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累計感染人數已逼近40萬人,疫情傳導給世界經濟的衰退影響,將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
2009年3月,在美聯儲「不惜一切代價」的救市政策下,標普500指數在666點觸底,此後便開啟了近11年的牛市。眼下,疫情席捲歐美國家,儘管理論上的衰退是連續兩個季度的增速下降,但目前全球主流機構已將全球衰退作為了基本假設,換言之,悲觀假設下的衰退程度可能更深。
3月23日,摩根大通最新預計,目前全球經濟處於衰退中,預測今年全球GDP同比下降1.1%。較疫情暴發前的基準預測相比,全球GDP增長率將下滑2.1個百分點,發達市場失業率將走高1個百分點且其財政赤字預計將增加至GDP的5%,且全球全行業PMI指數將跌至金融危機以來新低。
此外,摩根大通預測第一季度美國GDP年化收縮4%,在第二季度下滑幅度擴大至14%,在下半年有望以6%的平均速度恢復,全年經濟增長預測為-1.8%。失業率在二季度將達到6.25%的高位,在下半年有望逐漸下降。屬勞工密集型的消費服務行業將受到最嚴重影響。
相比2008年金融危機,如今市場似乎對政策反應不佳。「當年金融危機主要打擊的是華爾街(WallStreet),這次疫情影響的則是『主街』(MainStreet,即實體經濟),因此造成的影響也更深遠。隨著企業信用資質面臨壓力,銀行也會對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愈發謹慎。所幸,得益於2008年危機後的去槓桿和強監管,當前銀行金融體系的韌性仍較強。」法國巴黎銀行中國區CEO兼行長賴長庚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下一階段,市場仍需密切關注全球「美元荒」的持續影響,近期中資美元債也因為贖回壓力而大幅跳空,企業信用惡化導致銀行更為惜貸,從而招致信用違約風險攀升。相比之下,人民幣債市運行仍然平穩、流動性充沛,但各界認為需要密切關注外需放緩帶來的「倒灌風險」。
疫情防控不利將導致全球深度衰退
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監測數據,截至北京時間24日17時30分,全球168個國家總計報告382644例新冠確診病例,死亡人數達16581。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正在加速。世界衛生組織(WHO)稱,從出現第一起新冠確診病例到10萬例用了67天,隨後僅過了11天就增長到20萬例,抵達30萬例的時間只耗費了4天。
WHO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Harris)稱,在過去24小時內,85%的新增確診病例出現在歐洲和美國。同時,由於新增病例數飆升,美國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疫情的暴發中心。
「當前,美國眾多醫務人員防護非常不到位,醫療物資從緊,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出現醫務人員感染率攀升的情況,類似於義大利。短期內,疫情仍很難見頂。」某舊金山當地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全球疫情曲線何時會抵達頂點?WHO新興疾病部門主管范科霍夫(MariaVanKerkhove)近日在記者會上回應稱,我們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因此需要對任何情況和這種大流行的趨勢做好準備,每個國家的流行病傳播軌跡都取決於其自身行動。
各大金融機構近期持續下調全球增速預期。渣打近期下調2020年全球GDP增速預期至1.6%,遠低於去年11月時3.3%的預測,這也將是37年來最低的年化增長率,接近2008年的衰退區間。目前預計,全球上半年將陷入衰退,下半年可能會緩慢復甦。
無獨有偶,摩根史坦利表示,由於疫情衝擊亞洲後擴散至歐美地區,在基本情境假設下,預計美國2020年全年增長僅為0.6%,在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下,2021年經濟增速可能恢復到1.9%;歐元區的情況則更不容樂觀,該機構預計一季度增速為-2.9%,二季度-12.3%,三季度-3.8%,四季度-1.1%,這使得2020年歐元區的經濟增速預計為-5%,但預計2021年可能在低基數下反彈至5.5%。
正如美聯儲前主席耶倫近期所說,儘管央行工具不能免除疫情的直接衝擊,但可以減輕經濟所受傷害。3月23日,美聯儲「火力全開」,回應了市場幾乎所有期待的政策——宣布開啟無限量化寬鬆(QE),購買國債和住房抵押支持證券(MBS)。早前,公司債被無差異拋售,企業也難以通過一級市場發債融資。為此美聯儲還推出兩大最關鍵的措施——PMCCF(一級市場公司信貸融資),用以支持新發債券和貸款融資。另一個則是SMCCP(二級市場公司信貸融資),主要購買投資級公司發行的二級市場債券。此外,美聯儲還建立了第三個機制,即定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設施(TALF),以支持信貸流向消費者和企業。
消息宣布後,美股全線低開。之所以如此,原因在於越救市,市場越趁機出貨,一直持續到市場認為沒工具了才會停止,直到接下來的救市政策(萬億財政刺激)被逼出來。但渣打認為,如果美聯儲和美國政府不刺激,等到信心全崩後就來不及了。
當前,市場最為期待的便是財政刺激政策,但是在美國兩黨黨爭下,刺激政策難以趕早落地。當地時間周一,被認為「馬上就能通過」的美國財政刺激法案,再度折戟參議院。儘管黨爭不斷,但在關鍵時刻,刺激政策最終在妥協下總能通過,只是時間可能長於預期。
「而美聯儲這次的政策效果不佳,一方面也是因為缺乏財政政策配合,再次證明單純的貨幣政策解決不了問題,何況疫情還在加速攀升(預計最快4月初才見頂)。另一方面美聯儲雖然看似『火力全開』,但並未根本解決二級市場的流動性問題,美元指數依然站在103以上。美國國會在財政刺激上都缺乏合作,市場更不用奢望短期內會允許美聯儲再進一步直接下場買股票了。」建銀國際首席港股策略師趙文利告訴記者。
企業流動性承壓、違約壓力攀升
美聯儲政策效力有限的另一個原因也在於,當疫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企業就無法恢復正常經營,導致信用違約風險攀升;企業陷入困境,也會導致失業率攀升,這又將導致消費需求下降,美國經濟的70%都是由消費支撐。
「由於目前的金融槓桿相對可控,銀行資本充足率相對穩健,重現2008年式危機的可能性暫時不大。」趙文利認為,但是,美國企業債風險不斷攀升。長時間的低利率導致公司債務激增。目前,公司債務占GDP的比重達到74%,與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的歷史高點相當。
同時,公司違約的壓力可能導致貸款抵押債券(CLO)成為潛在的風險點,類似於CDO在次級抵押貸款危機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視的風險還在於,能源公司(尤其是美國頁岩油公司)可能會面臨巨大風險,因為它們將高槓桿率與疫情、石油價格戰造成的需求和供應衝擊相結合。
全球衰退風險也將深刻影響亞太企業。近期,惠譽公開授予評級的亞太區316家企業中,有近40%處於受疫情影響程度為「中等」到「高」的行業,且這些企業當前評級的維持空間為「低」或僅為「中等」,程度為「高」的這些企業評級多為投機級(俗稱「垃圾債」)。
高盛預計,投資級和高收益美元債的違約率將從1.5%攀升至4%,在歷史深度衰退情況下,違約率飆升至13%。
也正因如此,近期美元債市場經歷了一波瘋狂拋售,部分基本面仍較好的中資美元債也因為基金的贖回壓力被砍倉。2月底以來的一個月時間內,中資美元債收益率上行了約200個基點(bp),目前分位數水平幾乎是2015年以來的最高點。
「在『美元荒』下,所有投資者都希望持有美元,加之投資者贖回基金,因此基金也大幅拋售持倉資產。儘管有些債券跌幅之深已經背離了基本面,但由於贖回壓力仍在,因此機構並沒有加倉的資金。預計這種情況仍會持續一段時間。」某大型外資券商債券交易主管對記者表示。
多國加大防控力度、刺激經濟
疫情的持續擴散,使各國政府愈發加大了防控措施的力度。目前,全球大約17億人被命令不要出門,意味著世界人口的20%都處於封鎖狀態下。
本周一,英國成為最新一個頒布封鎖禁令的國家。而深受病毒蔓延之苦的歐洲大陸則早在一周前就決定關閉了歐盟邊境,德國、瑞士、西班牙、法國等國還封鎖了與鄰國的邊境。在已有4.6萬確診和近600起死亡病例的美國,大約40%的人口受到出行限制,並有地方已頒布法律將囤積醫療用品列為犯罪。
就目前來看,不少國家的檢測能力仍捉襟見肘。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李一諾認為,全球各國亟須提升應對大流行病的準備能力。她表示:「一場大規模疫情的控制往往需要數萬、數十萬的緊急救援工作者參與運送物資、建設臨時隔離設施、篩查、看護、治療等各類工作。」
各國應如何實現應對能力的提高?李一諾對第一財經表示,需要的是一套全球協作系統。比如,疫情發生後,能第一時間得到疾病監測和預警,讓研究部門獲得病毒樣本並開始分析,有基礎設施和數據模型為應急決策提供依據,有大量訓練有素的應急人員迅速集結,快速篩查工具、藥品、疫苗等緊急物資儲備充足,有運輸物流能力,資金、人員、技術可迅速到位研發產品,並有監管綠燈開路,各國政府也能充分溝通、密切配合。
在全球層面上,WTO總幹事譚德塞稱,他將於本周向二十國集團(G20)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致辭,請求各國共同努力增加基本防護裝備的產量,並避免施加出口禁令,確保以需求為基礎的平等分配。
宏觀政策方面,歐洲國家也已推出了大手筆的經濟刺激政策。德國內閣23日提出了價值數千億歐元的支持計劃,這些措施甚至將讓德國告別視為鐵律的預算平衡原則,該國財政部長舒爾茨(OlafScholz)表示,基於多年的財政盈餘,德國匯總出總計約6500億歐元的救助措施。小型企業和自僱工人將在三個月內獲得最多15000歐元的直接補助,規模達500億歐元等。
英國政府將為企業提供3300億英鎊的政府低息貸款,並針對中小企業擴大此前的「商業中斷」貸款計劃,最高貸款額度提升至500萬英鎊。企業還將獲得價值200億英鎊的現金補助,酒吧以及餐館將被免除一年的營業稅。
李一諾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防患於未然一定好過亡羊補牢——傳染病大流行所造成的社會混亂和經濟損失,遠遠超過了對備災進行投資的成本。」
來源:第一財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ZiMD3EBiuFnsJQVpM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