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太平洋「地獄」,二戰美日硫磺島戰役戰術大解析

2019-06-19     軍史解密

要說到太平洋戰爭中令美軍最害怕的是哪場戰役,很多人會說是硫磺島戰役,此戰美軍傷亡人數超過了日軍傷亡人數,這也成為美國使用原子彈結束對日戰爭的最重要因素。硫磺島登陸戰役僅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600 多次登陸作戰中的一例,但硫磺島登陸攻方進攻之艱難,守方抵抗之堅決,雙方損失之慘重,值得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

1945 年2 月,美軍在太平洋展開了一場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登陸作戰。因登陸方傷亡超過抗登陸方,此戰役被世人稱為太平洋戰場上的「絞肉機」,不僅昭示了「狂轟濫炸」式登陸模式的衰落,也敲響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喪鐘。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進一步發展,美軍在攻占了馬里亞納群島和菲利賓群島後,突破了日本本土以南和西南方向的第二道防線,使得日軍的「內防禦圈」直接暴露在盟軍打擊之下。為了打敗日本法西斯,削弱日軍的整體作戰能力,美軍決定向日本「內防禦圈」發起進攻,對其本土進行戰略轟炸。而北距東京1080 千米,南距關島1130 千米,幾乎處於東京和美國屬地塞班島中央的硫磺島,就成了美日兩軍的必爭之地——作為東京正門的崗哨,美軍B-29型飛機往返東京和塞班島的中途,一定要經過硫磺島。當美機通過它上空的時候,硫磺島上的監視雷達便可把情報及時通知東京,這對美機轟炸日本是很大的威脅。為了順利轟炸日本本土,這個釘子必須拔掉。

1944 年10 月初,硫磺島登陸作戰計劃由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制定完成。決定由海軍陸戰隊第5 兩棲軍組成地面部隊,下轄第3、4、5 師,共約6.1 萬人;並由太平洋艦隊部分艦艇組成登陸編隊和支援編隊;第58 特混編隊負責海空掩護;參加戰役的艦艇共800 艘,飛機約2000 架,由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上將統一指揮。而此時計劃參加硫磺島登陸作戰的部隊正在呂宋島執行作戰任務,所以計劃不能馬上實施。1945 年1 月9 日呂宋島戰役結束,於是尼米茲決定在1945年2 月中旬發起硫磺島登陸作戰。

日軍借地利以逸待勞

在此之前的幾次海島爭奪戰中,日本人都採取傳統的守島戰術,也就是想在美軍還未登陸之前,將其消滅在海里,但面對美軍的先進武器,這樣的戰術往往以失敗告終。

面對實力上的差距,日本人改變了以前的老辦法。日軍將領栗林忠道中將指揮硫磺島抗登陸作戰,他認為面對具有絕對優勢的美軍,灘頭作戰難以抵抗美軍的登陸,因為猛烈的艦炮和航空火力突擊,必然使水際陣地遭到嚴重破壞,從而消耗進行持久作戰的能力,應將美軍放到陸上來打,利用有利地形節節抗擊,遲滯、消耗敵人。

因此,栗林忠道主張依託元山地區的有利地形,建立堅固防禦體系,實施縱深防禦。該方針的要旨,是在縱深內構築支撐點式的主要抵抗陣地,允許敵人登陸,在水際暫不進行抗擊,抓住敵人上陸並集結於岸邊縱深400 米的時機,集中炮火和各種火器實施突然反擊。

硫磺群島上建有堅固的要塞——以折缽山為核心陣地,以兩個機場為主要防禦地帶。適宜登陸的東、西海灘建有以永備發射點和堅固工事為骨幹的防禦陣地。針對美軍作戰特點,在海灘縱深埋設大量地雷,以機槍、迫擊炮、反坦克炮構成綿密的火力網,所有的武器配置與射擊目標都進行過精確的計算,既能隱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地殺傷美軍。

美軍立體封鎖孤島

為了迷惑日軍,孤立守軍,給登陸作戰創造有利條件,駐紮在塞班島的美軍航空兵重點轟炸了日本本土、硫磺島的機場以及為硫磺島進行物資補給的中轉地父島的港口設施,投彈量超過400萬千克以上,但因自然環境的影響,轟炸效果並不理想。

1945 年2 月16 日,美軍航母編隊開始攻擊日本本土,1000 余架艦載機分成數個攻擊波直撲東京灣各機場,但因霧氣瀰漫,能見度低,轟炸效果不理想。第二天,由於天氣惡劣,斯普魯恩斯只派出兩個攻擊波艦載機500 余架次轟炸關東地區的機場、飛機製造廠等目標。下午,就命令第58 特混編隊急速南下直接支援對硫磺島的進攻。此次行動以後,美軍又使用了32 艘潛艇進行海上立體封鎖,從而使硫磺島處於孤立狀態。

美軍海灘喋血受重創

2 月16 日清晨,美軍支援編隊到達硫磺島海域,開始實施預先火力準備。所有戰列艦、巡洋艦都按照事先劃分的地段占領射擊陣位,逐一摧毀已查明的目標。

從16 日至18 日的3 天時間裡,為了配合艦炮火力,護航航母的艦載機也全力出擊,進行空中掩護和反潛警戒。這三天中,硫磺島幾乎完全被美軍火力淹沒,日軍只能躲在坑道里。

2 月19 日天亮不久,美軍開始了登陸前的直接火力準備,從8 時50 分開始,火力持續達9小時,共發射炮彈38550 發。到天黑時,美軍已經將6 個步兵團、6 個炮兵營和2 個坦克營運上了硫磺島,共約3 萬人上岸,占領了寬約3.6 千米,縱深從650 米到1000米不等的登陸場。美軍全天傷亡2424 人,傷亡總數約占登陸總人數的8%。

逐寸爭奪殲滅頑敵

2 月20 日凌晨,美軍艦炮根據登陸部隊的要求進行火力準備。8 時30 分,美軍登陸部隊開始發起進攻。因硫磺島的地形對守方有益,美軍每向前推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直到黃昏,才總共前進了180 米。隨後幾天,進展都不明顯。

2 月23 日10 時20 分,陸戰5 師28 團由哈羅得希勒中尉率領40 人組成的小分隊,終於攻上了折缽山山頂並升起了一面美國國旗。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戰鬥依然很激烈,美軍陸戰隊員對日軍的堅固工事沒有什麼好的摧毀辦法,只能逐個攻堅,付出了慘重的傷亡,而每天的戰果卻只能以米來計算。

3 月1 日,美軍攻占了2 號機場、342.4 高地和元山地區,但382 高地仍然在日軍手裡。為了奪占382 高地,美軍傷亡非常慘重。日軍以382 高地作為誘餌,引誘美軍進入而加以消滅,美軍4 個排的兵力被日軍轟炸了8 個小時,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完好的。直到3 月3 日,382 高地才被美軍陸戰4 師攻占。

美軍和日軍在對硫磺島中部地區的爭奪中,戰鬥極其慘烈,有的戰鬥部隊傷亡率高達50%以上,有的連、排長和軍士長傷亡殆盡,許多連隊的連長由少尉或上士擔任,而排、班長大都由普通士兵擔任。直到3 月9 日,美軍才將日軍壓縮到島的北部和東北部沿岸的地帶,突破了日軍的第2 道防線。

困獸之鬥難長久

3 月10 日,陸戰3 師將日軍防線截為兩段後,隨即開始向兩面擴張戰果,9 團向東,21 團向西,分別策應陸戰4 師、5 師的攻擊。在16 日美軍宣布占領硫磺島後,又經過整整一周的激戰,到24 日美軍才將殘餘的日軍壓縮在島北部約2.1 平方千米的狹小範圍里。

3 月26 日凌晨,栗林忠道親自率領約350 名日軍向2 號機場的美軍發起最後反擊。美軍傷亡172 名人員,日軍也被殲滅172 名,栗林忠道切腹自殺。美軍於當天8 時宣布硫磺島戰役結束,但是清剿殘餘日軍的戰鬥一直持續到4 月底。

強大兵力是奪島基礎

在硫磺島登陸作戰中,美軍共投入兵力約22 萬人,登陸部隊約6.1 萬人,參戰艦艇約800 艘,飛機約2000 架。而日軍島上陸軍僅僅約為1.5 萬人,海軍約7000 餘人,共約2.3 萬人,飛機僅僅30 余架。日軍與美軍投入的兵力兵器相比,美軍的空軍占有絕對的優勢,也正是美軍投入了具有絕對優勢的作戰力量,才能背水攻堅,取得硫磺島登陸作戰的最終勝利。

因此,在未來的登島作戰中,必須要以強大的優勢力量為基礎。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兵力數量上,還體現在部隊質量上;不僅體現在登陸兵力和抗登陸兵力之間的對比優勢上,還應體現在雙方空中、海上等其他聯合參戰力量的對比優勢上。要想方設法在某一時空內調集相對優勢甚至絕對優勢的作戰力量,才能確保登陸作戰的成功。

周密計劃準備是奪島前提

硫磺島登陸戰役雖然是1945 年2 月19 日發起的,但早在1944 年4 月,美軍太平洋戰區司令部就開始醞釀硫磺島登陸作戰計劃。為了制定一份完整的作戰計劃,整整花了6 個月的時間,確保作戰計劃周密詳細。

從計劃出爐到戰役打響,美軍又進行了4 個多月的準備。登陸準備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登陸部隊的臨戰演習,擔負登陸任務的第5 兩棲軍的3 個海軍陸戰隊師為了順利登陸,在塞班島以硫磺島日軍為假想敵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模擬演練;二是火力空襲。為了阻止日軍對硫磺島可能的增援,轉移日軍注意力,美海空軍在戰役打響前7 個月就使用大量艦載航空兵對日本本土關東地區機場、硫磺島機場進行火力壓制。因此,在未來的登陸作戰準備中,要取得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必須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詳盡的情報資料準備,二是周密的組織計劃準備,三是嚴格的戰前訓練準備,四是充足的物資器材準備。

海空火力支援是奪島關鍵

強大的海空火力支援在硫磺島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了確保登陸作戰的順利進行,削弱硫磺島日軍的作戰能力,美軍進行了長達7 個多月的火力空襲,平均每月打擊10 次。在此次戰役中,艦炮支援也比較得力,共發射各種口徑炮彈30 余萬發,計1.4 萬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力支援了登陸部隊的作戰。

正是有了美軍艦炮和飛機提供的全程、及時、有效的火力支援,美軍陸戰隊才能最終攻克日軍的防禦陣地,所以說美軍海空火力支援在整個硫磺島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的登陸作戰中,制空權和制海權的爭奪會非常激烈。登陸方只有掌握壓倒優勢的海、空力量,實施強有力的海、空火力支援,才能保證突擊上陸部隊在集結、裝載、航渡、上陸等各個作戰環節的任務能夠得以順利實施。

敵情判斷不准易造成大量傷亡

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講既是一次戰略上的重大勝利,也是一次傷亡慘痛的教訓。美軍攻占硫磺島共傷亡28686 人,雙方傷亡比為1.23:1,這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傷亡人數超過日軍的唯一戰例。

此次作戰中,美軍利用其強大的海空優勢在突擊登陸階段進展神速,第一天就有3 萬人登上硫磺島,然而在接下來的30 多天當中卻因地形和對日軍的堅固防禦體系一無所知而進展緩慢,傷亡嚴重,平均一個師每晝夜占領的面積只有0.2 平方千米。在這場戰役中,美軍傷亡慘重,除了日軍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狂熱的軍國主義精神外,美軍情報機構對硫磺島日軍作戰能力的錯誤評估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美軍沒有準確估計守島日軍的兵力兵器。臨近開戰,美軍採用偵察機對硫磺島進行偵察,但是由於天氣和情報中心缺乏經驗豐富的情報分析員,而使得偵察變得毫無意義,對硫磺島日軍的情況掌握得不夠詳實。

其次,沒有察明日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在戰役發起後,美軍遇到了大量的防禦工事,但是戰前聯合情報中心並未就這些情況進行說明。

最後,美軍情報人員對硫磺島複雜的地形隻字未提。高地、窪地和經過人工改造的天然坑道成為日軍的屏障,極大地遲滯了美軍的行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戰役發起前情報的獲取,對取得戰役勝利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因為美軍在戰前沒有能夠詳細、全面、準確的了解日軍的防禦體系,特別是硫磺島的特殊地理結構,所以才造成美軍作戰計劃沒有按期實施,人員傷亡特別嚴重的後果。

為了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必須高度重視戰鬥發起前的對敵情報工作,只有全方位立體偵察獲取到敵人的情報,才能充分了解作戰對手的情況,才能實現戰場的「單向透明」,才能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e_aRmwB8g2yegNDA-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