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杜蘭特科比的進攻,各有什麼區別?

2019-08-10     安可的五維口袋

​「你瘋了嗎?」

在得知我決定寫這個選題後,我的小夥伴在微信上對我進行了一番強烈的吐槽,在苦勸無效之後,他表示會很有興趣看看這篇文章的比較結果,並好好欣賞一下我是怎麼被評論區不同屬性的球迷群起而攻之的,語氣裡帶著風蕭蕭兮易水寒送別壯士的氛圍。

是的,在漫長又無聊的長草期,對比詹科杜庫等各路巨星一直是一項暑期里緩解網友們空虛寂寞冷的絕佳娛樂。與人斗其樂無窮,畢竟,連三上悠亞都只能幫大家排解三分鐘的時間,而一個「杜蘭特和科比誰更強」的濕乎乎熱帖可以讓你從下午六點赤膊撕逼到凌晨。

我不打算在這篇文章里丟出一堆高分場次和比例,或者淺顯的平均分、效率然後看著評論區開始繞著「時代不同不能這麼比較」吵上幾百條。我想討論一些更深層次的區別和屬性。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後喬丹時代三位熱度最高的外線流量巨星,恰恰是三種類型截然不同的得分手。

從某種意義上而來講,13年總決賽上波波維奇喪心病狂式的防守策略,絕非論壇上到處拿來嚼梗「放他兩米他也投不進」的輕蔑。儘管勒布朗詹姆斯被動攻擊性的人格再次作祟,讓他在前五場的一半時刻里都處於選擇困難之中而表現的像是11年總決賽里的舊夢重溫,但當G7勒布朗不斷在三分線射中跳投後,這個故事就變得有點耐人尋味了。

我們知道庫里出球和應對夾擊的嫻熟,但還是在上線選擇夾擊;哪怕一輪系列賽里納什小打大時的命中率已經接近六成,我們還是不得不在他呼叫擋拆時交出換防。數百萬美金的制服組可不會當真在決定城市這一年努力結局的系列賽里,拿出「賭一下他的心會出現波動」這種野球場上的玄學台詞;所有的決定都是基於理性的數據推演,和防守端所能接受的成本控制——奇效是意外的,第七場勒布朗的跳投回應才應該是馬刺計劃中已經準備好的局面。

當賽季勒布朗的三分命中率高達40.6%,陣地戰每次跳投的回合得分為1.032分超過87%的球員,但制服組依然選擇請勒布朗出手遠距離投籃。這意味著,即使擁有鄧肯這種歷史第一檔的護框手和倫納德這種水平的重型外圍,勒布朗突破的破壞力仍然更高。

對於勒布朗而言,他職業生涯進攻端最大的命題,就是攻框與一傳能力帶來的超高效率、超強穩定性、對手極謹慎的中高位協防選擇;和跳投手感的好壞所決定單場比賽能開發的產量上限,以及面對頂級護框手所在球隊時的進攻穩定性——除了2021年對步行者G4,所有「全力詹」的演出都由連發連中的跳投開局。

下圖為勒布朗、科比和杜蘭特三大外線巨星巔峰期內籃下得分的情況,橫軸為出手數,縱軸為命中率,圓圈大小表示得分占比。

可以看到,自勒布朗自拿到自己的第一座得分王之後,無論年齡、進攻技術、隊友和空間變遷,勒布朗極其誇張的攻框統治力和在四成上下徘徊的進攻占比從未改變。配合上歷史上首屈一指的一傳發起,讓他對防守陣型的撕扯能力和效率基線從未改變。

我不會在詹杜科這種級別的球員身上用上「弱點」兩個字,但相對的,認為跳投是勒布朗的相對技術弱環並非是一句「都2019年你還說勒布朗跳投」就能槓回來的指責。

如果拿出勒布朗迄今三個公認的巔峰09、13和18。13年他場均7.3次陣地戰跳投出手,得分效率超過87%的球員;18年這項數據是7.2和56%,09年是74與68%——作為對比,06年最巔峰的科比,這個數據是15.7和75%;14年MVP賽季的杜蘭特,這項數據是11.1和83%,結合產效,你要說科杜比勒布朗陣地戰投射威脅大一倍似乎都不誇張。

於是,第一個問題就來了,跳投和突破上籃,哪個更加高貴?

好吧,我當然不至於在這篇文章里搬出「突破上籃不算分」這種看起來像被打過激素才能說出來的奇妙言論,但有些區別需要認識到。

1.先不用考慮離籃筐5英尺是不是肯定比23英尺出手更容易賺到一聲清脆的「嘟~」,單以單次出手的效率而論,科比那超過聯盟75%的跳投,每回合得分回報也不過是0.96分;杜蘭特年效率越過聯盟83%的球員,但也就1分出頭。而70%+的籃下命中率等於每次出手都能換來1.4~1.5分的得分回報。

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突破和獲取更高的籃下得分占比,就意味著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穩定性,以及更好的殺傷力,能讓你在搶七和天王山里維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保底輸出。

2.但相對的,哪怕是小學教練也知道越高效的地方越容易重點布防。突破上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最受外界資源影響的一項技能,對手的護框資源、對手的協防傾向、己方球隊的空間水平和五號位喜歡站在籃下或者三分線,這些都會在不同的系列賽里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

勒布朗用自己不斷進步的持球投籃和魔術師級別縱貫半場的視野,不斷更改著攻防兩端的天平和對方協防的膽量,但我們依然得明白。沒有人可以在一場比賽里沒有上限的用突破籃下開發進攻,除非你的對手是19年的老鷹或者太陽。

3.所有的防守者都會在防守勒布朗時後撤滑步,或者使用前後步將勒布朗的突破路線改到鄧肯、追夢和錢德勒的方向,這也意味著給勒布朗跳投的空間。這是所有攻框王者的福利,我們當然不能把這一小步排除出去開發一個叫做「硬投」的技能名。但如果,有某隻球隊的防守資源,或者說你自己所處球隊此時的空間資源讓防守者敢於緊貼勒布朗的同時限制他的攻框效率,或許就會誘發一些奇妙的連鎖反應。

這樣子的球隊在後合併時代的歷史上或許也不會超過十支,但2008年的凱爾特人在第一次相遇的時候很顯然做到了這些。

4.但需要知道的是,勒布朗從來不是真的像DOC.J和字母哥這樣在15英尺外進一個跳投就能讓人歡呼半天的角色,他技術的相對弱環依然擁有2018年總決賽G1,16年總決賽G5這樣的夜晚。當勒布朗能在禁區外連續命中7-8個跳投而球隊恰好有足夠的射手,他的進攻上限或許是歷史最高的,即使這樣說可能有點褻神——從數學機率上絕不可能防守,也不可能夾擊。[1]

[1]幸運的是,這樣的夜晚並不是總有,哪怕是在他最誇張的2018年季後賽。

我們知道勒布朗的特點他自己肯定也知道,因此,你可以把他看成是某種戰略層面上用來博弈、改變對手陣型並維持保底輸出的蓋倫、天啟坦克、蠻王或者什麼別的東西,但同時具備「踏上賽場後你有一定幾率今入刺客之夜」這樣的爆種技能。[2]

[2]在2007年的時候,一定幾率=16.67%;在2018年的時候,一定幾率又變成了46.67%。

那麼,科比和杜蘭特這兩位都用跳投無限開發產量+無差別掃射,看起來可以歸結為同一類型直接進行比較了?我們不難從SYNERGY、BBR、NBA STAT或者NBA中文數據網裡查詢到各種杜蘭特效率全包圍科比的訊息,無論是陣地戰投籃、三分、定點投籃、接球投籃或者是持球跳投,而杜蘭特的身高臂長又讓他擁有了更好的籃下效率。

所以,杜蘭特完全勝過科比嗎?

我倒是沒打算用球隊陣容和規則的不同來直接為科比背書,抑或有USG%不用偏偏翻出「得分占球隊得分比例」這種不知道哪來的自創數據,論證科比在籃球史上為什麼獨二無三的重點絕對不應該放在這個上面——而在進攻類型的秘密之中。

一直以來,大部分打著「單挑」名頭的數據統計的嚴謹性說法都是「面框單挑」[3],而科比的單挑能力在這些圖表中被歷史性的低估了,如果我們來製作一份科比、杜蘭特和勒布朗巔峰賽季真正的單挑「數目」和比例的話......

[3]我很煩SYNERGY沒有一項直接把「ISOLATION」和「POST UP」合併統計的數據,這讓我每次都要手動加減。

1.我們必須首先認識到一件事情,如果要為多種多樣的進攻手段分類,從得分效率和完成得分的角度看,跳投要比籃下得分更困難,持球進攻要比無球進攻更困難,面框+背身單挑,要比切入、繞掩護、定點和做擋拆持球人更困難。

相對的,前者/也就是得分越困難,效率越低的進攻選項,對所在球隊的進攻資源要求越少,受外界影響的波動越小,開發進攻的數量上限也越高,這是一件非常客觀的數學現象,稍加思考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

沒有球隊會給你一晚上三十次突破籃下的機會,或者放給你十五次切入得分,而突破籃下的機會和切入得分需要空間資源和其他持球的隊友,但一對一試探步瞎幾把干拔一次可能只需要一個絕世好腰。

2.但是,硬邦邦的比分不分高低貴賤,喬-詹森持球單挑出的場均20分並不比肖恩馬里昂空切和二次進攻的20分更加高貴,以至於因為多做了幾個花式動作就感動計分牌從而多給你加上0.5分體操分。他們的區別已經體現在了高分比例/穩定性/效率之間。

任何時候,忽略球員本身的技術和身體條件特性,認為這名球員如果不去承擔超額度的持球任務,而是打一些輕鬆的無球就能收穫同級別的高效;或者覺得無球是一種球權犧牲,獲得相同程度的球權也能擁有同樣的產量。除非你的履歷所提供的樣本里確實有過這樣的賽季,否則就是痴人說夢事實上,兩者幾乎是不相通的,跨界負擔球隊的責任都有上限。

3.凱文杜蘭特首先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巨星。作為一位四屆得分王,兩度總決賽30+和賽季30+這種得分型巨星來說,杜蘭特持球的比例低到了讓人覺得匪夷所思的地步。我們選取勒布朗、科比、杜蘭特這幾名球員最優秀的幾個賽季和打的最好的季後賽,探查一下他們的持球/無球進攻比例。[4]

[4]在這裡,持球進攻包括面框單挑+低位背打+擋拆持球人。

考慮到效率和比例,杜蘭特毫無疑問是三大巨星里無球最優秀,也是兼容性最好,效率上限最高,最即插即用,適配任何明星隊友的球員,在2017年剛來到勇士兵精糧足之際,甚至將自己的持球進攻比例降到了三成左右。

但相對的,杜蘭特的持球責任在自己的生涯中從未過半。哪怕是負擔責任如此艱巨,場均35+和季後賽個人得分記錄屢屢刷新的2019年季後賽,自主持球完成的進攻也僅有44%,最高一年是非常符合印象的14MVP賽季打出來的45.4%,依然比科比詹姆斯兩人入選賽季里最低的一年低出了......6%,平均更是差出了10%+。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這種級別的巨星,每場的空切吃餅+空位定點,加起來可能也就10%-15%了,這還只是單純的得分選項,不包括用同樣進攻方式打出的傳球策動。如果算上傳球,09年科比季後賽持球的進攻回合為72.4%;18年勒布朗季後賽持球比例高達75.3%;19年杜蘭特則是......52.7%。

當然,對於杜蘭特這種層次的球星而言,沒有所謂的弱點,只有技術相對弱環。但如果非要說的嚴厲一點。拿著杜蘭特幾乎整個生涯樣本的我們,是可以認為杜蘭特在他自己所在的層次中,在無球進攻水平萬里挑一的同時,持球進攻是杜蘭特的相對弱環。身邊一直有超級後衛吃掉大量持球權會是這個現象的解釋之一,但相對的,超高的效率也和這種超高的無球比例相輔相成。

媽的,小帥球迷別打我,我可不是要說小帥全靠刷EASY BALL為生。事實上,在這個圖剛發出來的時候我就講了,分數無貴賤之分,只有屬性和適配隊友的區別。杜蘭特的臂長帶來的籃下終結與空切,杜蘭特和專職射手相比猶有過之的投射效率,就決定了他的無球和效率絕非所謂的「降低一點球權/我有這麼好的隊友我也能刷到」這麼簡單的一句話。

場均35分外加接近七成真實命中率的神級總決賽就是杜蘭特上限的明證,與之相對的,如果沒有一個坦克類的隊友剛掉一部分持球權重,需要杜蘭特強行提升自己的持球戲份,每回合都由自己持球單挑和策動擋拆完成進攻,這在賽季/系列賽的尺度上,也是極其艱難的一件事。

如果非要給小帥下一個類似於詹姆斯蓋倫和天啟坦克似的定義。杜蘭特更像需要藉助輔助施加BUFF,坦克隊友正面剛掉一部分球權,刀刀見血,關鍵時刻跳出來暴擊傷害收割比賽,同時又具備在一定球權限度下,當法師正面剛能力的刺客。

4.事實上,這件事帶給我了一段非常深刻的反思。為什麼人們在談論巨星無球強弱的同時,忽略掉了持球進攻也同樣重要。思來想去,無非是以下兩點原因。

——持球進攻再「普通」那也是巨星、乃至超頂級巨星里的普通,歷史級巨星的持球怎麼都是有下限的。

——判斷一名球員的持球進攻水平需要一定門檻,至少包括相關數據源網站的使用和對助攻率、失誤率等數據的判斷。而無球進攻的傾向和場面幾乎是肉眼可見的。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來討論老大。

1.非常毀滅我們三觀和印象流的是,哪怕是一直以來偏重持球大核心打法的勒布朗,生涯常規賽的持球進攻比例都在55%上下浮動,部分實在沒辦法了的季後賽(18、15)才會超標抗下巨額持球進攻的任務。

而老大除了了08MVP賽季,持球進攻比例就沒下過六成,這六成持球進攻的比例里,又有四成多是在單挑;這四成多的單挑比例里,又有一半以上的進攻選擇的持球跳投——科比的每一項都踩在了效率更低,穩定性更差,但開發進攻上限更高,最不吃隊友資源也不受環境影響的打法上。

現代籃球里,只有擁有極限空間的詹姆斯哈登才在持球單挑的發動數量和比例里超過科比,而在內線是加索爾+拜納姆,外線射手是老魚、阿里扎/阿泰的情況下打出這樣的進攻分布和單挑數量,無論是隊友狗屎一坨的06還是冠軍陣容的10,無論風華正茂的07還是漸漸老去的13,單挑比例都在40%+,得分效率永遠0.95-1+........

真是喝最烈的酒,日最野的狗,出最難的手,打最炫的球。

這一部分是老大的性格所致,另一部分,禪師兩連冠時期的三角進攻要求球隊核心用單挑撐起球隊的進攻發起支點;OK三連冠時期科比又在負擔鯊魚身邊的外線單挑人的指責,這種變態的戰術也是導致老大得分方式如此畸形的罪魁禍首之一。

所以,在面對08年馬刺這樣的球隊時,己方球員能提供的空間在現代籃球的角度下看完全不合格,對手又有鄧肯這樣的護框大神外加鮑文這樣的單防引導大師,在幾乎不進禁區,系列賽場均2.2罰球的情況下,用一對一持球跳投扛下了32.3%的回合占有率和58.5%的真實命中率,這就是只有科比才能完成的神跡了。

2.但相對的,持球完成進攻有其特殊性,但不代表比一次空切上籃更高貴。科比的球迷也不能說出「我們家科比扛了太多高難度出手,如果擁有好的隊友/少一些單挑,肯定能和詹姆杜一樣高效「的句子。

科比的定點投籃、繞掩護和切入效率常年保持在75%-85%的區域浮動,和小帥這種動輒90%左右飄蕩的射手級別不可同日而語;身體硬性天賦上的差距,不要說和勒布朗這種神力沛然的鐵骨鋼筋比了,哪怕是杜蘭特,籃下產量在差距不多的情況下被效率碾壓,就決定了科比把握機會球和刷體系分的能力在歷史級的巨星里算巨大弱環。

對,單挑逼格高,套路炫,不吃隊友資源,不管身邊是加索爾還是夸梅布朗,持球跳投可以無上限開發產量。但在擁有這些名詞的同時,也意味著巨星級別內的波動大、收益低、效率上限釘死、陣型的牽扯有限。科比常年單挑效率優於聯盟80%-90%+的球員,但單挑回合得分的上限也不過是0.9-1.1,一次繞掩護?一次定點?一次籃下突破?那可就是1.2-1.4左右的效率了。

3.但平心而論,科比的確是一位非常可惜的球員。

他籃下的產量和效率都算不上多出色,但在他運動能力巔峰的01-04,所處的剛好是NBA歷史防守最好的黑暗時代;而等到handcheck解禁小球登場,科比又開始逐漸年華老去,需要增重來換取更深的要位,他的膝蓋又不能像自己的偶像喬丹一樣負擔起歲月和體重。唯二在而立之前又趕上NO HC時代的06、07,又處於一支進攻資源極度貧瘠的湖人之中——並且究其一生,科比也沒有和空間型內線搭檔過。

他的投籃選擇毫不經濟,大量的中距離長兩分強投,而少三分和籃下,完全背離了魔球效益的指導,長兩分確實是屠龍之技,但並不代表整場都腰打法。而當魔球理論籠罩NBA,勒布朗、杜蘭特等人都開始效率優化時,科比又斷裂了跟腱,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巔峰。

他像那位籃球史上至高無上的神座,但他畢竟不是麥可喬丹,長兩分投不出50%左右的命中率,在中鋒聚集的籃下刷不出65%以上的命中率和8+的產量。他用最艱難的得分方式、最誇張的持球比例、最麻煩的投籃分布支撐球隊走過了漫長的十年,又恰好與兩次時代更迭的颶風擦肩而過,只留下被魔球思想和極致空間加成下的新時代巨星們在論壇里公開處刑的效率,既壯麗、又可惜。

在這篇漫長的文章收尾關頭,除了勒布朗、杜蘭特和科比這三個口水巨星之間「我效率更高」、「我得分比你難」、「我隊友沒你好」的無聊撕逼,或許仔細鑽研下來,可以看到很多籃球的秘密與理念,更能讀出這些巨星獨特的屬性和優點。

而不是把一下午的時間熬成一句清脆的「我比你牛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VAZfGwBvvf6VcSZEZ5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