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辦不批貸、直接攔車推銷,ETC再好也不能強買強賣

2019-08-22     長安觀察

「不裝ETC,排隊兩行淚」「有了ETC,秒過加優惠」……如今,不論是在高速公路出入口,還是在市區道路電子牌,抑或是在各大銀行營業點,都能看到此類廣告。

但媒體調查發現,隨著ETC用戶爭奪戰進入白熱化,一些銀行的營銷行為開始變味兒——有捆綁銷售的,貸款用戶不辦ETC就不給放款;有攔車推銷的,職工穿著帶有「稽查」字樣的反光背心上路,挨輛車「過篩子」,已經近乎擾民。

ETC進入我國已經十年有餘,但一直不溫不火。最近之所以高歌猛進,主要是借上了政策的東風。從政府工作報告,到相關制度改革,都已明確提出將在兩年內基本取消全國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無需停車、電子收費,無疑能夠大大提升通行效率。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一筆潛力巨大的生意。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汽車保有量突破2.4億,但安裝ETC的僅有8000多萬輛。超過1.5億輛的「空白地帶」,無疑是巨大蛋糕。一來,一個車主對應一張銀行卡,即便刨去選擇移動支付渠道的,用戶數量依然可觀。二來,私家車車主具備一定消費能力,ETC設備及綁定的銀行卡富有「場景+金融」的想像空間,只要搶到了用戶,何愁未來沒有消費增長點?

正是基於此類利益考量,各大銀行摩拳擦掌,幾乎是「全員營銷,不分老少」。平心而論,作為市場主體,銀行追求營利、追趕風口無可厚非。可問題在於,爭搶用戶不意味著生拉硬拽,產品營銷不意味著強買強賣。

且不說上述種種推介行為已讓用戶心生不快,不少已經辦理ETC的用戶也滿腹牢騷:發貨慢、退款難、自動開通扣款、私自凍結存款。這樣那樣的霸道行為,給人的觀感就是打著便民旗號「薅羊毛」。

先以鋪天蓋地的宣傳、仨瓜倆棗的優惠吸引消費者,一旦對方「上鉤」,後續服務體驗打折,衍生消費跟上。

仔細想想,如此套路是否有似曾相識的感覺?近些年來,共享單車、網約車等新業態大多採取了類似的發展策略。從過往案例看,這些企業多半是風光一時卻輸了口碑,還留下一地雞毛。據報道,順風起跑的ETC已經帶來了相關股票的大漲,其他配套建設正如火如荼。銀行的「擾民式營銷」是這股熱潮的一個縮影,更是一記警鐘。

無論何時,優質服務都是提升用戶黏性的不二法寶。一頭腦發熱就不管不顧,無異於砸自己的招牌。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才能真正把好事辦好,讓大家出行順暢又順心。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W7VHumwBJleJMoPMQH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