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軍隊駐紮在京城九座城門,哪座城門沒有駐軍?

2021-05-17   勇哥讀史

原標題:八旗軍隊駐紮在京城九座城門,哪座城門沒有駐軍?

1644年,清朝八旗軍隊穿過山海關,浩浩蕩蕩地開進關內,占領了京城,並逐漸統一了中原。清朝終於取代了明朝,成為又一個大一統王朝。

在清朝入關、統一中原的過程中,十幾萬八旗軍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從1645年開始,為了維護統治,清廷陸續將八旗軍隊派駐到全國各地,如獨石口、張家口、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熱河、密雲、江寧、西安、太原、德州、杭州、福州、荊州、開封等地。另外,清朝在京城駐紮了一支八旗軍隊,保護京城的安全。

當時,京城有9座城門,分別是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西直門、阜成門、東直門、安定門、德勝門。9座城門緊緊圍繞著京城,形成一個面積約為62平方公里的內城。在內城的核心,是皇帝、后妃居住的紫禁城,即現在所稱的故宮博物院。

為了管理9座城門,清廷設立了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簡稱「九門提督」,負責9座城門內外的守衛和門禁,以及巡夜、救火、編查保甲、禁令、緝捕、斷獄等。

毫無疑問,指望九門提督率領的幾千禁衛軍就能確保紫禁城安然無恙,是不太現實的。有必要在禁衛軍之外,再設立一支武裝力量,作為有效的補充,同時又監督禁衛軍。於是,清廷將內城裡的漢族居民全部驅趕到外城居住,內城騰空後駐紮八旗官兵,分設在9座城門內外。

具體來說,八旗軍隊是這樣分布的。

兩黃旗駐紮在北方:鑲黃旗駐安定門內外,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外。

兩白旗駐紮在東方:鑲白旗駐朝陽門內外,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外。

兩紅旗駐紮在西方:鑲紅旗駐阜成門內外,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外。

兩藍旗駐紮在南方:鑲藍旗駐宣武門內外,正藍旗駐崇文門內外。

為了便於管理,清廷又將駐紮在京城的八旗軍隊分為左翼和右翼。從坐北朝南的角度來看,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位於左邊,被稱為左翼;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位於右邊,被稱為右翼。這與八旗軍隊行軍作戰時的布陣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顯而易見,只有位於正南方的正陽門,沒有固定駐紮八旗軍隊。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很簡單:正陽門的地位太特殊了,作用太重要的,不能固定駐紮八旗軍隊。

正陽門又叫「前門」,「大前門」。民國初期,英美煙草公司生產一種香煙「大前門」,與「老刀」「大英」「哈德門」「三炮台」等品牌齊名,在上海灘風靡一時。正陽門在9座城門中地位最高,是清朝的國門,代表著清廷的「臉面」,只有皇帝的龍車有資格從正陽門進出。每年,皇帝去天壇祭祀和去先農壇耕地,都是由正陽門進出。

正陽門的規制最為隆崇,城樓、箭樓、瓮城都是9座城門中最高大雄偉的。就連瓮城內的關帝廟,也是正陽門關帝廟規模最大。

正因為此,正陽門由滿洲八旗和蒙古八旗輪流守護。這就是說,不管是鑲黃旗,還是正黃旗;無論是鑲白旗,還是正白旗,都能夠參與到正陽門的守護任務中來。這就杜絕了固定駐紮八旗軍隊後產生的弊端。

至於漢軍八旗,是沒有資格守護正陽門的。他們主要是負責外城七座城門:鑲黃旗漢軍負責守護東便門,正黃旗漢軍負責守護西便門,正白旗漢軍負責守護廣渠門,正紅旗漢軍負責守護廣安門,鑲藍、鑲白二旗漢軍負責守護左安門,鑲紅旗漢軍負責守護右安門,正藍旗漢軍負責守護永定門。

八旗軍隊駐守9座城門的制度,從清朝初期延續到清朝滅亡,近300年間沒有大的改動,只是1699年進行了一次微調。

1699年,康熙皇帝下令,除了正陽門保持原有制度不變外,其餘8座城門中,負責門務的官員進行互調。即守門兵丁不變,由其他旗的官員擔任城門領、城門吏、千總等職位。具體調換是:鑲黃旗與正藍旗對調,正黃旗與鑲藍旗對調,正白旗與鑲白旗對調,正紅旗與鑲紅旗對調。

清朝初期,內城與外城有著嚴整的布局。內城的八旗駐軍不得擅自外出,外城的漢人居民不得擅自進入內城。直到康乾盛世以後,部分內城旗人迫於生計,搬遷出了內城;原來居住在外城的漢人居民,也搬進了內城。此後,八旗軍隊駐守9座城門的制度,漸漸失去了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