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時隔33年,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兇手,也就是電影《殺人回憶》真兇原型終於鎖定。
根據目前披露的信息可知——
嫌疑人李春才(音譯),現年56歲。
警方在比對DNA時,意外發現他的DNA與證據上的DNA一致。
證據分別是1987年發生的第5起案、1988年發生的第7起案、1990年發生的第9起案件的衣物。
更加驚人的是,大家苦苦尋找多年的兇手,竟早已被判無期徒刑,正在釜山監獄服刑。
原來,就在連環殺人案最後一起案件發生後的第三年,也就是1994年,李春才和妻子在發生矛盾後,將魔爪伸向小姨子。
他給對方喂安眠藥,將其強姦,後用鈍器殺害,遺棄屍體。
現在來看,整個作案手法和連環案大致相似。
但,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李春才被認定為兇手後,包括獄警在內的認識他的人都震驚了,要知道,這位可是一級模範囚犯。
這話怎麼說?
在服刑的20多年裡,李春才行為端正,表現優異。
期間他還迷上陶藝,由於手藝精湛,作品還在在押人員陶瓷展上進行展出。
看到這,是不是汗毛都豎起來了,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而就在廠長撰稿時,案件又有了新的進展,李春才竟然否認自己與該案件有關?!
不過,單靠一張嘴是沒用的,要拿事實說話。
就目前來看,無論是DNA比對結果,還是將李春才和過去警方公布的模擬畫像進行對照,他的辯駁都毫無說服力。
至於外界擔心的公訴時效過期的問題,官方表示,由於案件重大,準備重啟調查,將帶著歷史使命竭盡全力。
還是那句話,正義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負責該案件的警官在離任前曾給兇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道:「我始終沒能逮捕你,對於晚輩和被害者遺族來說是一生的罪人」,「請務必不要比我先死。我們必定會會晤的,對吧?」
相信,現在這位警官終於了卻了一樁心事。
此外,也能從側面看出「華城連環殺人案」在韓國的影響之深,對韓國人造成的陰影有多大。
在案件未結的這33年里,單它出現過的影視作品就有很多,像《信號》和《隧道》,還有最為國人熟知的奉俊昊的《殺人回憶》。
畢竟,從1986年到1991年,連續作案10起,受害者年齡13歲至71歲不等,人性扭曲到讓人咋舌的程度。
還記得《殺人回憶》開頭,那一大片金黃的稻田,孩子們在快樂的玩耍。
另一邊,田地邊的水溝里則躺著一具女屍,她的手腳被用絲襪綁著,嘴巴也被堵上,頭上則罩著她的內褲,死狀極其慘烈。
還有兇手選中的女學生。
觀眾隔著螢幕,眼睜睜看著兇手淡定的把女孩書包里的原子筆、飯勺......一樣樣翻出來,擺列整齊。
最後,這些物品被他全部塞進女孩的下體。
講真,片中那時不時出現的受害者的大特寫,給觀眾心理上的衝擊是巨大的,能讓人直觀的感受到兇手的慘無人道。
聽唯一倖存者講述自己和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那種窒息感更是難以言喻的。
不過,導演高超的地方在於,全程未露出兇手的臉,觀眾視角在受害者和兇手之間來回切換。
上一秒觀眾還在為兇手何時出現擔心;
下一秒可能就在為兇手瞄準獵物,究竟是選兩者中的哪一個而揪心。
看這段時,甚至能隱約聽到兇手的呼吸聲。
不過,《殺人兇手》之所以被韓媒評為韓影百佳之首,除了高度還原案件本身,還加入反思和剖析。
導演奉俊昊曾這樣說道——
1986年到1991年,對韓國社會和我們大家來說,這都是一個仍然沒有完成的作業。已經發生了若干次案件,韓國社會和警察解決不了,最後導致14歲的小妹妹也被害死,可以說是80年代的無能,是整個社會的缺陷,這是我這部電影要極力說明的。人們對這件事的憤慨和傷心,全部都凝聚在這部影片里。
為什麼當時案件沒有被破獲?
影片試著做了解答——
比如那個年代,很多警務人員沒有受過專業訓練。
片中的朴探員,野路子出身,生性魯莽,辦案全靠直覺,碰到嫌犯不承認,他就想法子誘供,沒得逞便施加暴力。
總之過程怎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嫌犯鬆口。
而遇到辦案沒頭緒,朴探員甚至會用土方子,像通過算命得到線索;
或者在符咒上倒秘制「神水」,等待污跡形成兇手的臉。
如果說「人」的問題是能被改變的,那麼當時簡陋落後的辦案條件則是不可逆的。
片中,警方千辛萬苦鎖定了一位嫌疑人,唯一能判定是否為真兇的手段就是做DNA鑑定。
然而,當時的韓國沒有這項技術,只能送到美國做。
值得一提的是,現實里,該案件成為迫使警方儘快引入科學調查方法的契機,在第八起事件中,就首次採用毛髮中子分析法,之後,還正式引入DNA鑑定法。
所謂的完美犯罪,不過是受困於時代罷了。
還記得電影最為人稱道的開放式結局——
成為商人的朴探員17年後重回案件發生地——水溝,從天真的女孩口中得知,像是兇手的男人不久前來過這裡。
「他長什麼樣?」
「平常的那種,很普通」
聽到這句話,韓國影帝宋康昊和銀幕前的觀眾四目相對,留下極為精彩的一幕。
好在,如今電影中的遺憾,現實中有了好的結果。
真是應了那句話——
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