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滿洲旗人吃的陳米

2020-04-06     滿族文化網

這兩天,風特別大,也說不清楚是春風送暖,還是殘冬的寒意陣陣,陰陽的風,一會冷風一會又有一絲絲的溫暖。這個春天真是鋦操(老堡子里罵人的髒話),弄的人心裡總是不明不白的揪揪。

發芽蔥切碎了,蔥花炒笨雞蛋,吃的是蔥油的香氣和雞蛋的香味。就清明這幾天的頭茬雞蛋香,老輩上屋裡有米櫃,一般都是一庹長,二尺寬,三尺高。端端正正當放在西屋的西炕跟前,整條西炕,留出不超過半尺寬,炕沿的裡邊幾乎就緊緊挨著米櫃,因為米櫃放在西炕上,個子矮的孩子,需要站在西炕的炕沿上,才能打開米櫃的頂蓋,大人站在地上,也僅僅就是能看到米櫃的一少半兒,糧不多了,打開米櫃頂蓋一眼看不到柜子裡面的米麵,也就明了了。

米櫃里的米需要每天盛米做飯,這活姑娘大了才可以干,連媳婦去盛米,那都是得當家的媳婦。米缸里在清明節前,會埋進一些頭茬雞蛋,至於放了多少個雞蛋,埋多深多淺,只有掌家的訥訥自己個知道。大姑娘盛米之所以行,不外乎就是大姑娘最聰明、懂事兒,盛米會非常認真地一把一把的盛,絕對不小心碰碎米櫃里埋著的雞蛋。

清明節這一頓炒雞蛋,靠的就是頭茬雞蛋,一個一個從米櫃裡面摸出來,一會兒工夫就能摸半瓢,任你就尋思不出來,米櫃里究竟有多少雞蛋。

這叫老米埋老雞蛋。

旗人家米櫃不奇,陳米才奇。旗人吃陳米,大米是稀罕物,得黃頭瑩瑩,一定都是過了伏,還興許過了兩伏(三年以上的陳米),才算數叫陳米。

東拉西扯,跑了半天風,還是回來故事的主題,接著說出身。4月4日發了文章《遼東鳳凰城滿洲旗人的來源》,4月5日發了文章《遼東鳳凰城陳滿洲旗人的出身是什麼?》。

旗人的故事也好,旗人的文化也好,不是那麼簡單,也不會像小蔥拌豆腐那麼清清亮亮,旗人生活地域不一樣,旗人生活經歷不一樣。就決定了老滿洲旗人的故事、文化不一樣。旗人在滿洲故地遼東鳳凰城的老故事也一樣,多多少少都會有差異。我看這個是正常,畢竟旗人生活極其複雜,人口又多,文化和習俗有差異是正常。聽故事和了解旗人文化總覺得一團亂麻,也平常,因為原本他就是那麼複雜。也不用想著把老滿洲旗人文化說的那麼透亮,那麼整齊劃一,那麼清清楚楚。如果硬是要那麼想,硬是要統一和簡單化旗人故事、旗人文化,你就錯了。你就比如說咱們遼東鳳凰城白旗後營子最有背景的人家,東街的老王佳,這是白旗街上後營子的本主。白旗白旗,這個廂白旗就是隨著老王家的旗籍廂白旗下而來。

就說這個出身背景最有面子吧?可是在黃白二旗老滿洲人論出身的時候,老王佳還真就論不上榮光。怎麼地呢?因為就這個名氣最大的老王佳,老祖雖然貴為三品,一等侍衛,只不過是享受待遇,本主早前是火頭軍,多爾袞大爺營里的伙夫,做飯的。你說這個為匠的出身,在陳滿洲八旗堆里,有面子還是沒有面子呢?看故事。

再說這西炕上的米櫃寸陳米。什麼人家陳米?叫「幫親不幫理,櫃里有陳米;幫理不幫親,槓頭掛毛巾」。就說一個家族,族內有人坐官了,這個官老爺得怎麼當呢?標準就是得幫親不幫理。說白了就得當官以權謀私,才算是對勁。幫親不幫理,柜子里就會有陳米,年年都有餘糧,家裡就富裕,家裡就人情好。反過來,如果你當官的幫理不幫親,就是心地無私,秉公辦事,你這個人到死了的時候,出殯抬槓子的幫忙人都沒有,槓頭沒有人手,空掛著毛巾,眼吧前沒有人。陳米不簡單,現在人說,家裡不能放陳糧食,陳糧放久了,發霉了,吃了還不好。可是在前清的實際可是不同,那會老滿洲旗人人家必須得有餘糧,吃陳糧的人家,才是好人家。


作者鳳城白旗三台

滿族文化網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8jSUXEBiuFnsJQVnC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