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將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東北易幟後,東北軍編成步兵25個旅、騎兵6個旅、炮兵10個團。''九一八''事變前夕,張學良在東北軍的正規軍有40萬人。
「九一八」事變紀念碑
陸軍。當時東北軍兵工廠生產力很高,在東亞排前列,每天的產量就可以武裝一個營,能生產六五、七九式步槍、馬克沁和白朗寧重機槍,仿日三八式重機槍;每月能生產80門迫擊炮(150毫米和80毫米口徑),每月可製造迫擊炮彈4萬發。軍工廠還能生產37毫米平射炮、75毫米野戰炮、100毫米輕型榴彈炮、150毫米榴彈炮、野戰炮。當時的東北軍還有坦克部隊,共有36輛''雷諾''FT-17型坦克。由於東北兵工廠仿製、生產設計能力非常強,所以在當時東北軍是實力最為強勁,軍種最全,裝備最好的軍隊。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
空軍。中國東北兵工廠有自己製造飛機的技術,飛機除了購買和西方列強贈送以及戰場上繳獲的之外,東北軍自己製造的戰鬥機很有特點,戰鬥機被稱為遼F1式.為雙翼型,它吸收了德國和法國戰鬥機的優點,當時算是比較先進的機型為雙翼型,裝備有兩挺劉易斯航空機槍。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僅僅100餘名日本士兵如入無人之境,未遇一兵一卒的抵抗就衝進爾塔機場,東北空軍262餘架飛機落入敵手,其中有剛剛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進口尚未啟封安裝的40架新飛機。
張學良與蔣介石
海軍。東北海軍擁有大小艦隻27艘,3.22萬噸,艦隊官兵3300人。主力艦''海圻''號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當時全國軍艦隻有4.2萬噸,東北就占76.7%。
''九一八''時,東北軍與日本關東軍軍力對比為北大營8000人,而日本關東軍3000人;奉天省內東北軍6-9萬人,而日本關東軍10500人。
裝備方面中國軍隊占優,東北軍占據局部兵力優勢,且直隸、熱河以及山海關一帶有東北軍主力25萬也可迅速馳援,由於日軍資源較匱乏,打不起大規模持久戰,而且當時日本國內也分成了主戰主和兩派,如果初期遭到猛烈反擊,日本國內主和派必能占據上風,東北有很大可能不會淪喪。
「九一八」事變時奉天省東北軍駐軍6-9萬人
「九一八」事跡前夕的東北軍
東北駐軍和日軍力量上對比,東北軍數量上占絕對優勢,而且在武器裝備上亦有相當的優勢。日本關東軍在事變時不僅沒有空中武裝力量,甚至在輕武器方面也不曾裝備類似於東北軍的''捷克輕機槍''這樣的高技術含量武器。如果沒有不抵抗的命令,如果部署得當,日軍的侵略行動是幾乎不能得逞的。
過去都認為「九一八」事變時的「不抵抗命令」是蔣介石下的,比如電影《西安事變》就是這樣演的。還有文章說蔣介石「不抵抗命令」的譯電文稿被于鳳至帶到了歐洲,藏於外國銀行,變成了蔣不敢殺張的「保單」。但電視劇《少帥》並沒有說「不抵抗命令」是蔣介石下的,而演的是張學良親自打電話下的不抵抗命令。《少帥》這樣演是符合歷史實情的。
「九一八」時奉天省日本關東軍總計10500人
1992年6月30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張之丙女士在採訪張學良時,為求證外間說法,給張學良讀了一段一部史書所寫的內容:「9月初,日本就製造了中村事件。11號,又接到蔣介石一個密電,召張去石家莊會晤,在火車廂里,蔣說,『我這次跟你會面主要是要你嚴令東北軍,凡遇日軍進攻,一律不准抵抗。』」
張學良與趙一荻
張學良墓位於美國夏威夷北部的"神殿谷"紀念公園內
張學良聽完後說:「他沒說這話,沒有。」張學良又解釋說:「我認為這件事情,是共產黨脫離我這個責任,好像是中央,大家罵我不抵抗啊,好像是奉中央命令的,這不在中央,(中央)沒責任的。」「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張之丙說:「說您在軍法會審的時候啊,您就把它(密電)拿出來了,在您口袋裡有一個黑皮包,您從黑皮包里拿出來的,正好是蔣總統給您的密電。結果中統局儘量地搜查,希望把它拿去。後來說是于鳳至,於夫人把它拿到美國去了。」張學良說:「這都是胡說。」「大姐(于鳳至)不懂政治,也不搞政治,沒這事。」
著名美籍華人、現代史學者唐德剛知道了張學良這番答話後,慨嘆說:這個說法可是歷史的大翻案!我們五十多年來,光知道是蔣公讓張學良不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