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沒有畫室

2019-07-15     康石石

說過很多次了,不管是學藝術還是設計,都不能閉門造車。

相比於國內的藝術教育都會有統一的畫室、寫生課程,國外的藝術教育環境則顯得「野」的多,沒有固定的教學場所,更沒有固定的創作環境,只要你開心,你可以在學校的廁所、樓梯、哪怕爬到房頂上去創作。

因此在國外藝術院校中,每年有近一半的課程是在課堂之外各種戶外課程中玩出來的。


中央聖馬丁珠寶設計的課程安排中,教室之外占了一半


那麼,國外這些有意思的戶外課程,如何做到不讓「戶外課程」變成純郊遊?通過這篇文章,希望能對「不愛出門」或者「不會出門」的藝術留學預備生有所啟發。

#1 在城市中遊走,讓作品更有力

國外戶外課程中,同學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study trip(遊學)

在國外藝術院校,study trip一般會安排在大一、大二、或研究生上半個學期。study trip的目的地通常是隨機的,英國藝術院校一般是去歐洲城市,例如阿姆斯特丹、安特衛普、斯特格爾摩、巴黎等等,主要看哪位設計師或藝術家的studio有接待時間。

在study trip途中,老師每天都會帶領同學們去不同的museums、galleries、以及一些藝術家的workshop(工作室),運氣好的話甚至能碰到自己崇拜的設計界大神。你可以近距離仔細觀察他的工作檯,聽他親口講述自己的生活和創作經歷,這難道不比從書本上看他的作品來得有意義嗎?




還有一些國外院校會與當地museums合作教學,用以拓展學生視野,豐富生活經歷。

其實大部分國外藝術院校的校園並不大,倫時的校園面積可能都比不過北京的一些高中。但由於藝術院校一般位於城市中心,各類展覽資源十分豐富,所以學校通常會積極與本地的博物館或藝術展合作,讓學生親身參與展覽,了解展覽主題及其背後的文化,接觸一般人接觸不到的資料庫。這可能也是在國外學習藝術設計的獨特體驗吧。


RCA附近的音樂廳、博物館、公園與大學


因此,當你坐在教室里為了一個不落俗套的設計主題而冥思苦想時,國外藝術生的日常可能是這樣的:

沒靈感了——「你去看個展吧」;

不太清楚這方面的功能性是否普及——「你去逛個街吧」;

最近學習遇到了瓶頸——「你要不要去公園走走,看看大天鵝」。


在漢藝的教學中,我們也在積極創造各種「走出去玩耍」的機會,帶同學們親身接觸最前沿的設計實踐案例,開闊同學們的設計思路。

今年5月底,漢藝建築學部的同事們就曾組織漢藝的同學去參加了上海建築和室內設計周。在展覽中,同學們接觸到了前沿的設計材料和全球商業設計實踐,參加了中外設計師高峰論壇。同時,漢藝的老師們也全程陪同講解相關專業知識與設計案例,幫助同學們深入了解設計展品前前後後的設計邏輯,真正將看展的益處落到實處。


漢藝上海建築和室內設計周看展小分隊




中外設計師高峰論壇上的小分隊


通過看展,同學們實際接觸到了書本知識,通過實際案例切實感受到了老師在課堂中反覆強調過無數次的重點。在之後的彙報總結中,自己的表達能力、管理能力和時間規劃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漢藝學員W同學的看展感受及彙報成果




#2 互動,讓藝術更有價值


互動,其實就是花樣搞事情。通過與觀眾的互動更能了解自己作品的價值,同時也能擴展設計思路。

在國外藝術院校中,概念的創新與思考這類純藝術領域的探討一直是學習的重點課題。這種課題一般不需要你真正做出什麼東西,重點在於探討設計的更多可能性。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題更需要同學們走出教室,走到戶外或一些公共場合,在互動中產生新的靈感。

以聖馬丁live event—the street課程為例。課程中不規定材料、設計方向、數量等,任由學生放飛自我拓展思維,甚至不需要製作完整的成品,只不過最終需要以現場表演的形式呈現。

腦洞大開的同學們做出了許多互動性很強的作品。比如下圖中的糖和果凍,裡面其實是形狀各異的透明亞克力材質的戒指,把糖吃完才能拿到戒指。這個作品主要是為了讓大家體會探索未知過程中的愉快。


中央聖馬丁珠寶設計學生作品

前段時間,漢藝時尚學部也推出了event系列課程,摒棄珠寶設計傳統概念,讓學生嘗試以video記錄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珠寶設計的理解。


漢藝時尚學部——live event系列課程


課程中有位同學策劃了一場賣香蕉活動。她通過個人創建的香蕉共和國的貿易行為來揭露的跨國貿易的黑幕。

但對某些專業來說,互動不是腦洞大開,而是專業本身性質的要求。在倫時校園附近,人們經常能看到戲服設計專業同學在組織表演和走秀。戲服與表演本來就是融匯貫通的,戲服設計自然也需要同學們能夠揣摩表演的本質。


在服裝設計中,一些敘事化、概念化、純藝向的項目也更加適合回歸生活去拍攝。如果按照老套路在攝影棚中打光拍攝,無疑會極大的削弱作品的表現力。

比如今年成功申請上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服裝設計本科的Z同學,其設計作品的靈感起源於生活中的惡趣味,當然更適合回到生活氣息濃厚的老小區中去拍。這種不一樣的呈現效果,在申請名校中反而有更獨特的優勢。



漢藝18屆學員Z同學 成功申請上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 服裝設計 BA offer



#3 走出去,藝術也要賺錢


其實,很多同學對國外的設計理念存在一定誤解,覺得國外藝術院校的考官只喜歡誇張的、高深莫測的、難以理解的設計。 其實設計是一個多方位探討的課題,多角度探討藝術性和商業性才能讓鑽研更深入。

在國外藝術院校中,商業性課題是大二學生的必修課程,同學們需要想辦法讓自己的設計作品產生真正的商業價值。

在聖馬丁珠寶設計專業大二的課程中,學生需要自己賣東西賺取畢業展經費。在學校附近的大街上,學生自行組織活動、洽談場地租金、思考市場方向,甚至連產品包裝、文案、海報、主題曲都要親自設計。親力親為將自己設計的作品換成錢,真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但商業課題只能在街邊擺攤嗎?當然不是。

為了讓藝術和商業同步發展,皇藝和倫時會幫助同學們與時尚產業鏈取得聯繫,並與時尚品牌洽談合作。品牌方會直接提出需要合作的方向,並提供完成項目的平台。如果學生作品被選中並投入生產,產生的利潤自然十分豐厚,溝通合作順利的話,品牌方還會贊助畢設的原材料。





世界正處在一個合作和碰撞,意見,新思維和原始的個人實驗將挑戰一切的關鍵時刻,提問是至關重要的,價值觀需要被辯論和建立,與我們時代相關的想像力進一步發展。每個展示,每個表達,都是科學、歷史和藝術、哲學和網絡世界的回合。在這裡,期待不再安穩,我們不再受到界限的束縛。from皇藝服裝設計專業leader

我一直很喜歡這句話的原因在於,交流、合作、跨界以及多方位的思考才能帶來新東西的出現,唯有不安者得安寧。只有走出教室,離開電腦,去充分接觸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才會讓交流、合作和跨界發生,才能讓設計體現出價值。

所以漢藝一直在通過小班課、戶外教學、組織看展等形式,鼓勵學生走出去,推薦學生去一些好玩的地方,優秀的展覽,用課堂外的東西來啟發同學們的作品集創作靈感。


因為在漢藝,也沒有畫室

了解更多藝術留學和作品集創作新體驗,關注康石石公眾號:kang-shishi,後台可留言諮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LSaOW0BJleJMoPMpaO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