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槍承載歷史:扒一扒二戰德軍給毛瑟、瓦爾特、FN等公司的神秘代碼——大連警用手槍追蹤(11)

2020-03-24     輕兵器

核心內容提要


本文前4篇分別從大連警用手槍的俗稱、編號、銘文和戳記的角度,對大連警用手槍的來歷進行了挖掘,本篇則繼續追蹤手槍上那些神秘莫測的代碼——


德國武器製造業歷史悠久,擁有諸多世界聞名的武器製造商。對二戰以前生產的槍枝,通過商標、銘文便可判斷出是哪一家武器製造商的產品。二戰爆發後,一些槍上表示製造商的商標和銘文忽然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由數字或字母組成的神秘代碼,類似的代碼還出現在其他一些歐洲國家為德國生產的槍枝上。在研究大連警用老槍過程中了解到,這些神秘代碼分為兩類,一類是武器製造商的代碼,另一類是納粹武器局監察員的代碼。


Part.1 德國軍用手槍上的製造商代碼


德國軍用手槍上的製造商代碼,是二戰德國軍械代碼的一部分。德國在一戰戰敗後,被國際聯盟制裁,軍警規模和武器生產都受到嚴格限制。當1933年希特勒納粹黨上台後,便開始重整軍備。這些活動都是在秘密狀態下進行的,為隱瞞德國武器製造及相關行業的生產活動,製造商被分配了代碼,這個代碼系統不僅包括各種武器彈藥,還包括望遠鏡,甚至工具包。簡而言之,一切軍隊裝備的物資器械及各類軍需用品都編了代碼。這種軍械代碼開始於1938年,截止到納粹德國投降。最初分配代碼的系統是有序的,隨著戰爭的到來,軍用物品劇增,供應商和分包商也隨之增加,有序的代碼系統被打破,出現了更為複雜以至讓人感到奇怪的代碼組成方式。二戰早期,同盟國就發現了代碼,儘管協同努力,也未能破解。甚至在戰後,數以萬計的文件披露於世,也沒有發現完整的代碼列表,不過,生產槍枝彈藥的大軍火商的代碼均被破解。


盧格P08手槍,生產年份為1917年,槍上有愛爾福特皇家兵工廠的商標

盧格P08手槍,生產年份為1939年,槍上有毛瑟公司代碼「42」,這是納粹武器局1938~1940年給毛瑟公司分配的代碼

軍火製造商代碼的出現與變更,在二戰期間生產的盧格P08和瓦爾特P38手槍上可以窺見一斑。

盧格P08手槍,生產年份為1942年,槍上的代碼「byf」為毛瑟公司1941年以後使用的代碼

盧格P08手槍是德軍第一代制式手槍,從1908年開始在德國軍隊正式列裝,曾先後由DWM公司(德國武器與彈藥製造工廠)、愛爾福特皇家兵工廠以及猶太人經營的西姆森公司等多家武器製造商生產。納粹執政後,西姆森公司被清算,毛瑟公司成為P08手槍的惟一生產商,P08手槍一直生產到1942年才正式停產。現存的大連警用手槍中有4支盧格P08手槍。第一支生產於1917年,槍上有愛爾福特皇家兵工廠的商標和德國軍用槍枝驗證標記,該槍有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第二支生產於1939年,槍上有生產商代碼「42」,這是納粹武器局1938~1940年給毛瑟公司分配的代碼。第三支生產於1942年,生產商代碼變更為「byf」,這是毛瑟公司1941年以後使用的代碼。第四支P08手槍,槍管上標示的生產年份是1938,但槍機閉鎖塊上的生產商代碼卻是1941年以後使用的代碼「byf」,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該槍的槍機閉鎖塊是後來更換的,並非該槍的原配。


瓦爾特公司1939年為德軍生產的第一批軍用P38手槍,序列號是由「0」打頭,被稱為P38中的「0系列」,大連收藏的這支P38手槍的序列號為「02757」


瓦爾特P38手槍上的「ac」代碼,上圖P38手槍代碼為Ac40,序列號為7045a;下圖P38手槍代碼為Ac44,序列號為6218d


P38手槍是瓦爾特公司為德國軍隊研製的第二代軍用制式手槍,二戰期間被廣泛使用,用以替換服役長達30年之久的盧格P08手槍。1939年4月~1940年3月,瓦爾特公司將生產的第一批軍用P38手槍共計1.3萬支交付給德國軍方。1940年4月26日,軍方完成了對P38手槍的全面測試,向瓦爾特公司下達了410 600支P38手槍的生產訂單。瓦爾特公司原計劃到1940年6月完成175 000支,但實際生產非常緩慢,只完成了9 700支。到1941年4月終於達到月產1萬支的生產能力,但這並不能滿足德國軍方的需求,他們又指令德國老牌軍火製造商毛瑟公司和位於柏林-施潘道區的斯普里沃克(Spreewerke)工廠共同參與製造。截止到戰爭結束時,P38手槍共生產了120萬支,其中瓦爾特公司生產了58萬支,毛瑟公司生產了30餘萬支,斯普里沃克工廠大約生產了28.5萬支。在大連市公安局保存的P38手槍中,可以看到不同年份不同廠商生產的產品所表現的不同特徵。


斯普里沃克工廠生產的P38手槍上的代碼為「cyq」,該槍序列號為4231k


瓦爾特公司1939年為德軍定製的第一批軍用P38手槍,序列號由「0」打頭,具體為01~013714,這批手槍套筒上標有瓦爾特旗標與「P.38」型號名稱,製作極為精良,被稱為P38中的「0系列」。二戰結束後,「0系列」一直是槍械收藏界追逐的熱門武器,具有極高的價值。大連市公安局保存了一支序列號為「02757」的「0系列」P38手槍。

「0系列」之後,瓦爾特公司生產的P38手槍不再有瓦爾特旗標,製造商用代碼表示。納粹武器局分配給瓦爾特的代碼最初是數字「480」,不久改為字母「ac」。槍身銘文中增加了生產年份標示,ac40為第一個標準代碼年份,之後為ac41、ac42,直到ac45。1940年生產的產品,ac代碼標在套筒和和扳機護圈上。1941年以後取消了扳機護圈上的ac代碼。1943年以前的產品,套筒上的ac代碼標在年份上面,1944年以後的產品,代碼標在年份之前。序列號按年度編排,採用數字加字母后綴的編號系統,從1開始,滿五位數後加字母后綴。

斯普里沃克工廠從1941年9月開始生產,1942年6月向軍方交付了第一批50支P38手槍,結果未通過檢驗。同年8月,斯普里沃克工廠生產的另外300支P38通過了測試,之後進入批量生產。納粹武器局分配給斯普里沃克的代碼是「cyq」,該廠生產的P38手槍有的不標註年份。大連市公安局留存的P38手槍中,有一支標有「cyq」代碼的手槍,序列號為「4231k」,可以推算出生產年份應在1943~1945年之間。


Part.2 德軍在占領國生產的手槍上的代碼


二戰期間,德軍裝備使用的武器除了本國生產的以外,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占領國的武器製造工廠生產的。德軍戰敗投降後,它們也隨同蘇聯紅軍來到大連,成為大連公安的警用武器。在這些槍枝上,仍然能夠看到相關的印記。

拉多姆M1935 9mm手槍由波蘭槍械設計師威爾內夫斯奇斯設計,1935年被波蘭軍隊選定為制式手槍,命名為「VIS35 9mm手槍」,由位於波蘭拉多姆市的布羅尼-拉多姆兵工廠生產。從1935~1939年,拉多姆兵工廠在籌建槍枝生產線期間,為波蘭軍隊僅生產了5 000支左右VIS35手槍。在生產線建成、具備大規模生產能力之際,遭到了德軍的入侵。1939年9月1日,德軍對波蘭發動閃電式攻擊,一舉占領了波蘭西半部,由此引發二戰全面爆發。

德軍占領期間生產的拉多姆M1935手槍,槍上除了有納粹武器局駐拉多姆監察員接收標記「WaA77」外,還有納粹武器局駐斯太爾監察員接收標記「WaA623」,表明這支手槍是兩家公司共同製造的

德軍侵占波蘭後立即接收了生產毛瑟步槍的華沙兵工廠和生產VIS35手槍的拉多姆兵工廠。由於VIS35手槍使用的彈與德軍制式手槍P08、P38的彈藥相同,均為9mm盧格手槍彈,因此德軍在很短的時間裡即讓拉多姆兵工廠恢復了生產,同時將VIS35手槍重新命名為「P35(P)」,作為德軍的准制式手槍。在實戰應用中該槍獲得較高評價。為加快生產進度,德軍決定簡化手槍的結構。在蘇軍突破東部戰線迫近德軍時,德軍將VIS35手槍的生產設備轉移到德軍占領的、被認為較安全的奧地利斯太爾公司,在那裡繼續生產。

大連警用老槍中保存的一支拉多姆M1935手槍,就是德軍占領期間製造的。套筒上有德國軍用槍枝命名和納粹武器局駐拉多姆工廠監察員的接收標記「WaA77」,槍管上有納粹武器局駐奧地利斯太爾工廠監察員的接收標記「WaA623」,斯太爾監察員的接收標記還同時出現在套筒上,表明這支手槍是兩家公司共同製造的,斯太爾公司製造了槍管並完成了手槍的最後組裝。


捷克生產的CZ27/M27手槍,其上有納粹武器局接收標記「鷹-WaA76」,為1940~1941年6月以前生產的產品


1941年6月以後至1944年生產的CZ27/M27手槍,其上的生產廠代碼改為「fnh」,標示在套筒左側

CZ27手槍是二戰前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兵工廠CZ公司研發的新一代自動手槍,是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制式手槍CZ24的改進型,CZ公司生產線剛剛落成、尚未來得及批量生產之際,便遭到德軍入侵。1939年3月,德軍占領捷克後,全面接管了CZ兵工廠,CZ27手槍被收為德國軍隊和警察用槍,繼續生產的手槍被重新命名為M27手槍(Pistole Modell 27)。在整個德軍占領期間,CZ兵工廠為德軍生產的M27手槍共達45.25萬支。大連警用老槍中的CZ27/M27手槍,全部是1939~1944年德軍占領期間製造的,均為二戰期間德軍使用的武器。根據對現存M27手槍的觀察,大體可以分為3種不同的版本。第一版本,槍身採用發藍處理,套筒上方銘文:「BOHMISCHE WAFFENFABRIK A.G. IN PRAG」(波西米亞捷克兵工廠布拉格),之後是驗證標記和序列號。套筒左側銘文:「Pistole Modell 27 Kal.7.65」(M27手槍口徑7.65mm),套筒座左右兩側均標有序列號。這一版本查考到的最小序列號為50856,最大序列號為195457,是德軍占領初期生產的M27。第二版本,槍身採用發藍或磷酸鹽處理,套筒頂部銘文與第一版本相同,套筒座左右兩側未標序列號,套筒座右側握把上方有納粹武器局接收標記「鷹-WaA76」。這一版本查考到的最小序列號為206399,最大序列號為236067,是1940~1941年6月以前生產的產品。第三版本,槍身多採用磷酸鹽處理;套筒頂部只標序列號和驗證標記,沒有標生產廠名稱;生產廠名稱改用代碼「fnh」表示,標示在套筒左側;套筒座右側標示序列號,握把上方有納粹武器局接收標記。這一版本查考到的最小序列號為336810,最大序列號為419919,系1941年6月以後至1944年生產的產品(「fnh」代碼於1941年6月開始使用)。

德軍占領期間,FN公司生產的M1935大威力手槍上有納粹武器局駐FN公司監察員代碼和驗證標記(由鷹圖案和納粹字符組成),該槍的監察員代碼標記為「WaA140」


德軍占領期間,FN公司生產的M1935大威力手槍採用德國武器編號系統,該槍序列號為「10942b」


1940年德軍占領比利時以後接管了FN公司,在占領期間FN公司為德軍生產的武器主要有M1922手槍和M1935白朗寧大威力手槍兩種。M1935白朗寧大威力手槍被德軍重新命名為640(b)手槍,最初是使用已有的零部件進行組裝,隨後進行整槍生產。占領期間的生產持續到1944年8月結束。4年間,總共生產M1935白朗寧大威力手槍約25.8萬支。大連警用老槍中,留存下來的FN M1935白朗寧大威力手槍數量不多,全部是德軍占領期間生產的。手槍的瞄具型式有兩種,前期生產的槍枝帶有可調式瞄具,1942年10月以後生產的槍枝全部採用固定式瞄具。槍枝編號與FN白朗寧M1922手槍一樣,從1943年5月以後,實行在數字後面加字母后綴的編號方法,序列號後綴字母從「a」開始,之後是「b」。槍上有德國槍枝驗證標記和納粹武器局駐FN公司監察員的代碼標記。驗證標記由鷹和納粹字符組成,監察員代碼標記有3種:「WaA613」(1940年5月至1941年初生產);「WaA103」(1941~1941年末生產);「WaA140」(1941年末~1944年9月生產)。二戰後期生產的手槍一般質量較差,主要原因是FN公司內部的抵抗活動日益加劇,人為的破壞因素不斷增多。這些破壞活動很難被發現,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特別是熱處理工序中進行非常規操作,使得大量零部件很脆,重複發射後便開始損壞,損壞的槍枝互換零部件的情況較為常見。在現存槍枝中可見到很多槍枝零部件序列號不一致的現象。

德軍占領期間法國巴約納公司生產的MAB A式手槍,其上沒有納粹武器局的驗證標記和監察員代碼標記


二戰期間,德國在占領國生產的武器,惟一未在槍上留下納粹武器局痕跡的是法國MAB手槍。法國巴約納武器製造公司(Manufacture d'Arms de Bayonne,簡稱MAB)生產的MAB自動手槍共有A、B、C、D、E、F、R等7種型號,這些手槍大部分是基於白朗寧手槍設計,開始時作為民用產品銷售,後來有的被軍隊和警察採用。1940年夏~1944年末,德軍占領巴約納,接管了MAB公司。在此期間,MAB公司為德軍生產了一部分A式、C式、D式手槍。其中A式手槍生產了1 130支,這些槍上沒有納粹武器局的驗證標記和監察員代碼標記,但是工廠保留了槍的編號檔案。根據檔案記載,這些槍的編號在107900~109240之間。大連市公安局現存的一支MAB A式手槍,序列號為107984。(待續)


下期預告:

本文下篇繼續揭示納粹德國軍警用手槍上的監察員代碼、軸心國集團為德軍生產的手槍上的神秘代碼。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F52DnEBrZ4kL1Vi0OJ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