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劇院走過的那些年......

2019-07-12     戲曲寶

武漢漢劇院是全國有較大影響的藝術團體,曾列為國家級重點藝術劇院。其前身為武漢漢劇團。一九六二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正式建院,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贈詩:"京昆登大雅,秦越奏清平,尊重吳陳派,宏宣江漢聲"以示祝賀。

圖:董必武為武漢漢劇院建立題詩

武漢漢劇院院長陳伯華是享譽藝壇的漢劇藝術大師,在她的帶領下,劇院著名演員雲集,「十大行當」齊全,在對漢劇傳統藝術的研究、整理和創新中,做出了卓越的成績,在新一代藝術人才的培養工作中,碩果纍纍。劇院不斷進取,刻意求新,已形成獨特的高雅、清新的藝術風格,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

1956年,陳伯華演出漢劇《櫃中緣》,受周恩來接見

武漢漢劇院成立以來,曾得到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李先念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並多次進中南海為國家領導人演出。

劉少奇接見吳天保

李先念接見陳伯華

該院前身為武漢市漢劇團,1949年解放後,由武漢市漢劇工作第一團、新生漢劇團、民眾樂園漢劇隊於1953年6月1日合併組建而成。解放初期,三個劇團曾分別排了新戲《白毛女》、《九件衣》、《李千嬌》,並整理了《宇宙鋒》、《打花鼓》等3O個傳統劇目。

《宇宙鋒》劇照 陳伯華飾趙艷蓉

1952年參加中南區戲曲觀摩會演和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會演大會,演出《宇宙鋒》,獲演出二等獎,劇本整理獲二等獎,陳伯華飾趙艷蓉獲表演一等獎,胡桂林獲表演三等獎,名老藝人李春森、吳天保獲文化部獎狀。毛主席、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宇宙鋒》。

1956年,劇團建立了黨支部。劇團在黨的文藝方針指導下,挖掘、整理、創作和移植劇目,還建立了工作和排練上演制度,生產了大批優秀劇目。

  • 吳天保主演的《四郎探母》、《打金枝》,
  • 陳伯華主演的《二度梅》、《斷橋》,
  • 李四立主演的《白羅衫》,
  • 陳春芳主演的《水擒龐德》,
  • 周天棟主演的《大合銀牌》,
  • 李羅克主演的《海舟過關》,
  • 胡桂林主演的《興漢圖》等均在1956年湖北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會演中獲表演一等獎
  • 傅小保、劉志雄獲音樂一等獎,
  • 王曉樓、花碧蘭、何鳴鋒、雷金玉、冷少鳴、夏國光、童金鐘、劉金鳳、劉金屏、廖占魁、鄭繼鳴、劉國耀獲演(奏)員二等獎。
  • 吳天保、李春森、陳伯華獲湖北省人民委員會獎狀,
  • 董金林、鄧雲鳳、徐繼聲、唐庸三、陳文良、劉勝奎、傅小保、姜壽峰、留一笑均獲省文化局獎狀。

同年組織工礦、農村兩個服務隊,深入工礦、農村演出服務。為了擴大藝術交流,提高藝術水平,還抽出11名主要演員、伴奏員參加全國第二屆戲曲演員講習會學習。同時,舉辦有關聲韻、發聲、嗓音保護以及舞台人物造型等專題講座。

1953年1O月,赴朝鮮慰問志願軍演出,歷時達三月之久,演出(包括演唱)總計百餘場。1954年,參加了武漢防汛慰問和防汛戰鬥。同年4月,陳伯華隨中蘇友好協會觀禮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並參加聯歡演唱。

1957年陳伯華與梅蘭芳先生切磋手式

1957年,在全國大城市巡迴演出,歷時四個月,並與當地劇團(院)進行藝術交流,受到了京劇界梅蘭芳、周信芳等及其他專家們的讚許。

1950年代,吳天保與周信芳合影

1979年,參加中央慰問團湖北分團,赴廣西自衛反擊戰前線慰問演出,劇目為具有湖北漢劇藝術特色的《櫃中緣》、 《狀元媒》、 《借牛》,還有青年演員主演的《八仙鬧海》、《打花鼓》、《打漁殺家》、《春江渡》等劇目,受到軍民觀眾的歡迎。

為加強對青年演員的培訓,名老藝人「一幫一」親授藝術,成效顯著,多數能擔任各行當的主角演出,先後參加武漢市第二、三屆青年戲曲觀摩會演的有:

  • 雷金玉主演《穆桂英智破天門陣》,獲表演一等獎,
  • 李金鳳、賈振南合演《三娘教子》、戴湘萍主演《三才陣》、鄭松柏主演《鳳儀亭》、黃三愛主演《廣平府》、楊謨超主演《打花鼓》,均獲表演二等獎。

6O年代建立劇院之際,出現了藝術生產的高潮。陳(伯華)、吳(天保)藝術流派的《三請樊梨花》與《哭祖廟》、余春衡主演的《掃雪打碗》、周天棟主演的《烹蒯徹》、李四立主演的《轅門射戟》、羅惠蘭主演的《打灶神》等,均煥發藝術光彩。

1963年後,在全國大演現代戲的熱潮中,劇院的青年演員率先排演現代戲:陳新雲主演《趙玉霜》,吳思謙主演《八一風暴》、陶菊蓉主演《紅色少年》等,都取得好的演出效果。

1965年7月,赴廣州參加中南區現代戲劇觀摩會演,李羅克主演《借牛》,並與陳伯華、戴湘萍主演《太陽出山》,博得了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的讚揚。《借牛》一劇被調進北京參與國慶獻禮劇目,並登上遊行彩車,經過天安門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紅色娘子軍》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漢劇演出劇目遭到禁錮,轉入移植京一劇「樣板戲」。該院在「文革」十年中,青年創作人員創作了現代戲《永不停航》,改編、移植了《苗樹灣》。移植的《紅色娘子軍》等現代劇目兩次晉京演出;創作的小戲《高山勁松》(與省漢劇團合演),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藝術調演。

圖:班禪十世和陳伯華等人

1977年,武漢漢劇院恢復建制後,上演了大批傳統戲,繼續創作上演了由程雲編劇,高秉江導演,李金釗編曲,楊世雄、胡和顏、童志主演的《闖王旗》,並於1978年進京演出。該片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片。

《闖王旗》劇照 楊世雄飾闖王


圖:1978年拍《闖王旗》,李先念視察長春電影製片廠時在錄音棚接見漢劇院劇組

1982年,為紀念劇院建院二十周年:

  • 在表演、聲腔藝術及漢劇史研究等方面,總結寫出數百萬字的文字資料和文章。
  • 劇院優秀傳統劇目、唱段灌製成唱片的有《宇宙鋒》、《二度梅》、《借牛》、《紅色娘子軍》;
  • 攝製成戲曲影片和資料片的有《闖王旗》、《留住漢宮春》,後者收有《哭祖廟》、《櫃中緣》、《磐河橋》、《翠屏山》、《打花鼓》等劇目片段。
  • 並有不少優秀劇目錄被製成電視片。


大批中青年藝術人才,在80年代初期參加省中青演員比賽會演,演出《重台別》、《闖王旗》、《清風亭》、《義責王魁》等,胡和顏獲表演一等獎,陶菊蓉、賈振南、侯寶耀、吳思謙均獲表演二等獎。

繼後,武漢市舉行創作劇目會演,三台新編歷史劇《楚玉傳》、 《長孫皇后》、《勇安公主》,都獲得創作獎和演出獎。年底,劇院組織了老中青演出團赴香港演出七場傳統劇目,有《狀元媒》、《櫃中緣》及移植劇目《花木蘭》等,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好評。

圖:1981年,武漢漢劇院在湖北省漢川縣城隍公社的露天草台上演出,周天棟(右)、雷金玉合演《狀元媒》。 (黃克勤攝)


1996年,由向井芳樹編劇,方月仿改編,邱玲主演的《曾根崎殉情》赴日本演出,引起轟動。

向井芳樹夫婦在日本與陳伯華等合影


邱玲主演的《曾根崎殉情》劇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nscrmwBvvf6VcSZ8-n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