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審美」被群嘲,長期欠缺的「美感教育」,得從娃娃抓起

2019-10-27     小C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次在閒聊的時候,表妹跟我吐槽她的甲方:"每次我設計出來的圖案都不合他們的口味,無論我怎麼改他們都不滿意。總是說我'你的審美能力不行啊!你要提高你的審啊!'"回想到小時跟表妹玩玩具的時候,我總是很羨慕她。因為她總是很有想法,她懂得動手給娃娃做衣服,還畫了很多設計圖說留給以後的自己。

但是隨著漸漸長大,她的衣櫃花花綠綠的裙子不見了,只有那些土土的校服和灰溜溜的牛仔褲。父母把認為是"愛臭美"的她變成了一個自認為"乖巧"的土妹子,父母的行為教育把她的美感斷絕在搖籃之中。

如今,在人口基數高速發展的中國,人們的審美也正在悄然變化。大眾針對中國的審美品位展開了調查,據調查顯示,約有73%的人對中國審美持有不樂觀的態度。

近日,中國桌球公開賽的新聞發布會在深圳召開,與此同時,在網絡上發布了吉祥物的照片。這一組照片引來網友紛紛評論"太辣眼了""太醜了" 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難道我們中國就沒有好設計師嗎,難道中國人對美沒有一個標準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中國人對美感有偏差,原因是因為中國人缺乏"美感教育"。

什麼是"美感教育"

美感是什麼?美感是一種人類對外界的感覺形態,是對於世界的美的理解的方式。對於美感有種特點,就是"直覺"。大家在面對同一事物,投入的感情不一樣,有些人會感到美,有些人也會感到丑,因此大家的美感是不一樣的。

而美感教育是指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的一種教育,簡稱"美育"。美感教育產生於八十世紀五十年代,由德國人席勒提出。

從2016年開始,台灣開始推行"美感教育課程",這個由政府執行的推廣計劃聯合了本地的藝術家、繪畫協會、攝影師等等,讓學習去感受藝術的質感、結構和比例,學會美的構成、美的使用和美的創造。

除了讓學生感受事物外,還鼓勵學生去創造。周末老師會帶學生走出去,帶學生去野餐,讓學生去學習餐桌的色彩搭配。將生活中的一些美好的事物,轉變成平面設計學的線條、色彩、結構的知識,使學生實際去體驗,學會了更加善於觀察,用心去感受到記住什麼是真正的美。

美感教育真的很重要嗎

在西歐國家,從奴隸社會開始就產生了這種思想。著名的政治哲學家蘇格拉底都提出規定,教育的內容不僅僅要有政治哲學、思想道德、文化素養,還要有美感教育。特別是著名哲學家柏拉圖,他將美感教育視為學習的重點。

在我國,設置美感教育是為了弘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社會主義文明的培養。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教育事業正在多樣化,全面化,我國的對藝術教育事業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美感教育被認為可以促進學生的哲學、體育、道德、的發展。

對於現在的中國教育來說,美感教育會被認作為"不務正業",其實不然。雖然說美感教育是一種很新穎的教育方式,但是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機構來推廣活動和組織活動。美感教育作為一種藝術鑑賞類型的教育,在孩子的生活基礎和學習基礎上,教給孩子們一些美感知識。孩子們會從中學習到日常的搭配。

經過美感教育的孩子們,他們的表達能力均高人一等。相比同齡人,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藝術才能的感知都會比同齡人高。所以美感教育是一種培養孩子綜合能力的教育,不僅僅能提升孩子的藝術修養,豐富孩子的知識面,發展智力,更能提升孩子們對美的感知,鼓舞學生去感受美、熱愛美、創造美。

正因為美感教育是一種創造人們對美的嚮往,審美力已經成為小孩子們的的核心競爭力。所以國人教育的重點應該從娃娃開始,引導孩子對美的生活習慣的養成,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力,把小孩的對美的教育和對美的感知放在第一位。

"美感教育"得從娃娃開始抓起

  • 從改變孩子接觸到的事物開始

在中國,孩子的生活一般都是"兩點一線",醒來就趕去學習,天黑了就回家吃飯。小孩子根本沒有什麼機會去接觸美,去感受美。我們的課本都是,除了一些必要的課文外,書本基本幾十年如一輒,雷打不動的相似。

在我看來,課本是一種傳達大量知識的存在,同時也影響著學生的感知,之所以孩子不願意自覺去讀課本,是因為課本的方方正正的框架同時也框住了孩子對審美的興趣。相比於中國的教科書,在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小學生的課本是由多名設計師設計,他們相信美能寓教於樂。因此美感必須從娃娃開始抓起,從孩子接觸最多的事物開始,這會從每日的細節傳達給孩子美的教育。

  • 從參加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開始

著名學校史丹福大學報告中指出,年輕人若長期參加各種藝術繪畫課程及活動,不僅在長期中能提高身心發展,對藝術的鑑賞能力提高,在短期中也有很顯著的提高。比如,根據調查,經常參加藝術活動在校內的獲獎率比普通學生高出兩倍, 成功當上班幹部的幾率比普通學生高出三倍。

如果孩子僅僅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麻木地去學習,那樣可以健全孩子的身心發展嗎?可見從小參加藝術活動,比如去一些繪畫展覽、雕塑館、博物館等,可以在期中感受到不同的藝術家的手筆,感受到不同時期的不同人生經驗,陶冶他們欣賞美的能力。

  • 從我們自身的鼓勵開始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成熟,比我們想像中更能接受。"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僅2歲時,孩子就懂得美與丑的區別了。作為父母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適宜地為孩子提供他們喜歡的物品,去鼓勵孩子去喜歡新的事物。。

美學家蔣勛就曾說過:"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著名演員黃磊就是一個例子,他的女兒黃多多總是打扮得青春靚麗,穿自己喜歡的小裙子,塗上自己喜歡的口紅,自信大方地出現在人們的使用中,這是其他同齡孩子做不到的。這一切都是源於黃磊夫婦對美的追求以及對孩子對美的追求的鼓勵。

真正的審美教育,其實是源自我們家長鼓勵孩子變美,而不是阻止他們變美。

美感教育,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 在孩子的最需要了解藝術的敏感時期,往往是教育的關鍵期。我們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帶他們領略世界的一點一滴,何樂而不為呢?但願所有的孩子能在美好的事物中成長,在未來中 遇見最美好的生活。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的一點建議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RVqFW4BMH2_cNUga5Z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