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淺入深了解交易所:一家交易所如何被割?

2020-02-15     巴比特

作者:村頭二舊 (加密二鍋頭)

本文是本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主要講述交易所被割的方式和平台幣的基本邏輯。

備註:割,動詞,一般指損害別人利益滿足自身利益的行為,多和金錢直接相關。常和韭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和收智商稅接近,但是比後者更加常用。

一直以來交易所都被誤解為(或正解為)是割韭菜的主要場所,而項目方是割韭菜的主要執行人。一個提供場地一個動手,很多時候,提供場地的交易所也下水動手:比如插針、虛增資產等等,後面的文章我們會講到。

上一篇文章講到交易所的成本、收入、利潤問題,今天看看風險,交易所被割的風險主要來自三個方面,1,政策;2,安全,3,項目方。

第一點不是民間行為(文末會提及),我們先後面兩點,看看一家交易所如何被割。

1,項目方割交易所

交易所被割目前也是業內常見的,主要是被項目方割的。不過被項目方割的算少的,被黑客攻擊導致丟幣損失更大。

分享兩個交易所被項目方割的事件:

第一個是火幣平台上發生的。2017 年 12 月火幣上了一個幣WAX,上線當天突然增發至 10 倍,引起恐慌性暴跌,直接跌了 99%(也有可能是項目方拋售導致的)。隨後火幣宣布拿出 1 億給用戶全額賠付。這個事件,讓火幣口碑更好,因為平台丟幣在目前的技術環境和體系下,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賠付是所有散戶交易者希望交易所做的事情。

第二個是某交易所的。某交易所上線了一個幣,暫且稱為A 幣。後來因為一些問題交易所跟項目方沒有談妥,項目方鎖了交易所錢包里的 A 幣,導致用戶提幣提不出來。用戶開始鬧,最後交易所不得不用其他幣給用戶進行了賠付。

這兩個事件都是因為上幣時沒有審項目方的代幣合約導致的。第一個是項目方的代幣合約里支持增發,第二個是項目方的代幣合約里支持鎖定某個地址的幣。

不過這種情況越來越少了,上幣審合約,已經成了一個標準的流程了。

其實審查合約以及相關資質本來就應該是必須的流程,只是行業早期(尤其是三年前)泡沫嚴重,來不及審核就匆匆上馬。所以,交易所賠付給普通投資者相應的(由於交易平台審核失誤造成的)損失本就是應該做的事情,至於交易所自己的損失應該找對應的「作惡」項目方進行溝通賠償或者懲罰方案。這是最普通的商業邏輯。

2,黑客割交易所

我再講一下交易所盜幣的事件。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交易所被盜幣的事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門頭溝事件。

門頭溝是日本的一家比特幣交易所,2014 年 2 月被盜了 85 萬枚比特幣,當時價值約 5 億美元。官方聲稱被盜的原因是,系統出現漏洞,在沒有比特幣轉帳的情況下,系統顯示用戶將比特幣轉入了電子錢包。

其實在門頭溝關閉之前,從 2011 年開始,門頭溝就陸續被盜了。先是被盜了 2000 枚比特幣,不久又被盜了 80000 枚比特幣。攻擊方法為黑客入侵內部員工電腦,人為將比特幣價格調為 1 美分,然後買入大量比特幣並轉走。

最近一次的盜幣事件就是2019年 5 月份,幣安被盜了 7000 枚比特幣,價值約 4000 萬美元。被盜的原因是黑客獲取了用戶的 API 密鑰,將用戶帳戶里的比特幣轉走了。幣安隨後進行了賠付。

這有一份簡單的盜幣事件的匯總,大家可以看一下。

這個圖表整理的不包括2019年的情況,各位感興趣可以去網上搜索近一年多的盜幣數據。

現在交易所都會定期找第三方安全公司做審計,安全性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當然,攻防是一個永恆的問題,都是在不斷的進步的。安全問題永遠是交易所最重要的問題,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最後,提及一下政策和法律問題。

大家很關心這個問題,不管是怎樣的商業活動,如果沒有正式的監管,沒有支持的政策,最後安全性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比如說2017年94事件。在相關立法方面,我給各位讀者推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教授楊東的書及其言論。

其實關於交易所和項目方相關的資金盤、非法集資、CX幣等灰色行為國內的法學研究在數年前已經開始,只是堅持摸著石頭過河的精神,在一定限度內容忍失敗和錯誤,而不是看不見錯誤。2020年的今天,主流的機構組織將會加大在區塊鏈行業的布局,之前渾水摸魚的行為將會得到一定的遏制。

本文承接上一篇文章的營收利潤,講述了交易所的風險問題。「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終究只是一個夢想,任何看似賺錢的生意背後都有虧錢的邏輯,沒有風險意識的投資者是很難長久在這個市場裡存活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Nr4SnABgx9BqZZIqA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