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分為篆、隸、行、草、楷五種書體。
但就今天看來,
楷、隸、行書很實用,
在現實生活中一直被廣泛地運用。
其中,始於秦代,成熟於漢代的隸書,
作為書法藝術的一種書體,
一直被書家所推崇,
並成為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
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篆書發展而來。
隸書是篆書的化繁為簡,
化圓為方,化弧為直,
字形多呈寬扁,橫畫長而豎畫短,
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01/張遷碑
《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古樸淳厚,雄強大氣,堪稱漢碑中此類風格的代表作。通篇運筆多采「方筆」,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筆道粗細介於二分筆與三分筆之間。字內布白較少,厚重感、體積感較之其他漢碑尤為明顯,每個字所占用的空間也較為勻稱,複雜的變化都表現在筆畫內部。
該碑在結體上以扁方為主,構字形態獨特,方整勁挺,結構謹嚴,筆法凝練。書風端正朴茂,方勁雄渾。初看似乎稚拙,細細品味才見精巧,章法、行氣也見靈動之氣,沉著有力,古妙異常。
02/曹全碑
全稱《郃陽令曹全碑》(國寶級文物),是中國東漢時期重要的碑刻,刻於東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十月二十一日。曹全碑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風格秀逸多姿和結體勻整著稱,為歷代書家推崇備至。
從此碑的書藝上看,其用筆特徵是很明顯的。逆入平出,以圓筆為主,運筆如順勢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筆,不激不勵,筆勢穩健,婉麗綽約,明媚多方。此碑的陰柔之美為其特色。
婀娜多姿,體態窕窈,艷而不俗,秀而尤清,中宮緊收,精氣內藏,舒展如群鶴翔翅,雅靜端莊,得華貴於古厚之中,寓清秀於風月之間,筆精墨妙,豐腴蘊藉,情馳神縱,超逸優遊,意氣靈和,開明麗清雅一路。
03/禮器碑
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禮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嚴,飄逸而不失沉著,規整而不失暢快。筆畫以瘦硬為主,粗細變化明顯,尤其是部分捺畫,勁健有力,乾脆利落,粗與細之間形成明顯反差,平正於外,奇崛於內,體勢變化看似平淡,而結體細細推敲卻並不簡單,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穩固,通篇骨力通達,神完氣足。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04/史晨碑
著名漢碑之一,碑字結體方整,端莊典雅。筆勢中斂,波挑左右開張,疏密有致,行筆圓渾淳厚,有端莊肅穆的意度,其挑腳雖已流入漢末方棱的風氣,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滯。
《史晨碑》是孔廟珍品,與《禮器碑》《乙瑛碑》一起,並稱為孔廟三大名碑。
05/乙瑛碑
全稱《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廟置守廟百石孔龢碑》,無額。18行,行40字。桓帝永興元年(153年)立,碑在山東曲阜孔廟。
《乙瑛碑》是漢隸中有數的逸品,字勢開展,古樸渾厚,俯仰有致,向背分明。特別是後半段,採取筆桿倒向左側的逆向行筆,使每一點畫入木三分,扣的很緊,尤為高妙。《乙瑛碑》的結字看似規正,實則巧麗,字勢向左右拓展。書風謹嚴素樸,為學漢隸的範本之一。
06/爨寶子碑
全稱為「晉故振威將軍建寧太守爨府君墓碑」,東晉安帝乙已年(公元405年)刻,用筆結體與《中嶽嵩高靈廟碑》極相似,在隸楷之間,康有為評其:"端朴若古佛之容,樸厚古茂,奇姿百出"。
《爨寶子碑》碑首為半圓形,整碑呈長方形,高1.83米,寬0.68米,厚0.21米。碑文計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題名13行,每行4字,額15字,均正書。此碑的書法在隸楷之間,體現了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風格,為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其極高的書法的地位。
07/西狹頌
因是石刻摩崖,所以粗獷雄強,字跡顯得簡潔古質,結構美觀,刀法有力。《西狹頌》書法古樸方勁,剛健整飭,用筆多方筆起收,少作提按,取中鋒行筆,兼參側鋒作波磔。尤其是筆畫轉折處外方內圓,方處稜角分明,圓處剛勁深含拗力。
此碑在漢隸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其書法篆意楷形,既嚴勁又靈動。楊守敬評其"方整雄偉,首尾無一缺失,尤可寶重"。徐樹鈞則說:"疏散俊逸,如風吹仙袂,飄飄雲中,非復可以尋常蹊徑探者,在漢隸中別饒意趣。"
08/石門頌
《石門頌》的結字大小不一,灑落有致,縱橫勁拔,流露出天真、飄逸的新奇之趣。將隸書的整飭變為靈動,把規整變為奔放,它的筆畫,逆入逆出,含蓄蘊藉,橫畫不平,豎畫不直,行筆處又道勁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鈞。轉折處或方或圓,又往往《石門頌》斷筆另起。筆畫橫豎撇捺粗細變化不大,就是燕尾或捺畫的末端,也不過分加重。其線條之流暢遒勁,在古代刻石中都是不多見的。
從全局來看,整篇風格統一,字體結構嚴謹,又富於變化,富於生命,充滿靈動之感。尤其豎筆拉長的"命"、"升"、"誦"諸字保留了漢代簡書的遺韻,在全國現存的漢代石刻中絕無僅有。
欣賞隸書中這幾大名碑,
有種雲開霧散,豁然開朗的暢快感。
有秀美如美女,有粗礦似大漢,
各有風姿,各有千秋。
不知道哪部碑帖最合你心意呢?