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不服管怎麼辦?「八大金句」讓孩子口服心服

2019-06-29     親子溝通如何說

家長只是個啟發者,引導者,真正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應該是孩子自己。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網上曾經流傳著一段母女激烈對峙的視頻:

小女孩犯了錯誤(具體原因不詳),表示自己已經認識到錯了,請求讓自己靜一靜。母親則堅持認為孩子態度不端正,還沒有認識到錯誤。女兒一邊抽噎著一邊吼道:「我知道錯了,怎麼樣?」「我想靜一靜,怎麼樣?」「我態度不好,又怎麼樣?」

小女孩在這兩分鐘對話中,有兩個高頻詞,「怎麼樣」共7次,「自己靜一靜」自己共3次。

很顯然,女孩的情緒已經崩潰,父母卻還在不依不饒,顯然雙方已經不在一個頻道。如果父母再不剎車,孩子跳樓跳橋都有可能。

2017年2月寒假期間,重慶14歲男孩因睡懶覺不願意起床,被母親掀被子,氣得從12樓跳下去,所幸最後落在11樓得救了。

2019年4月,17歲男孩在職校校跟同學鬧糾紛被家長帶回家。車行至盧浦高架橋居然打著雙閃停住了,開車的母親下來不知說了什麼狠話,兒子迅疾打開車門,衝到橋邊,一躍而下。只剩下絕望的母親哭天搶地。

起個床,叫一次家長值得不要命了嗎?是不是我們的孩子太玻璃心了呢?

明明是孩子犯錯在先,家長教育在後,不但不聽從教育,還用生命相抵抗,這些孩子是怎麼啦?

事實上,每一個採用極端方式的孩子都絕對不只因為眼前這點事。長期的溝通不暢,內心的委屈憤懣無處傾訴,還要被父母喋喋不休的教訓辱罵,孩子內心在某一時刻崩潰了,做出了極端行為。

這就引發一個思考,當孩子犯了錯誤還不服管教,家長該如何處置?

當孩子犯了錯誤,很多家長一直在堅持不懈地揭露分析孩子的錯誤。在他們看來,如果不能讓孩子知錯認錯,是家長的失職,也是害了孩子。

這樣居高臨下的姿態,會導致孩子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 孩子被壓服。懼怕家長的威勢不得不服。慢慢形成抑鬱,自卑性格,成為霸凌對象。或者從父母這裡繼承了強勢壓人的做派,成為霸凌者。

二是,孩子就是不服軟,最後成為家庭暴力犧牲品,或者自戕弒父弒母。

家長和孩子的每一次對峙,都是情感和心靈的耗損。

家長贏了,親子關係日益疏遠;

孩子輸了,內心的挫敗感伴隨一生。

如何應對孩子犯錯誤,將對峙局面化為家長循循善誘,孩子口服心服,這是一個技術活。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成果表明,孩子能否成功解決問題,更多地取決於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父母不要急著幫助解決問題,孩子一時不會接受,或者當時解決了問題,孩子今後也許還會犯同樣的錯誤,因為,他並沒有真正認識到問題在何方。

下面就送給大家「親子對話八大金句」,解鎖一下正確教育孩子的打開方式。

第一句, 「發生什麼事情了?」通過傾聽孩子對事情的描述,可以釐清事情真相,避免孩子蒙冤受屈。即使孩子真的做錯了,通過自己梳理過程,也會明白了自己的問題。這是接納孩子情緒,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這樣做,讓孩子放下戒備,敞開心懷。

第二句,「你感覺怎樣?」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也聽不進去。這時候,就需要家長運用共情,疏導孩子的情緒。

比如媽媽一直抱著老二,一旁的老大心生妒忌,故意把玩具丟得到處是。媽媽沒有直接訓斥,而是慢言細語問老大,此時有什麼感覺。老大講出了自己被媽媽忽略的委屈,然後,媽媽抱一抱親一親,老大自己也明白弟弟小需要媽媽照顧,心裡也就平靜了。就這麼點情緒,如果長期得不到紓解,就有可能像那個小姑娘一樣,將弟弟從三樓拋下去。

第三句,「你想要怎樣呢?」這是進一步探尋孩子的內在想法。無論盛怒中的兒子說出多麼驚天動地的話,也不要著急,繼續共情他的感受,慢慢引導出荒謬的結論。

第四句話,「你覺得怎麼辦才好?」引導孩子動腦筋想點子。此時的家長,無論孩子說出什麼荒唐可笑或者混帳邏輯,都不要急著評價,而是留給孩子自己考慮。放心,孩子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得多,那些歪點子,混帳點子會自動過濾掉,正確的方案會篩選出來。關鍵是家長不帶評價的傾聽,讓孩子感受到了被尊重,內心激發起強烈的自尊,最後選擇出正確的方案。

第五句,「這個辦法的最後結果會怎樣?」這個可以和第三句連起來進行。有個男孩子回家氣呼呼告訴爸爸:「今天我做操動作出錯,影響了班上成績,有個男生帶著一幫人追著我喊『笨蛋』,我要拿刀砍死他!」爸爸一聽,連連點頭,收拾了一個包,拉著兒子就走。兒子問父親幹啥?父親說:「我陪你把那個男同學打死,然後,送你去坐牢」。兒子聽後立刻低下頭。

父親一番共情+歸謬,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刑事案件,更教給孩子處理糾紛的最佳辦法。

第六句,「你決定怎麼做?」在被充分接納,共情,預知結果後,孩子對正確方案心知肚明了。即使孩子的決定依然不是成年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因為,這是取信孩子的關鍵時刻,家長一定要言而有信。

也許有人說,孩子決定錯了你也放任他?是的,小孩子犯錯,大不了挨頓批評,寫檢查而已。不妨叫他犯個錯受個罰,也是一種人生體驗。在孩子試錯代價最小的時期,讓孩子在我們眼皮底下,把該犯的錯都犯過一遍,該碰的壁都碰一碰,對於以後的人生具有很大的意義。

第七句,「我能幫你做什麼?」這句很哥們的話,一定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最懂他,最支持他,是他最貼心的人。這樣的親子關係簡直是金不換呀!

第八句,「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這是事後引導孩子復盤。也許事情圓滿解決,那就學了一手。也許事情解決得不好,那就從中吸取教訓。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圖痛快一頓訓斥,是最偷懶也是最愚蠢的辦法,那樣會讓孩子逆反對抗;也不能直接提出解決方案,那等於替孩子解決問題,孩子一無所獲。

解決問題就像學知識一樣,要採用孩子樂意接受的方式,從接納情緒,共情感受切入,然後引導孩子自己去探索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也就是說,家長只是個啟發者,引導者,真正面對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應該是孩子自己。

因為,犯錯誤是孩子成長進步的大好時機,一定要讓他自己面對,自己感受,從中受益。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9YtM2wB8g2yegNDW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