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容易被同學欺負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父母

2019-05-25   啊啦拉的育兒觀

很多時候,由於工作原因,一些家長早早的將孩子送進幼兒園,有人照看,自己放心,也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做自己的事。

但是在近來發生的新聞中,我們不難發現,校園暴力越來越趨向於低齡化。

這讓很多家長的心狠狠地揪起來一塊:

自己帶孩子,心有餘而力不足;送到學校里去,又擔心自家寶貝受欺負,一時間不知道到該怎樣才好。

這兩天,同事也有了類似的煩惱:

這天.同事接女兒放學回家,正巧看見園門口一個家長領著額頭上紅了一塊、紅撲撲的小臉上還掛著淚痕的孩子往門外走。

孩子的媽媽一邊走一邊和孩子說:「以後你離XX遠點,不行你就跑到一邊去,別總在他面前晃,省著他總欺負你,知道了嗎?」

孩子的小腦袋垂下來,淡淡的「恩」了一聲。

同事聽到心裡一驚,心想:雖然不能主張暴力,但是也不應該容忍別人的施暴行為啊

接到女兒後,看著女兒滿是燦爛的小臉,同事的思緒卻還在剛剛那對母子身上。

一直大大咧咧的她開始擔心自己可愛的女兒會被欺負,甚至產生了全職在家帶孩子的想法,

她越想越覺得憋悶,猶豫再三,撥通了我的號碼:

「凱凱,你說怎麼樣才能不讓孩子在學校里受欺負啊?我要怎麼做啊?」

聽同事講完事情的經過,我隔著螢幕都能感覺到同事緊張,笑了笑,安慰她說:

「放心,你這麼為孩子著想,就這一點,芸芸(同事女兒的名字)都不會受欺負的。放心好了」

沒錯,為孩子著想的父母,她的孩子很難被欺負。

而相反的,容易被同學欺負的孩子,往往都是兩種家長。

1.喜歡息事寧人,不願惹麻煩的家長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是父母行為舉止的直接反饋。

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假,很多本本分分,不愛出風頭的家長,孩子大多也老老實實,在班級里默默無聞的。

雖然說,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

但是有時候,不怕孩子聽話老實,而是怕孩子的父母太過老實。

有的父母做事喜歡息事寧人,所以遇到自家孩子被欺負的情況,經常說自己在忙走不開;

即使出面,也是慌慌張張的把孩子拉走,怕惹事上身。

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因為父母帶給他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

所以,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不僅缺乏安全感,還會形成自卑懦弱、膽小怕事的「逃避型」人格。

2.總是習慣性追問孩子自身問題的家長

網上流傳著一句話:「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熊家長」。

有這麼一部分家長,在孩子在犯錯誤後,家長非但不批評孩子,居然還會出面維護自己的孩子。

如果說這是出於「護犢子」的心理,維護自家孩子的利益,我勉強能夠理解。

但是有些家長,卻在孩子被欺負後,追問孩子自身的問題。

他們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全班那麼多孩子,不欺負別人,只欺負自己家的孩子,說明自家孩子也是有問題的。

面對父母的不信任,孩子為自己的辯白也變成了無意義的狡辯。

長此以往,孩子會慢慢的封閉自己的內心,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疏遠。

孩子也不喜歡與外界交流,變得越來越內向。

那麼,如果自家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其實只要做到一點:理智回擊,反對暴力。

如果欺負別人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嚴重性,家長不必上綱上線,非要討個說法,。

把話都說明白了,可能兩個孩子的「恩怨」也就解開了;

但是如果對方是有意識的打人,那就不要再講什麼「息事寧人」、「以德報怨」了。

因為雙方所處角度的不同,光靠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但這也不能成為用暴力解決的理由,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自保的能力,告訴他:

雖然拳頭可以讓我們保護自己,但為了不成為和對方一樣的人,所以不能出手。

但同時也要記住:並不代表自己軟弱,可以任人拿捏。

中國有句老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這句話,用在孩子身上也很合適:

也許我們不能躲避暴力的降臨,但是也要明白,不可以一味的逃避、任人欺負。

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堅定地站在孩子身後,給他足夠的愛與理解,然後給他可以勇敢面對的勇氣!

- END -

作者:凱爸

看完的讀者,如果你贊同我的觀點,記得給我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