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這位兩千年來中國人民家喻戶曉的人物,關於她的史料卻出人意料地少。不但她的生卒年月無法知道,就連她的故里、家世、名字、族屬等基本問題,史書也語焉不詳或多所牴牾,乃至成為史學界的一樁「疑案」,長期爭論不休。
關於昭君的名、字和生卒年。
關於王昭君的名、字,人們都認為王昭君名嬙,字昭君。古代嬙、牆、檣可通假,所以有時寫作牆、檣。《漢書·匈奴傳》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司馬遷紀傳通例,某人,字某某,某地人,班固的敘述即沿襲此例。《漢書》中九次提到昭君,有兩次稱「王嬙」,都是在漢宮時;有七次稱「昭君」,都是在出塞後。古代男子20歲以後才「冠而加字」,稱字不稱名是對對方的尊重。昭君雖是女子,但班固這樣稱呼,可以看出班固對昭君的尊重。同時也透露了一個消息:昭君出塞時可能恰好20歲。昭君於公元前33年出塞,據此推測,她可能生於公元前53年(甘露元年)。
另據敦煌變文稱,昭君去世後,漢哀帝曾派使者楊少徴前去弔唁。漢哀帝在位時間是公元前6年至公元前1年,據此推斷,昭君去世時可能是五十歲左右。
《後漢書·南匈奴傳》中也多次提到了昭君,卻說:「昭君字嬙。」不知道範曄有什麼根據。可能是在昭君事跡口耳相傳中的錯訛對范曄產生的影響吧。本來,「嬙」或「昭君」何者為名、何者為字,對其人其事的認識是無關宏旨的,但范曄之說一起,卻連「嬙」字是否是昭君之名也受到了挑戰。
宋人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曾對昭君名嬙提出不同的看法:「蓋昭君不名嬙,嬙乃禁中婦官耳。」他認為「嬙」不是昭君之名,是宮中女官的稱謂。近年來也有人提出漢元帝時宮中女官分為十四等,但其中並無「嬙」這一名稱,因此「嬙」不是女官名而是宮女的泛稱,而且地位較低。我們以為這些看法未免過於穿鑿。其實,《漢書》是有關昭君的最早信史,對昭君的名與字說得很清楚,並無難解之處。
而「某人,字某某」也是古代通用句式。更何況,「嬙」字在古代固然有宮中女官的含義,但用得更多的仍然是作為美女的名字,古代有位著名的美女就叫毛嬙。如《莊子·齊物論》說:「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既然如此,昭君名嬙也就並不奇怪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kJQzm4BMH2_cNUgNW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