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續: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2020-12-17     案件勞聞

原標題:江蘇高三學生將陪讀母親殺害續: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1、

17歲男孩楊某,就讀於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母親徐某,46歲,全職媽媽,陪讀,楊某12月12日因不服從管教與母親發生了爭吵,隨後親手殺害了撫養自己17年的母親, 事後逃跑,母親屍體直到第二天才被發現,男孩目前已被警方抓獲、據周圍鄰居講,楊某的性格還可以,與同學關係普遍保持不錯,母親徐某性格偏內向。 12月13日,江蘇鹽城。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學生將其母親殺死。當地宣傳部門向九派新聞證實,確有此事,警方已介入。

高三成績起起伏伏都是正常的現象,即便是學霸也不能保證次次都發揮穩定。考試成績退步已經讓孩子心裡很難過了,還要應付母親的情緒和眼淚,實在逼得青春期的孩子忍不住爆發。

這兩次事件主角都是男生,主要原因可能是由於男生暴躁的時候,破壞力傾向於向外,所以他們攻擊母親。而很多女生包括一些性格內向的男生,他們的破壞力是向內攻擊自己的,比起傷害父母,他們更傾向於自殘。

想像一下,一個把自身價值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親,常常因為焦慮而情緒爆發,總是打著「為你好」,「關心你」的藉口在孩子面前刷存在感。

而那個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在學校里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回來之後不但不能放鬆,還要負責安慰焦慮的媽媽,疲於應付她們無微不至,卻略顯多餘的關心。孩子會有情緒,媽媽也會有情緒。雙方都是對方唯一的情緒出口,你們可以想像那個場景,結果一定是災難性的。

孩子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就一定是母親的原罪,是她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嗎?

短短的幾句話新聞,大家甚至不想了解到底是什麼背景,發生了什麼,也看不見這個所謂的「孩子」已經高三了,應該滿16歲,能夠承擔自己的責任了。

也沒有人認為這個「孩子」被抓時還在要漢堡吃有什麼不對。

滿篇的對陪讀的批判,對母親的唾棄和對孩子的同情,再升華到對教育的反思。

可是有人知道事實真相嗎?母親僅僅因為陪讀就一定是長久以來對孩子禁錮和壓制的嗎?

學生拭母和拭父就一定需要每個父母反思自己的錯處,那麼18歲殺人該誰反思?25歲殺人誰反思?35歲呢?

別忘了這個「孩子」已經高三,他已經有獨立的能力了。他已經從小學讀到了中學,社會和學校的環境已經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時間了。

殺人本身犯法,殺自己的親生母親更是無情冷血。如果他值得同情,那麼請問,如果他獲得減刑提前回到社會上,你們怕不怕?要不要發揚一下愛心精神在現實生活中多關愛他一點?

父母的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遠不是一個人的全部教育背景。父母的言傳身教很重要,但是我們也絕不能忽略社會、學校帶來的影響。

把問題全都推給受害的母親,這不公平!

2、

高中陪讀可以說是蘇北縣城高中一大特色,蘇北縣城的教育資源有限,往往一兩個高中集合了全縣絕大部分優質師生源,學生去了其他學校基本考本科無望,用學校門口計程車司機的回答就是這種學校一個人進去,三個人出來。

以我的經歷為例,我高一到高三一直住在學校宿舍,高一的時候全班四個男生宿舍,每個宿舍滿滿當當住了8個人,這還是男生,女生那邊也有十幾人,一般班級70人里差不多六七成是住在宿舍里,但是很快隨著學期的推進,陸陸續續有同學會搬到校外住,家人會來陪讀,一般媽媽或者奶奶之類,主要負責照顧生活,順便監督孩子學習。

高二開始,男生已經湊不齊兩個宿舍,女生數目也剩下兩隻手;到了高三全班就剩下三個男生和兩個女生住宿;二模後,隨著最後兩個女生搬走,我們班就剩我一個住在學校,我記得當年高考前夕,整個高三二十多個班,1400多號人,住宿學校的不超過30號人,甚至湊不夠一個班,大部分人以陪讀的形式住在校外。

橫向看,無論興化、大豐、寶應、阜寧、灌南等哪個縣城都有此類陪讀現象;縱向看,我是10年開始念高中,現在過去十年了,這樣的現象依舊存在。

我原來一段時間不理解所謂的陪讀,到底是為了什麼?很多陪讀家人的學歷不過初中,過去以往長期從事的出賣體力或者時間的非技術性工作,他們的陪讀不過是照顧衣食,監督不過晚上喊兩句早點睡,早上喊兩句該起床了,周末下午吃晚飯的時候把孩子從附件某個網吧拽出來。

陪讀家長所處是何種狀態,周圍一個較為陌生的環境,脫離了原先熟悉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每天簡單機械重複的生活,洗衣做飯,買菜洗碗,所有生活重心是圍繞孩子,人一旦處在這種單調的環境,很容易找點事做,部分家長通過打麻將來排解,而自己孩子又經常犯錯。

高中的生活是枯燥,談戀愛、網絡遊戲,電子小說,每一個都比學習有意思的多,孩子很容易被這些吸引,一旦被家長發現,兩者極易發生矛盾。這種家長無聊找點事做的狀態,很容易演變為找孩子點麻煩。

我們班全是陪讀的,記得高一好像只有2個人住宿(到後來他們好像也出去陪讀了)。陪讀是有好處的,更好的飲食條件,更好的住宿條件,這個時候母親就像我最堅實的後盾,可以處理好學習之外的所有事情,可以讓你全身心投入學習。如果不陪讀,學生出現問題,是不是又會說父母缺少陪伴呢?

近些年由於網絡的發達,很多親子之間發矛盾也在網絡上展開,雖然比例為沒有統計過,但是絕對數量來說,確實不低。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和自己的孩子處理關係,孩子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對可能思想保守的家長。我經常會換位想一想,如果我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還老愛玩遊戲什麼的,我會怎麼去教育他?跟他談心?真的能夠說服嘛?採取強硬措施?怕不是又是更大的矛盾。有的時候,有的家長想過了但沒有更好的辦法,有的家長可能差一點,選擇了最傳統的辦法或者最省事的,還有的再差一點,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很多時候,身在其中的人不知道問題所在,反而會將矛盾激化到深處

尤其是這個時代,很多新的知識,父母並不比我們知道很多,按我的經歷,高中你就知道很多父母不知道的事情,要是還經常上網,可能遠比父母知道的要多。而一些新的價值觀,就更難辦了,學生能夠很快地接收,父母可能真的會慢很多。

回到我自身和父母交流的經驗,有的時候也會有一些矛盾,但幸運的是我母親還算一個開明的人,什麼事情只要我說清楚,都還是能過接受我的說法,而實在不懂的煩惱,我也不會讓她擔心。和父母的交流,對於自己成長的自由度和父母期望之間的權衡與拉鋸,這些都是最重要的問題。

真的,如果和父母矛盾很大,還是想辦法好好交流吧,不交流永遠不可能把事情變好。如果不能直面父母,也可以考慮找找親近的長輩幫忙說話,或者同輩的兄長,總之,世界這麼大,總會有理解你的人,再不濟,也可以和同學傾訴,甚至找陌生人聊聊,自己一個人,思想很容易劃入深淵的。

3、

為什麼要陪讀呢?為了保證考個好大學?

考上好大學又不一定找得到好工作,找得到好工作又不一定找得到好媳婦,找得到好媳婦也不一定會生兒子,生了兒子又不一定是自己的……,而且人生中還有很多其他的「不一定」。

那些陪讀的家長們,這許多的「不一定」是不是您都打算一直陪下去?

可能有人會說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那找工作不重要?結婚不重要?生子不重要?

我反對的不僅僅是「陪讀」這個現象,我反對的是所有父母插手干涉甚至設計子女人生的行為。

父母生養孩子,並不代表父母擁有孩子,孩子也不是父母人生的延續。作為獨立的個體,孩子人格尊嚴、獨立自由都需要得到肯定和尊重。

父母不能因為保障了孩子的生活以及安全就覺得可以支配孩子的一切,代替孩子進行各種選擇;父母更不能因為自己成就感不足或缺失而要求孩子替他們補足,讓他們揚眉吐氣。

父母的所有干涉可能都借著愛的名義,是「為你好」,相信父母的愛是真的,但孩子並不需要這種會讓他們窒息的方式錯誤的愛,他們更希望父母放手,希望父母信任和尊重。

因為信任和尊重同愛一樣重要,有時更甚。

希望不要再有「子弒母」這種衝擊傳統倫理的悲劇發生。

學學老外,十幾歲可以自己出去找兼職打工賺生活費了,經濟獨立就不用受制於人;有些父母也真是,有錢有閒做什麼不好,非搭上時間精力還搭上生命。

老話早就說了:兒孫自有兒孫福,管那麼多幹啥,他要是送快遞,做流水線也是他的命,上學給個基本生活費,結婚生子能給就給點啥也別干涉,做家長的留好養老錢,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哎。

中國父母做的最不好的一點就是管太多,小的時候管,長大了管,談戀愛管,不談戀愛也管,不光掏空家底管買房子結婚生子,還要倒貼管帶孫子外孫,哎,自己留著錢到處旅遊買東買西不好麼?孩子滿十八就可以放手啦,大學學費就可以貸款了……

中國孩子也有點奇怪,一邊理直氣壯手心朝上,一邊嫌父母管太多……

「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個大多數人都看過故事吧,但凡你們讀書有像其中一個半點認真,父母能整天叨叨?自己學習認真主動刷題的孩子,只看見父母喊多休息別看書了,書又不會跑。

看了好多回答,都是認為父母把理想堆積在孩子身上,才要逼孩子認真讀書,就不想想現在這社會你不讀書能幹嘛?孩子不明白,你們一個個高校畢業的,都沒看過各單位招聘要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BpBcnYBX2TYn2u-dt6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