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線上學習進入下半場以來,我接到最多的提問是,「請問學校什麼時間開學?」於是,我需要把為什麼暫時開不了學的原因解釋給家長聽,從他們的焦慮裡面,我能夠聽得出來,他們不只是需要這樣的答案,還有如何更好的指導當前學生線上學習的強烈期望,更有著對未來教育的不解與困惑。
當教學的時間被壓縮,空間距離被拉遠,教師對課堂控制的力量被削弱,學習對於學生來說,在一定程度上被「散養」了之後,近乎原生態的、不加修飾和干預的、真實的學習狀態,因居家學習而裸露無遺。這種前所未有的學習體驗,學生、家長和教師都是新的經歷。伴隨著生命的成長,孩子們最需要的是什麼?或者說這樣的線上課堂,與線下課堂相比缺少了什麼?家長們究竟因為什麼在焦慮?……
從社會對開學複課時間的急切關注度里,可以看到對學習本質的追溯。為人師表,教書育人,教育本身來自教師的情感因素並沒有因為線上教育而削弱,反而這樣的師生關係成為了促進學習評價學習的加速劑。學生對於客體提供的學習資源的認知,通過自我的對話交流沉澱,所形成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為了線上學習是否有效的關鍵。同時,因為空間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隔或者減少了學生個體同他人的溝通與對話,需要在社會過程中實現的對話,因不容易實現而降低了學習的實踐性。
學習的本質是什麼?
終身學習的理念告訴我們,人的一生都需要學習,無論黃口小兒還是白髮老翁,學習是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他人的一種人際的「關係重建」。通過學習,通過對國家完整教材體系的學習,去獲得學會生活和實踐,學會與人交往,實現自身價值,擁有對家庭、社區、社會負責任的全面能力。
回到以往的線下課堂,我們是否曾經因為過度追求學業成績,而忘記了學習本身的價值?是否也曾經因位過度追求分數,而忘記了學習有它更廣闊的意義?是否也曾經因為過分追求一個孩子的全部發展,而忘記了孩子的差異和孩子的情感?我們就像追求學習理想的孩子一樣,拚命奔跑在學習的道路上,根本顧不上欣賞沿途的風景,而似乎忘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
繁重的作業量和課外輔導班,讓孩子們沒有了自己的時間,而家長們卻心安理得的找到了安寧的感覺。當一場疫情為教育按下「暫停鍵」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尋找到一種叫做「居家線上學習」的模式,去完成學習的內容,實現學習的自主。重新思考學習的本質,回到最真實的學習里,把世界當作教材,讓教育回歸本真。
教師的作用是什麼?
當教師的工作開始被各種軟體、平台資源、甚至微信抖音替代的時候,網絡變得如此重要,以致於下雪天室外尋找網絡的學子,課堂變得僅需要一根網線去連結。四方教室里的環境、空間、人一下子消失在虛擬空間裡。看不見的「教」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此時教師究竟應該怎麼去教?透過螢幕,學生目之所及和耳之所聞的畫面和聲音,究竟要以怎樣的色彩和排列組合去出現?教師該給予學生怎樣的學習指導?該怎樣面對技術的挑戰,儘快去融入進而引領線上課堂研究?……這些問題的反思,圍繞追求學習本質效率的時候,顯得更加有意義。
「教」會一直存在,但一定不是只圍繞教材的「教」,在這場疫情里,我們經歷的太多,瞬息萬變信息爆炸,共同經歷生死與共的公共安全,以及教育的真正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我們曾經離得那麼近的去體驗過,怎麼能夠忘記。教師對於課堂的設計變得更為重要,不在只是不同的課堂實施者,成為設計者的教師需要集中群體的智慧,去花心思設計好一節課,懷著滿心歡喜等待學生在網絡另外一端的回應。
「教師」也會一直存在,但不會是現在所有的教師,要認真反思一個重要的問題——哪些作用是人工智慧無法替代的?只要仔細一思考,就會發現能夠被替代的部分有很多,我們甚至會懷疑教師的作用究竟有多大。既然沒有那麼大的作用,教師的「教」就應該定位在「讓孩子發現自己,進而成為自己」, 這就是我們學校把「做最好的自己」作為師生目標的核心理念的原因。學校應該還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權利,教師應該最首先不去做破壞學生學習興趣和尊嚴的事情,更要阻止這樣的事情發生,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應該是學生生活的陪伴者和學習的組織者。
教師在教學中,能夠被替代的知識源頭和資源尋找,百度和網絡已經給了很多的詮釋,而人工智慧不能夠替代的情感部分,正是最可貴的部分。教師要思考的這個問題很重要,也正是教師需要凸顯作用的課堂根據地,是親密融洽的師生關係,是學生表達的傾聽陪伴,是課堂教學的組織點撥。
教育的意義在於什麼?
身為教育人,經歷教育從一支粉筆到人工智慧虛擬世界,到如今的一部手機在手,猶如手握重兵的神奇時代。無論未來有多遠,未來教育或許我們沒有完全看懂,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學習再也不可能完全是從前的樣子,教育再也不可能只是以前我們的理解,學校更不可能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在疫情一結束,就趕緊回到原來的老路上。我們必須去尋找新的更加適合學生髮展,適應社會進程,迎接人工智慧和現代化發展的教育。
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教育的真正意義,用創造去推動社會的發展。佐藤學在《學習的快樂——走向對話》里指出,「學習的實踐是『創造世界』、『探索自我』和『結交夥伴』相互媒介的三位一體的實踐」。實現這樣的實踐性,讓學習變得更生動、自主和更有意義。
學習通過課堂建立客觀世界與學生個體的聯繫,教材和現成的知識習得和鞏固練習,是對客觀世界的的一種去語脈化和抽象化,得到助長的抽象化知識,卻不能丟掉生動的世界。這是教育的第一大意義,就是對世界的認識和創造。把疫情當教材,從認識世界中鑑別信息真偽,從篩選信息中獲得結論印證,從而用創造性的勞動,去參與疫情防控和抗擊,給醫護人員寫信,給一線的勞動者報以感恩的態度,對自己負責任的獨立行為,都是教育帶給學生的改變與成長。
學習之所以帶給學生成長,是因為知識信息情感在孩子內心深處發生的化學反應,這樣的反應需要依靠學習者個體同自己的對話去完成。每個人的認識與表達都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尊重的語言和形象加以鼓勵肯定和強化,可以重建自己的語言和形象。每一個兒童的個性化活動都需要得到鼓勵,形成差異共享,而又和諧共處的關係,每一個兒童才能夠得到自己最好的發展,這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在人際關係的對話中,同他人的對話實踐,積極活躍的課堂見解交流,促進探究共同體成為學習成長共同體。這樣的共同體建設正是課堂建設的核心,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習共同體中每一個個體的生長。
對教育意義的思索,能夠促進教師和家長充分認識「對話性他者「的概念,對於學習重建的作用。去進一步明確和加強對課堂環節的設計組織,活動性、合作性的學習平台建立,需要依靠父母和老師的鼓勵和持續跟進,活動性、自立性的對話實踐,強化學生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對話感受,也需要父母和教師作為「對話性他者」敏銳的洞察、思考和判斷。
關於學生的居家學習,《上海教育》的沈祖芸老師有一段細膩的描述。「無論教師、家長怎麼不情願,『用什麼方式學習』的主動權第一次攥在了孩子手裡;任憑教師怎麼不適應,『在哪裡學習』的遙控器第一次從教室里的教師手中轉向了『虛擬世界+家庭』的模塊組合;任憑家長怎麼想甩鍋,一場戰『疫』第一次把所有與孩子成長相關的教育者拉成了同一個『朋友圈』。」
當學習遭遇疫情,教育已經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樣子。經過了線下學習的歷程,到如今大規模全世界性的線上課堂,乃至隨之而來的線上管理,學校已經在重新描繪她新的規劃。線上線下學習結合,現實虛擬樣態共存,地上雲端網絡同時建設,學習在呼喚最本真的成長,教育終將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模樣。
洛陽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校長
李青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pnvEHEBiuFnsJQVw4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