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人生七十古來稀」
在這個本該是含飴弄孫
和家人共享天倫之樂的年齡
家住太和縣三堂鎮趙寺村的
72歲老人趙長賀
卻幾十年如一日
先後精心地悉心照料
三叔、三嬸、四叔、妗子共四位老人
用行動詮釋了親情的真諦
幸福而溫暖的一大家人
近日,記者來到趙長賀家時,他正在為大妗子洗腳。
「上了年齡,中午喜歡臥個暖被窩。每天上床前就給她洗洗,省得腳寒,」見有客來訪,趙長賀憨厚一笑,為妗子擦拭完畢後,攙扶著把她送到裡間床上的臥室里。
阮福芝是趙長賀的大妗子,今年已經96歲,多年來一個屋檐下共同生活,阮福芝和趙長賀夫婦更多地像是母子關係。
自從趙長賀退休後,經常陪老人嘮嗑。雖然年過九旬,阮福芝卻依舊耳聰目明,見有人來訪,斜臥在床的她大聲嘟囔著:「俺來住都26個年頭了,吃的喝的,一點沒虧待俺。不是外甥人好,俺哪能活到現在?」
「老人年紀大,可不糊塗,高興的時候就跟俺倆逗樂聊天,看著有啥不順眼的,她也忍不住出言呵斥,跟親娘似的。」趙長賀說起老太太的脾氣,面容浮現出一絲微笑。
年過七旬還能有老娘在耳邊嘮叨,在趙長賀看來,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幸福。
一句承諾他履行一輩子
1992年,正在學校備課的趙長賀接到鄉親打來的電話,說是大舅不行了。大舅居住在臨近村子裡,因為一直無兒無女,也就趙長賀這麼一個親人。
幫著操辦完喪事,趙長賀安慰悲痛中的妗子,「您別擔心今後的生活,從今後,就把我當兒子看。您的老,我來養!」
從那後,只要一有空閒,趙長賀就往阮福芝家跑,油鹽醬醋、柴米油鹽,從來不讓妗子操心。但他很快發現,妗子一天天蒼老下去,獨自一人守著空房,翻看著老伴的遺物,經常長吁短嘆。
趙長賀和妻子商量後做出決定,他來到阮福芝家說,「我父母去世的早,家裡也沒有老人。現在幾個孩子上學,不如您搬我那兒住,一來可以幫我看看孩子,二來也能讓俺倆口不為家裡的瑣事操心。」怕老人家有顧慮,他又說了句,「如果俺倆口對孩子發脾氣,您千萬別往心裡去,別以為俺們在指桑罵槐給您氣受。」
趙長賀的話把阮福芝逗樂了,她當即同意搬到外甥家養老。之後的日子裡,趙長賀夫婦就把阮福芝當做親娘照顧,幾個孩子也非常樂意家裡多位慈祥的奶奶。全家七口人開心生活,其樂融融。
但趙長賀沒想到的是,更多的考驗還在後頭。
同時照料三位八旬老人
趙長賀的三叔趙秉美倆口是五保老人,因為倆口年老多病,多年來,趙長賀夫婦主動承擔起照料他們的責任。田裡的莊稼幫著種,家裡飯做好了喊著來吃,即使日子過得再難,趙長賀也從未間斷過對三叔一家的幫助。
2007年,八旬高齡的趙秉美去世,三嬸欒氏也因年老體弱而臥床不起。那段日子裡,請醫、拿藥、擦屎擦尿、換洗衣服、每日三餐,全靠趙長賀夫婦日夜輪流看管。後來欒氏精神稍微好了些,趙長賀又在屋前蓋了間小屋,專門把三嬸接過來居住。
就在欒氏搬來的第二年,趙長賀又意外見到了一位早已模糊了記憶的親戚——四叔趙秉銀。
1963年,趙長賀的四叔趙秉銀離家出走,一直杳無音信。2008的夏天,趙秉銀被黑龍江雙鴨山市社會救助站送回老家。出走45年的趙秉銀,回來時已77歲高齡的老人,因疾病纏身導致雙眼失明,身無分文,在家鄉也無宅無房,無地無戶口。
見到這位早已陌生了面孔的四叔,趙長賀二話沒說,當即到集上給他買了幾套新衣服,並把他接到家中贍養。
三嬸四叔兩位癱瘓在床的老人,外加上當時年過八旬的妗子,全憑趙長賀夫婦照顧。而此時,趙長賀夫婦也已經是花甲之年的老人了。
2011年秋,81歲高齡的趙秉銀去世,七年後,92歲的三嬸欒氏也含笑離世。至此,阮福芝成為趙長賀家最後一位老人。
傳承孝老敬親良好家風
雖說趙長賀在鄉村教育耕耘多年,卻是個窮苦農民家庭出身。「家裡長輩都是苦出身,不曾教我讀書識字,但卻教會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孝。」趙長賀對記者說。
趙長賀夫婦對長輩的敬重,同樣也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子女。在阜城發展的四個子女,回老家居住的時間再短,都會搶著幫父母做家務,給舅奶洗臉梳頭。孝老敬親的優良傳統,在這個家庭中已是蔚然成風。在三堂鎮,趙長賀家的孝道傳承更是遠近聞名。
清貧的家庭,優良的家風,也磨礪出趙長賀堅韌的性格。
上世紀70年代初,在父母相繼離世後,趙長賀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家庭,不但養大兩個孩子,還承擔起照顧年幼妹妹的重任,咬著牙度過最艱難的年代。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當地的中學恢復英語教學,找不到合適的英語教師,學校把教學的任務交給了趙長賀。雖說自己也只有初中英語的水平,可趙長賀自費買來錄音機、教材等,邊學邊教,硬是成為了當地的教學能手,先後被評為優秀教師、優秀校長、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2019年7月份,趙長賀先後獲評為「太和好人」,「阜陽好人」。
潁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