是釋迦牟尼的忠實信奉者。這一點可見於《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經中的相關記載:「……此是烏盧門萘山。我滅度一百年後, 有麼士羅兄弟二人, 一名哪吒, 二名婆吒, 而於彼處建立寺舍, 當號名哪吒、婆吒……」後來,哪吒被神化,成為了佛教護法神,隸屬夜叉神系統。此外,哪吒是北方毗沙門天王的太子, 他的職責是守護佛法, 掃除邪惡, 保護世人。

佛經對哪吒形象的描述是令人驚訝的。在唐朝不空大師所譯的《北方日比沙口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是這般描述的:「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毗沙門神其孫哪吒天神本寶莊嚴,左手令持口齒,右手詫腰上令執互戟槊」。這裡提及哪吒是以「惡眼」看萬事萬物的,面貌莊嚴肅穆。又有《佛果園悟禪師碧岩錄》卷第九中描述:「碧嚴雲:『明眼漢, 沒窠臼……忽若忿怒哪吒, 現三頭六臂。忽若日面月面, 放普攝慈光』」。又有北宋釋道原在《景德傳燈錄》中描述:「三頭六臂擎天地, 忿怒哪吒撲帝鍾。」 通過「忿怒」、「三頭六臂」等字詞的描寫,大致可以看出,在北宋及北宋之前,哪吒的基本形象是面部忿怒,莊嚴肅穆、三頭六臂,嫉惡如仇、勇猛有力、忠誠佛教的形象。這樣一個形象其實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刻畫的哪吒形象有相似之處。外表兇狠,內心卻是守護佛法保護世人的正義之神。

《哪吒之魔童降世》:李靖與哪吒

二、哪吒外道內佛形象

宋到明之間,哪吒形象逐漸由佛教神形象向道教神形象轉變。到《西遊記》出現時期,哪吒已經變成了外道內佛形象。

比如說,《西遊記》第四回是這般描寫哪吒出場的:「總角才遮囟, 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 秀骨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 更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 妙齡端不類塵凡。身帶六般神器械, 飛騰變化廣無邊。今受玉帝金口詔, 敕封海會號三壇。」哪吒總角之齡,長相清研,法術無邊,是玉帝封的「三壇海會大神」。

可見,哪吒已不再是面部忿怒的兇狠夜叉神形象,轉而成為了一名秀骨清研,相貌清奇的可愛、完美的孩童形象。但是,哪吒依舊保留著佛教三頭六臂、面目忿怒的佛教本相。如在《西遊記》第四回中寫到哪吒與孫悟空打架的場景:「哪吒奮怒, 大喝一聲, 叫『變』即變做三頭六臂, 惡狠狠, 手持著六般兵器, 乃是斬妖劍、砍妖 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兒, 火輪兒。

86版《西遊記》:楊斌飾哪吒

三、哪吒道童戰神形象

到《封神演義》時,哪吒又有了新的形象變化。哪吒為道教的靈珠子, 受道教教主元始天尊的符命, 下凡做姜子牙的先行宮, 助武王伐紂。在《封神演義》第十四回中提到,太乙真人曾對石磯娘娘說,哪吒是靈珠子下世, 是奉元始天尊掌教符命,輔佐姜子牙滅成湯王朝。 相比以前,這是哪吒身份上的一大變化。

此外,哪吒肉團出生,長相與民間小孩無異,粉嫩可愛,成為道教新的孩童神仙。如《封神演義》第十二回中曾寫道:「李靖聽說, 急忙來至香房, 手執寶劍, 只見房裡一團紅氣, 滿屋異香。有一肉球, 滴溜溜圓轉如輪。李靖大驚, 望肉球上一劍砍去, 劃然有聲。分開肉球, 跳出一個小孩兒來。遍體紅光, 面如傅粉, 右手套一金鐲, 肚腹上圍著一塊紅綾, 金光射目。

《寶蓮燈前傳》:宋祖兒飾哪吒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後用蓮花重塑金身,由太乙真人傳授武藝與武器,完全成為一名道教神。在第十四回中哪吒已是一個「手提紫熖蛇矛寶, 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 紅錦綾中福萬民」的戰神形象。

文史君說

古代宗教形象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都離不開當時的宗教信仰的影響。因而,哪吒形象的變化亦可以反映出中國古代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演變。大體上來說,唐朝時期,奉行的是以儒家為主,佛道為輔的三教政策,這一時期,佛教藉機迅速發展,哪吒形象開始廣泛出現在眾人面前;宋時期,繼續奉行唐朝的三教政策,同時扶持道教,這一時期,佛道出現融合狀態,哪吒形象亦出現佛道二者並存的印記;明時期,正一派成為道教正統,統治者對道教多加扶持與信任,佛教此時延續三教合一政策,同時道教逐漸走向世俗化與民間化,道教許多神格開始受民眾尊奉。因而,哪吒形象由原來的佛教守護神轉向佛道融合形象,最後成為完全的孩童戰神形象。

參考文獻

1. 劉文剛:《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宗教學研究》2009年第3期;

2. 鄧啟剛:《哪吒信仰的域外傳入與其在中國的本土化》,《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4年第12期。

3.付方彥:《哪吒形象流變研究》,長沙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作者:浩然文史·初八的太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tqGOGwB8g2yegNDBg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