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想到襄陽城的時候,大家的心中總會出現「鐵襄陽」這三個字。
的確,襄陽城曾經作為城池,力抗蒙古大軍六年之久,這絕對算得上是古代軍事史上的奇蹟。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都是歷代王朝所依仗的軍事重心,甚至成為掌控王朝命脈的「生死門」。
襄陽城的形成
有關襄陽這座城池的重要性,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有過詳細的記載:
襄陽,上流門戶,北通汝、洛,西帶秦、蜀,南遮湖廣,東瞰吳越,欲退守江左,則襄陽不如建鄴,欲進圖中原,則建鄴不如襄陽,欲御強寇,則建鄴、襄陽乃左右臂也。
襄陽城的雛形形成在春秋時期,那個時候的襄陽城僅僅作為楚國的一個北進渡口而存在。
它的名字叫做「北津戍」。
「津」字顧名思義便是渡口的意思,歷史上所有與「津」字有關的地方,清一色皆為渡口,最為經典的地方就是天津。
而在兩漢初期,因為當時人口的政治重心為長安、洛陽兩地,大多人的人口都生活在這兩個地方的核心圈之外不遠的地方。
成皋、滎陽便是兩個極具代表性的活動圈。
這裡靠近洛陽,經濟發達,人口眾多。歷經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其爭奪的重心便是成皋和滎陽。
及至東漢建立,劉秀從南陽起家,他在洛陽稱帝後,他的老家南陽得到了極為特殊的照顧,南陽一躍成為比肩與帝都洛陽的首級大都市。
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陽也。---《讀史方輿紀要》
這裡不僅人多,而且眾多的豪族都集中在這裡,讓當地經濟開始爆發性的增長,人口達到百萬之眾。獨特的地理格局,更是讓它成為南陽盆地中最後的一道屏障。
反過來,南陽盆地又能夠作為襄陽城的前沿緩衝區域。這塊「馬蹄形」的南陽盆地,涵蓋了所有的水系,而這些水系恰恰是阻礙遊牧騎兵的最佳方式,這樣便不致於騎兵在南下衝擊襄陽城的時候,瞬間就能夠狂飆奔襲至襄陽城下。
這片盆地雖然不能完全擋住外來勢力,卻能夠很好的作為前沿戰略緩衝地,為襄陽城積極調動兵力戍衛提供一定的時間。
襄陽城在東漢末年的軍事地位,更加的凸顯出來。
東漢末年,劉表以荊州刺史的身份進入荊州,他將荊州治所從漢壽北遷至襄陽,讓襄陽成為了拱衛荊州防禦的橋頭堡。
中原諸侯廝殺混戰,越來越多的人流入了襄陽城,襄陽城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劉表聯合當地世家大族加築襄陽城,同時也加築了襄陽城北部的樊城,讓其成為兩座可以相互馳援的堅城。
至此,「鐵襄陽」作為一座全新而且完成的一體化城池,登上了歷史舞台。而劉表此舉,也奠定了幾千年後的戰略格局。
這是個開創性的成就,也是個值得讓人銘記的成就。
襄陽城的水系網
古代城池中,如果擁有巨大的水系網,勢必要占有很大的作用。
行軍打仗的物資補給異常的重要,而陸地運輸不僅耗時耗力,也十分容易被對方突襲。
更何況,選擇陸地運輸物資,其護衛軍資的人員高達行軍人數的2-3倍,也就是說往往三萬大軍出兵,就需要6-9萬的士兵護送物資。
漢武帝時期,漢武帝下令讓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兩人合計六萬騎兵,其護衛後勤輜重的人數高達十萬,頗為壯觀。
試想,行軍打仗如果全靠陸地運輸,運輸成本會變得多麼的可怕?
而如果擁有便捷的水系網,運輸成本會降低很多。
襄陽城的北部連接著漢水、湍河、白河、唐河四條水系,有了這四條水系,運輸成本會大大降低。
襄陽城的南部被漢水完全貫通,一直流入長江。
完整而全面的水系網,讓襄陽城從來不會因為財源供給、物資運輸問題,在短時間內遭遇巨大的危機。
所以,關於襄陽城力抗蒙古大軍六年之久,我們大抵也能夠想像的出來。
因為,蒙古大軍在北面全力進攻,難免的江漢平原可以通過漢水遠遠不斷的供給物資。
當然,任何資源的攫取總要有一定的上限,不可能永不斷絕。
襄陽的軍事作用
府跨連荊、豫,控扼南北,三國以來,嘗為天下重地。曹公赤壁之敗,既失江陵,而襄陽置戍,屹為藩捍。
從更大的視角來看,襄陽城還有「中轉門」之稱,因為它恰恰位於南陽盆地、江漢平原的中心地帶。
如此一來,他們的存在便讓襄陽成為了核心的經濟帶,這裡不僅防守力量雄厚,其經濟能力更是爆炸。
北部的南陽盆地即便是被外來的勢力所占領,可南部的面積廣闊的江漢平原依舊能夠源源不斷的進行經濟輸入。
很多人對襄陽的直觀影響大多為,它是一個獨立且強悍的軍事據點。
其實不然,任何一個強悍的軍事據點,離開了經濟實力的支撐,壓根就無從談起。
作為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它連接著各地重要的通道。
襄陽的東部雖然緊鄰華北大平原,可因為大別山的存在,為襄陽城提供了一道完美的天然屏障。
外來的軍事力量固然可以從義陽三關衝進江漢平原,可襄陽的軍事力量也可以迅速從東、南兩個方向對衝擊這裡的軍事力量進行截擊。
這種「顧首不顧腚」的打法,其實很少有人用。
因為它的風險的確太大。
再看看襄陽城的整體格局。
襄陽城的北面緊鄰漢水,還有副城樊城拱衛,而南部又是聳立的高山,所以外來的軍事力量在進攻襄陽城的時候,只能選擇正面硬剛,兩翼的突襲往往都徒勞無功。
今天,襄陽城依舊屹立在漢水之濱,它見證了曾經的那段歷史,也見證了無數的將士亡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